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出口竞争力提升对策分析

2020-08-07 05:31陈学妍
北方经贸 2020年7期
关键词:出口

陈学妍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外贸发展依然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要工作提上日程,去产能、去库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外贸企业面向广阔的海外市场积极推动供给侧改革,将过剩产能转化为优势产能成为工作着力点。外贸企业要从根本上创新,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战略型新兴产业,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寻找新的突破领域,优化高端产品供应链,推动外贸提质增效,打造出口竞争新优势。

关键词:外贸供给侧;绿色改革;出口;新优势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20)07-0024-03

Analysis 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China's export competitiveness under the new normal economy

Chen Xueyan

(Suqian University, Suqian, Jiangsu 223800)

Abstract: Under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y,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is still one of the troika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the Central Economic Work Conference has put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n the agenda as an important task.,Reducing production capacity, reducing inventory and promot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ave become the top priorities of our work In the background, Facing the vast overseas market,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ctively promote supply-side reform and turn surplus capacity into advantage capacity which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work.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foreign companies should fundamentally innovate products of good quality.and vigorously develop technology-intensive an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improve the added value of products, and find new breakthrough areas, optimize the supply chain of high-end products, promot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create new export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Foreign Trade supply side, green reform, export, new advantage.

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呈现的特征

新常态一词首次出现在美国某咨询管理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后被我国多次引用。习主席对我国经济“新常态”寄予密切关注,并从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机遇角度出发多次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用“新常态”一词来描述全球经济传统经济模式的巨大变化。“新常态”的重心在于“新”,用新常态思维来考量我国经济,从发展速度上看,我国经济增长不再单纯追求过去的高增长,而是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保持中低增长速度,但经济总量依旧庞大;优化经济结构,以内需和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使得第三产业及消费在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突出地位;以创新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驱力,拓展经济发展路径,提升我国经济质量。即速度新、结构新、动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

过去,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主要是建立在粗放经营基础上。目前,曾经助推经济高速发展的诸多因素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经济面临的新变化。中国经济要跻身于世界经济前列,在新的平台上与发达国家展开新一轮角逐,势必要适应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在保证经济发展质量的前提下,以发展的速度、结构、动力取胜。

二、近年来我国外贸发展现状

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7.7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6年增长14.2%,扭转了前两年下降的局面。其中,出口15.33万亿元,增长10.8%;进口12.46万亿元,增长18.7%;贸易顺差2.87万亿元,收窄14.2%。据统计,201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0.51万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增长9.7%。其中,出口16.42万亿元,增长7.1%;进口14.09万亿元,增长12.9%;贸易顺差2.33万亿元,收窄18.3%; 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1.54万亿元人民币,比2018年增长3.4%。其中,出口17.23万亿元,增长5%;进口14.31万亿元,增长1.6%;贸易顺差2.92万亿元,扩大25.4%。“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让我国外贸竞争有了实质性的飞跃。2013—2018年,我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4%,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占我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7.4%。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外贸发展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提质的态势,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有望继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虽然中国外贸稳居世界前列,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出口附加价值有所提高,依然处于顺差及贸易条件改善的状态,但顺差主要源于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高新技术产品需要依赖进口满足国内需求。对此,如果为了盲目迎合国际市场上的广泛需求,继续按照习惯以低价换取外贸企业出口空间,会加剧造成资源浪费、能源枯竭,环境污染、植被破坏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负面现象,并带来过剩现象。因此,未来中国经贸发展需从供给生产端入手改革,改革落后社会生产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规范管理、创新技术与管理,倡导生产供给绿色,实现资源要素的最优配置,兼顾当代和后代人的利益。文章围绕供给侧方面加以改革,并结合有效的金融政策推动我国外贸的绿色化发展,以此培育中国外贸出口竞争新优势。

三、培育中国外贸出口竞争新优势的对策建议

(一)“产消”替代“产销”

生产不是为了满足中间需求即销售,而是为了满足或实现最终的需求即消费,这里指的是对生活资料的消费,消费是生产的完成阶段,是生产的终极目标。而人们消费的范围、水平、数量以及消费的方式是以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国外需求的变化是影响外贸发展的直接因素,受后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上有效需求不旺,我国出口增长有下降趋势;同时,无效供给偏多,有效供给不足,生产过剩,高端技术行业位于世界产业链低端。供需两股力量作用导致中国经济下行。事实上,一定量的资本,购买机器、设备、厂房、材料,招聘劳动力,投入生产,加工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当它们被顺利销售出去时可以为再生产实现资金回笼,但实际上有很多生活消费品生产后,并没有被现实地消费掉。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密集性传统优势产业为例, 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七大类产品生产力度一直很大,国内外市场上价格低迷,虽国内外市场的销售空间加大,但一些库存的劳动密集性产品存在不利于生态资源优化配置,不利于提高资本、劳动等要素的配置效率,面临过剩局面。新常态下,在“互联网+”新型商业模式下,寻求国际市场有购买力的需求,改善国际市场上消费者的消费模式,提高国际市场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有利于帮助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上的客户源,有利于缓解出口企业的库存压力。另外,不能只关注中间商的销售力度,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创造最终市场上消费者的新需求。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要通过商品全部售出才能补偿前期生产的成本,并还原出利润,进而刺激投资者购买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在解决市场实现问题的过程中,围绕绿色发展主题,按照创新、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推行低碳外贸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消费升级,通过供给创新,推进外贸企业兼并重组,化解产能过剩,形成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

