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精神与人民军队政治建设研究

2020-08-07 05:36凡炳亮
青年时代 2020年14期
关键词:政治建设人民军队

凡炳亮

摘 要:“大别山精神”对军队政治建设有极大作用,利于人民军队在军队政治建设中传承革命精神、增强创造能力、提升党在军队中的凝聚力。但此作用的发挥,需采取有效策略,并在运用中加以创新才能实现。

关键词:大别山精神;人民军队;政治建设

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为取得战争及建设事业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和军队形成的精神,便是红色精神[1]。大别山精神指的是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大别山区这一特定范围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民族解放、人民独立在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革命信仰、革命行动、革命品质的革命精神总和,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大别山精神与军队政治建设的作用

(一)利于在政治建设中传承革命精神

人民军队是保家卫国的战士,是党和国家的钢铁长城。从军队的历史发展及政治建设来讲,它首先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无论在什么时期,人民军队始终秉承党的意志,并以牢固树立党的价值观作为政治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而把服从党的领导与指挥、英勇作战、服务人民作为其重要职能。

2012年,“大别山精神”正式以系统理念的形式向外界发布,其精神内涵被高度概括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2]。在当代,继承与弘扬大别山精神,可使人民军队高举党的旗帜,这也是提升我国双拥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在国际形势极其复杂,局部冲突频频爆发的环境里,弘扬大别山精神,以其精神内涵开展人民军队政治建设,能使人民军队矢志不渝地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忠诚于党和国家及人民,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完成党和国家的指示,把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的精神世代传承。

(二)利于在政治建设中提升军队创造力

军队政治建设本质上是军队文化建设、价值观念的塑造,也是先进思想理念传播传承的载体[3]。但因为时代的发展,任何文化与精神要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得到发扬,必须要在创新中实现。传统的社会情境里,为强化军队建设的效果,通常以“灌输”的方式进行。曾经,特别是人们不太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情形下,“灌输”教育的确对军队政治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网络科技环境中长大成人的年轻士兵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在大别山精神形成的过程中,在近30年的艰苦斗争里,我党依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加强党在军队中的领导、严肃党在军队内部的政治生活,为战胜敌人,中国共产党一边抓斗争,一边密切群众促生产,同时还尽可能地创造有利的氛围以发展正能量的军队政治文化。而这些均是党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以创新意志成就的政治伟业。当代军队,军资丰富、装配精良,学习“大别山精神”更能提升其创造力。

(三)利于政治建设中提升军队凝聚力

在军队政治建设中,加强党的领导是主要任务[3]。也因此,十九大报告首次把相关内容纳入党建的总体战略中。这也是我们的党自成立以来,在领导人民取得革命成功的道路上,通过实践得出的认识。目前,我国正处于强军战略实现的关键阶段,更有必要以红色革命精神教育军队坚决跟党走。

“大别山精神”的内涵里,无论基于哪一方面,没有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插在大别山的红旗就不会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一直飘扬,也谈不上刘邓大军奔赴千里之外,在距离陕北革命根据地非常远的地方,在国民党统治区“与狼共舞”。学习这些,无论是年轻的士兵,还是军队中坚,均会倍受鼓舞,从而极大地增强党于军队中的凝聚力。

二、大别山精神与人民军队政治建设作用实现策略

多年来,党和国家极其重视红色革命精神于军队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具体到“大别山精神”,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确立利用标准以提高运用成效

在革命建设过程中,人民军队始终坚持政治建设,无论作战,还是生产,无论是军队内部团队,还是密切联系群众,我党无不把政治建设置放于时代的情境里。

因此,“大别山精神”于军队政治建设作用的发挥首先要确立一定的标准,以决定其精神意义开发运用的方面和程度。例如,不可因为当代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而忽视、漠视或者曲意解读“大别山精神”的文化内涵。再如,要以当代人民军队的核心价值观念主导包括“大别山精神”在内的红色革命精神于政治建设中的应用。或者,最简单地说,对于“大别山精神”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人物,无论其是将领,还是普通的士兵,均不可以搞个人崇拜,或者奚落曲解。

