潘一禾
法国作家让-伊夫·拉克鲁瓦的小说《图尔农街的旧书商》写的是纳粹铁蹄下巴黎文人的众生相。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有并行的两条线:一条讲的是地下反抗组织领导人之一、数学教师杰夫·戈德曼的卓越贡献和英勇牺牲;一条讲的是年轻的旧书店学徒吕西安经历的各种考验和被捕后的幸存。吕西安热恋的情人、意大利裔女研究生罗拉,是两条线的联结人。她是绽放在绝望乱世中的一支玫瑰,在事业和爱情面前从没有半点犹豫和抱怨,在短短二十五年的人生中,她没有浪费任何的时间。让人伤心的是,在“二战”结束前的一个月,她带着浑身的核污染痕迹,静静地死在了医院。吕西安后来才知道,她一直师从法国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让-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日夜投身于“致命石头”即铀矿石的实验研究,对于核这种可以毁灭也可以拯救世界的最新科技神力,纳粹统治者和反抗法西斯的组织都在尽全力获取和掌握它。在这场秘密的殊死决战中,吕西安“一直不明白杰夫和罗拉是凭怎样的科学直觉,把彼此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秘密战斗,如纪律严明的士兵,都认为原子能既是当今战争的关键,也是明天解决问题的万灵药”。
最近的欧美小说创作,很多都汲取了“新历史研究”观念的养分,对个性化历史记忆进行注重叙述技巧的撰写,创意和吸睛点大多是角度、细度和多维度。阅读这样的小说,需要很开放的心态和更敏感的体悟。比如小说一开场的“楔子”取题“酷似兰波”,就颇令人费解,因为模糊的暗示很多。它表面上提醒读者要记得那个长相冷峻、性格不羁的法国著名诗人兰波,他永远会用犀利的眼神盯着世界,他早熟、好动、多面向、才华横溢,也充满矛盾。作为“通灵者”和“盗火者”,兰波是这部小说主人公们的最爱,大概也是作者渴望拥有的灵魂友人。
对我而言,这部小说提供的一大新趣,是关于巴黎旧书商们的百年生存传奇。由于作者自己是一位资深书商,在尝试第三部小说的写作时,写起了书商这个群体和他们的个人历史,有料有趣,有张有弛,妙笔叙述。小说运用的是作者的上帝视角和书店高徒吕西安有限视角的结合,吕西安作为“好学徒”,跟的书店老板叫爱德华·梅森,他的店名叫“中间体”,经营的是诗歌和古代科学书籍。读者会逐渐明白,这些早就形成河东和河西“一条街”的书店主们,各自都是历史名角或拥有绝招的高人。书店主人不仅是售新书、卖旧书的小业主,也是专业的历史学家、懂得辨别真伪“文献”的鉴赏家、非常“识货”的收藏家、极其精明能干的商业人、文学艺术家圈内的高朋、出资赞助的出版商以及政治家也绝不敢轻视的信息传播红人。
小说刚开始时,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数学教师杰夫·戈德曼,在浏览一篇数学难题的论文中发现了“一桩惊人的剽窃指控案”,某位默默无闻的辑录者声称:笛卡儿直接受古代波斯诗人奥马尔·海亚姆 《代数学》的启发,写出了他的第二本《几何學》。杰夫·戈德曼决定要查证一下,伟大的“笛卡儿主义革命”的源头竟是一位诗人吗?但是他没有去图书馆和杂志档案室,而是“更愿意去旧书商那儿碰碰运气”。在巴黎的图尔农街,他找到了那家人们推荐的“中间体”书店:两排朴素精致的宽大橱窗,店内的装饰也同样低调、大气、细腻,免得惊动顾客。杰夫庆幸找对了门。书店主人才三十五岁,却已是行业翘楚,记性极好:名字、地点、日期,什么都记在脑子里。这位行家仿佛昨晚刚核对过奥马尔·海亚姆《代数学》的法文版,因为这个版本确确实实存在,是弗朗茨·沃普克于一八五一年出版,由巴黎克鲁瓦特-圣伯努瓦街的学院书店的本雅曼·迪普拉提供经费。这甚至是各语种版本中唯一的印刷版。
