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祝平
作 者:徐亚明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简 介: 本书全景式记录了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供水工程的缘由、设想、决策、建设等过程。作者采访深入,素材真实,平民式人物众多,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水是万物之本源、水利是民生之根基。中华民族,依河而兴,“水”与中华民族的生命关系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亘古至今,治水兴水从来都是治国兴邦的重要内容,中华先民因水而引发的行为和思考,连续不断地记录在人类文明的史籍中。水利兴则民心安、水利兴则国家兴。数千年来,先民们识水、治水、利用水,兴水利以化水害,不仅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也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整个民族以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造就了整个民族团结奋斗、绵延坚韧、自强不息、力求和谐的品格,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水”文化。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水利史。
水利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的发展紧密交织。纵观人类水利史,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经济社会背景及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水利工程的动因、规模、方式和社会后果都不尽相同,水利工程的兴建也总是会给流域生态环境、居民生活、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和有利的影响。杭州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是当代杭州水利史上的一项重大工程,配水工程全程113.22千米,途经两县一市两区,需永久征地711亩、临时借地3063.25亩,涉及拆迁、安置、调解、补偿、稳定、生态保护等方方面面艰难复杂的工作。工程的一端连着杭州千万百姓的喝水问题,势在必行,一端连着库区生态环境平衡和百姓的利益保障问题,不可逆转,历经10多年时间的科学论证和决策才得以开工建设,并于2019年9月29日正式建成通水。可以说,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还是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生态学等方面来看,千岛湖配水工程都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也是一个“资源禀赋”极为充裕的现代文明宝库。
《上善若水》一书既传承中华水文化之精要,又注重推陈出新,是带领我们以文化视角领略这项现代水利工程及其文明成果的开山之作。全书以九个篇章阐述配水工程的历史动因、艰辛历程、沉重代价与巨大收获,以精心裁剪的事实为基础,通过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质朴的语言,立体化、全景式地再现了这项当代重大水利民生工程建设的壮举,以人水和谐为主旨呈现了美丽杭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为民奋斗”的新时代主题。作者徐亚明先生是这项水利工程的见证者、参与者,还是认识和发掘这座当代水利文明宝库的先知先觉者,在工程启动之初,他就开始了理论的准备和深入的思考,除了常规大量翻阅文献资料,还长期深入工地一线、走村串户参与式体验,深入走访了大批的杭州老水利人和工程的决策者、设计者、建设者。本书当中,杭州当代水利人脑子里最深刻的印记——修建千岛湖配水工程的一点一滴,以及这项工程的领路人——各级党员干部的民生情怀、务实作风,一幕幕的反复呈现,特别是书中选摘的已故市长邵占维的一篇遗著——《大白菜的幸福》,反映了在这项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中无数优秀党员干部的群像,读后让人无比动容。我想,这既是作者遵循“忠实、客观、存史”纪实写作原则的具体体现,同时又为读者、特别是未经历过这段历史的读者提供了一种认识当代水利文明和当代杭州社会的方式。
水利工程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同时又始终交织着各种错综复雜的矛盾。回溯中外水利史,每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也都有其利弊两方面,似乎无论什么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是非判断,所有人对每一个局部的判断都有其正当性,而且,在利弊的交织中,从一个局部来进行利弊评判,几乎都不会有太大的过错。《上善若水》一书既是书写当代杭州重大水利文明的成果,也是杭州当代水利文明成果的有机组成,必将载入杭州水利文明史册,经受后人的评价。不一般的使命承载,不仅需要作者对工程本身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需要对当代生态水利、民生水利和新时代水利精神之精髓有准确的把握,更需要有对工程负责、对千万杭州人民负责、对子孙负责的严谨求实态度。这也就意味着,书写者写作此书和写作其他一般著作的心境应该是不完全一样的。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除了认真的科学态度之外,还有一份特殊的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油然而生的坚定的幸福感和充足的力量感。
在我看来,《上善若水》一书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不仅展示了新时代杭州水利民生工程建设的重大成果,更为我们打开了认知新时代杭州文明水利和人水城关系的文化之窗。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写到生活的深处,以水喻道、以水载道。透过此书,还能让我们找到进一步发掘这座现代水利工程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以及由此深入理解新时代杭州高水平发展的文化密钥,更好地促进水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再上新台阶,进一步续写水利文明的杭州篇章。
作者系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