(二)强化技术创新去库存

经济衰退强化了人们对创新的关注,全球经济繁荣的基础是一个投机泡沫,而只有生产能力的增长才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最坚实基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的开创性工作显示,技术进步、创新特质是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最昂贵的资源是人才,生产能力的增长恰恰依托于创新人才。我国虽然是人力资源大国,但却不是人力资本强国,人力资本匮乏带来的建设性失败是过渡到创新阶段的桥梁。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使用效率。

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归纳起来有三种,即中性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中国资本资源相对稀缺,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引育先进的技术设施,不断地强化技术创新,才能走远一点、停久一点、看透一点,才能使资本要素生产率增长快于劳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随着人才竞争的日渐激烈,知识更新压力巨大,政府和国内外企业需要进一步意识到教育、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大力实施教育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培育技术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促使劳动力等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发挥技术带动下劳动力这种丰裕要素的优势作用。首先,培育具有独立思考、远见卓识、大胆构想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通过实施人力资本战略,优化劳动力资源,提升劳动力质量,提高职业技能素质,培育创新人才,进而优化资本资源配置,提高资本回报率及使用效率。其次,为了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目标,外贸企业、政府、高校等不同主体应将自身优势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发挥它们的合力作用,推动外企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与发展,掌握创新工具,将弧型性、渐进性创新向网络型创新转变,借此将新的知识型的行业融入科技型领域中去,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品牌、业态创新,主攻跨境电商,依托互联网+跨境贸易+中国制造这种新型商业模式,打开供给侧新通道,重构外贸企业生产链、贸易链、价值链,促进外贸出口由供给量上的优势向质的优势过度。

(三)优化高端产品供应链

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生产规模较大,国内市场饱和,导致库存较多且带来再生产资金周转困难现象。借助林德尔的收入相似论原理,将这些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低端产品向国外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比较接近的有需求的市场转移,也可以向其他经济发展比较薄弱地区转移,以此消耗我国的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库存。

我国目前不仅面临着中低端产品过剩现象,还存在高端产品供应不足问题,国内部分高水平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如,随着旅游业兴旺发达,经济实力较高的国内消费者前往国外购买高档产品的机会增多。根据市场高端产品需求稀缺现状,结合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作用,考虑投资供给,改善产品端供给,调节社会资源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管理能力及生产效率,创新营销思路,促使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从商品企划到最终销售优化供应链,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升科技发展水平等方面着手提高要素的生产能力。国内生产者切实从供给角度提升产品品质、档次,创新产品品牌 刺激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当政府干预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发展出现产能过剩、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时,政府階段性地让市场自主决定经济发展,发挥优胜劣汰自发机制作用,带来商品生产者两级分化局面,形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这恰好可以有效地减少恶性竞争,减少库存。

(四)优化金融政策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绿色化发展

实施有效的金融政策有利于我国外贸的绿色化发展。首先,加强外汇管理。外汇管理的加强,最切实可行的便是完善外汇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提高外汇管理权威,让外汇管理的每一项法规都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同时也能满足外贸企业的迫切需求,让进出口贸易更加公平公正的进行。同时,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化外汇管理,可使信息公开化,让政府和群众互相监督。这样,外汇管理的加强就有利于稳定外贸秩序,简化进出口程序,方便企业用汇,从而更好地鼓励进出口。其次,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出口退税制度是国家鼓励外贸企业进行出口所采取的积极政策。高出口退税率会吸引大多外贸企业开展出口业务,提升我国出口竞争力,然而却也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出口退税制度的完善,不仅能够帮助中小型外贸企业降低税收负担,也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而且更有利于我国出口实现突破式发展,从而提升我国外贸竞争新优势。再次,平衡金融区域贸易。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贸易要想共同进步,减少贸易差距,就必须充分发挥金融在我国各区域的支持作用,完善金融体系,统一金融市场,防止出现金融发展差异化。各地区金融机构也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共同发展。考虑到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相对落后,国家有必要对中西部地区的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整,统一货币政策,提供信贷支持政策,加快区域金融支持平衡经济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效率和服务水平尽快提升。

总之,中国现在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国要扬长避短,鼓励外贸企业制定满足国际市场规定和各国国情的业务走出去,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好地服务。国际市场需求与中国的供给是相辅相成的一组概念。需求管理是一种总量管理,是一种短期内调节经济的手段,而供给管理则更多着眼于中长期全局的发展,从不同角度考虑结构优化、协调匹配等问题。长期以来,影响内外贸发展的直接因素是國内外需求的变化,供给改革并没有否定需求改革,供给侧改革主要围绕劳动力、资本、土地、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等展开,进一步优化供需平衡机制,以供给创新释放需求潜力,激活中国外贸市场的发展动力。同时,我国外贸企业必须进行融资来扩大规模从而顶住压力进行更好的发展,这需要外贸企业合理使用各种融资工具,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融资模式。只有这样,外贸企业才能获得最佳市场地位,最终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不被世界及其他企业所淘汰。

参考文献:

[1] 刘莹莹.浅谈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市场,2019(12).

[2] 盛兴文.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及优化策略 [J].中国市场,2020(1).

[3] 张 彬.后危机时代中国对美国货物出口竞争力分析——基于价值链视角[J].亚太经济,2019(5).

[责任编辑:方 晓]

收稿日期: 2020-04-27

作者简介: 陈学研(1978- ),女,江苏宿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猜你喜欢
出口
寻找
2018年1~2月我国轻工产品主要出口市场统计
2018年1月我国轻工产品主要出口市场统计
2018年前8个月越南天然橡胶出口增长9.2%
中国天然橡胶出口分析
出口成“误”的囧编们
努力找出口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Intertek2014年高成长性中小外贸企业出口100强排行榜
2013年我国纸和纸板出口量比上年增长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