正是这样一位博学多才的行业翘楚,随后就开始在小说中认真地将他经营书店的所有门道,一滴不漏地教给他的好学徒吕西安。吕西安“身材高大结实,有运动员般的体魄和被放逐的天使那样俊美的脸,凌乱的栗色头发衬托着一双忧郁的蓝眼睛”。年龄不到二十岁的他此刻需要和梦想的东西很多,金钱、才艺、知识、爱情、友谊……我们会顺着他饥渴的目光,迅速地观察理解巴黎几百年书商行业的运营秘密。无论是太平时期的正常书市交易,还是乱世时期的危机处理,吕西安学会了如何在修复业内和拍卖行里慧眼识珠,如何在同行的激烈竞争中嗅出商机和恶意,从而斗赢对手。我们还会顺着他敏锐的感受力,看到纳粹占领下的巴黎,知识界和书商们的命运是如何一点点地恶化和被毁,举报和驱逐犹太书商的指令是如何一步步升级。受到威胁的犹太商人的提前退出或出逃,既让吕西安和罗拉深感不安,让杰夫·戈德曼投身武装斗争,让爱德华·梅森为了保护著名诗人而隐居乡间,留下书店任由学徒打理;也让不少其他书商感到人生机遇正在降临。除了意识形态上的极端分歧导致巴黎书店业的左岸、右岸出现直接对峙外,吕西安也遭遇了一个叫莱昂的十八岁野心家,后者用投机的方法,开始了自己的书商生涯。吕西安显然为他的才艺、记忆力和口才、商业头脑而感到震惊和受教,被冲击和无力反击。他开始模糊地怀疑起自己学到的一切“真经”是否仍有用武之地,更严重的是,他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也一样把生命和爱用错了地方而浑然不知。
小说的另一条情节有些惊险刺激,吕西安在忙碌的书店照管工作中,一直想知道他更崇拜的好友杰夫·戈德曼是如何真正战斗的。他在热烈的爱情体验中也因为爱国爱家而尽力帮助身边的友人。但一份参加战斗的青春热望让他无意中铸下大错,他不顾一切的寻找竟然为法西斯当局的抓捕带了路,杰夫·戈德曼、吕西安还有地下组织的许多成员相继被抓。面临战败结局的法西斯当局已经陷入管理更混乱和迫害对手更残酷的状态,杰夫·戈德曼不幸被害,吕西安受尽折磨后侥幸逃生。小说的结尾具有一些让人回味的细节和不同维度。杰夫·戈德曼在向吕西安承认是他在领导地下斗争之后,仿佛刻意回避跃跃欲试的吕西安,让年轻人百思不解。战争结束后,吕西安收到被政府追加“英雄”称号的通知,罗拉临终前劝他去领取,但吕西安觉得自己配不上,甚至可能有罪。
这时,小说的作者用上帝的视角开始他最后的历史叙述:“在巴黎圣母院前的广场上,吕西安凝视着查理曼大帝和他近臣的骑马塑像……独自一人。他感到很惊讶,他所亲近的那些人是那么狂热:狂热地去了解,狂热地去爱、去付出,狂热地让生活服从于某种理念。他一直不明白杰夫和罗拉想在这条道路(用科学方式探索终极武器,作者注)上走多远?”也就是说,我们最初认识杰夫·戈德曼时,他是个拥有科学才华和抱负的年轻数学教授,他的大脑里有重要的系列课题正在充满希望地有序进行,战争的阴影打断了他的思考,同时,他的科学理性也让他深知那些英勇的地下战斗者其实除了牺牲,改变不了任何现实。他悄悄地帮助反法西斯阵营传递研制核武器的信息,但他若能看到长崎、广岛的核武器爆炸结果,不知道他又是否会像吕西安那样感到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不过,小说作者的聪慧之处就在于他写出了主人公内心这种模糊的质疑和不安,同时也写出了一个真实的细节,从而让战后的现实出现真实的曙光:“眼睁睁看着外界在一天天改写他的过往,吕西安开始怀疑记忆的可靠性。六月二十日,他宣布同意披上英雄的外套。他并未解释理由,但头天晚上,莱昂在特鲁奥拍卖行重新出现,终于扫清了他最后的顾虑。”
是啊,看到往日可憎的对手莱昂已经潜过战争的黑河回到巴黎书市的坊间,年轻的后浪吕西安怎么能拒当“英雄”,怎么能不认真投入那些谁都不可回避的人生搏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