(二)深入解读其精神意义以实现表里统一

我国军队一直有开展文化活动的传统。这不但丰富了军队的文化生活,而且也拓展了军队政治建设的形式,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但有时候,在一些相关红色革命精神文化活动的背后,出现了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对其精神内涵挖掘不足。例如,某部为了学习“大别山精神”,不惜长途跋涉,但到了地方也是走马观花。且不说舟车劳顿、劳民伤财,走马观花式的学习到底能学习多少尚未可知。

所以,在开展学习“大别山精神”或其他红色革命精神,或者其他政治建设活动时,均应深挖其人文内涵。“大别山精神”是在刘邓大军为了缓解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压力,在敌人的封锁中开辟了一条革命战线的英勇抗争精神。为此,在开展相关活动时,应着力弘扬这种理念,以宣传当时的人民军队不畏强敌,敢打仗、打胜仗的革命意志,以在现代实践中增强人民军队的政治品性。这些均是“大别山精神”或其他红色精神用于军队政治建设的可行性路径。这样才可提升全体将士对其文化认同,把“坚决跟党”走的政治要求上升为情感倾向。

(三)赋予时代内涵以增强其生命力

精神或文化的产生均有其时空限制。把“大别山精神”用于军队政治建设需要与时俱进,赋予其于当代社会的价值内涵。这样,不僅可以纵深拓展其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其在政治建设中的感染力。

在此,在进行政治建设时,首先可以抓住其16字精神理念作文章。在加强“大别山精神”文化产品开发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网络、社交媒体等移动工具,把与其有关的内容全方位通过现代工具融于军队政治建设。在把“大别山精神”用于军队政治建设时,为提升军队的优良朴素作风,与其单纯地学习刘邓大军敢打敢拼,没有武器,自己造土炮,倒不如把“大别山精神”“勇当前锋”的理念与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军队医疗队赴武漢重疫区的英勇事迹相联系,学习当代军队指战员如何以身示范、弘扬“勇当前锋”精神的英勇事迹。

(四)开展口述史研究以丰富文献资源

“口述史”最初是历史学科的分支,后随着人们对其运用逐渐加深,慢慢地成为了一种研究方法。进入21世纪,我国有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如“中央党史研究室”等普遍运用此方法以收集相关史料。

在当代社会,红色精神传承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便是资料的缺乏。这也是军队把红色精神融于政治建设必须克服的重要困难。因为历史的原因,许多历史印迹已无处找寻。从20世纪开始,直至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过程中,许多资料或毁灭于战火,或无意中被后人破坏。但在大别山精神形成后期,亲历当时那一段历程的人还在,参与大别山精神形成的人还在。所以,在许多历史“地表痕迹”不复存在的情况下,选取有代表性的大别山精神的铸就者,对其进行口述研究。然后通过技术手段,把所取得的资料数字化,电子化,并进行合适的归档、处理,以丰富军队政治建设的文献资源。

(五)运用科技手段以强化情感体验

如今人们为达到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通过科技手段,建立了网上博物馆或者把光、声、像技术与现实中的博物馆结合起来,为观众打造沉浸式体验。

对此,运用红色精神进行军队政治建设时也可参考借鉴。例如,可基于大别山精神,综合运用3D技术、VR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构建网络大别山博物馆,或依大别山精神形成的时间为轴线,或以其中的特别场景为画面,通过智能设备,使士兵能以“亲历者”的身份感受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场面、将士们造土炮、与敌人战斗的场面等。这样,可从根本上提升战士们对大别山精神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政治建设的效果。

大别山精神与其他红色精神一样。它因为本身的内涵与特质,可于当代军队政治建设中具有多重作用。但这些首先要确立利用标准,在开展活动与弘扬精神相互统一的情况下,赋予其时代价值,方能实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新,曾耀荣.试论红色精神与党的思想建设之关系[J].江西社会科学,2011(2):68-73.

[2]王春亮.勇于担当:大别山精神的鲜明品格[J].学习论坛,2016(6):26-31.

[3]陈国令.紧紧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J].求是,2011(17):48-50.

[4]刘刚.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解析与路径探讨[J].学习论坛,2018(5):35-40.

猜你喜欢
政治建设人民军队
砥砺前行光明路 人民军队忠于党
曾希圣与人民军队情报工作
新时期林业企业政工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
人民军队忠于党
中国协商民主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高度契合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途径
从《论十大关系》看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当代价值
从政治合法性看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
人民军队在各地武装起义中诞生
评《中国人民军队建设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