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与“三服务”结合 探索乡村善治新模式

2020-08-06 08:16叶淳
杭州 2020年14期
关键词:法治干部基层

叶淳

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建德市在乡村社会治理实践中,坚持把乡村治理和持续深化“走亲连心三服务”有机结合,选派干部下基层,当好基层治理助理员,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最多反映一次”倒逼问题解决

农村信访源头治理是乡村治理的重点,也是历来工作中的难点。近年来,建德市积极探索发展乡村微治理服务体系,从信访代办入手,率先在全省实行“最多反映一次”代办服务,通过建立业务员、协调員、监理员、检验员、宣传员、保障员“六员”合一全程代办队伍,对群众反映问题实行“专窗登记、专人梳理、专题研究、专责落实、专项反馈”,变“群众跑”为“干部跑”,让群众在家就能享受代办员上门服务。

而这一做法的起源实属倒逼。大洋镇麻车村地处兰江畔,是当地出了名的问题村、难管村。行政村合并后,新组建的麻车村下辖28个自然村、管理人口达到5000多人,而村两委干部仅有8人,群众反映问题时常无法得到及时反馈,导致村里信访矛盾问题居高不下,成为一直困扰镇村两级干部的“老大难”问题。

破解之策最终从“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得到启发。在经过镇村两级干部数月走访调查后,镇里提出设立“最多反映一次”受理窗口的尝试性方案,通过建立“专窗专人登记梳理、村两委每周例会专题研究、村干部专责落实并反馈公示”的机制,让群众信访诉求能够快速得到反馈答复,并承诺只须反映一次就必须受理解决。经过各方努力,“最多反映一次”信访代办服务迅速收到成效,当年市长公开电话同比减少21%,群众来信来访同比减少70%。麻车村这个当年的“问题村”终于摘掉了帽子。

用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满意指数”

如何更及时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建德市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探索,新点子和新做法也让基层治理的探索变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寿昌镇创新推出“一个村民圈、一个公众号、一个直播间、一个App、一个二维码”的“五个一”线上治理平台,组建村民网格微信群86个,开通“寿昌说·说寿昌”官方抖音号和“建德寿昌”公众号“我要留言”板块,形成了信息发布、问题收集、流转督办、结果评价的工作闭环机制,让群众“动动手指不用跑”就能解决问题。

在山峰村便民服务中心,24小时自助服务机的入驻,让村民们疫情期间在家门口就能办理社保证明、不动产查询等十几项业务。这是寿昌镇落实“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的又一项重要举措,以一个村带动周边三个村的“1+3”模式,构建农村半小时办事圈。目前,已有三个中心村安装了自助服务机,下一步还将在全镇各村推广并配备专人引导使用,开启便民服务加速度。

为巩固提升“最多反映一次”成果,建德市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形成“信访代办”与“信访超市”融合互补的生动格局,依托各部门进驻信访局联合接访的大平台,由市级各部门代办员根据职责分工直接认领代办事项,有效减少流转环节,提高代办工作成效。2019年,全市信访总量实现两位数降幅,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为基层社会治理开创出一条新的路径。

“三治融合”,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乡村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做好协同推进,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共同的难题。近年来,建德市以善治为目标,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抓手,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全市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完善,自治活力持续释放,法治思维深入人心,道德风尚蔚然成风,乡村善治格局不断形成。

今年以来,建德市以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试点市为契机,启动贯穿全年的“乡村善治”比拼行动,实行“挂图”作战,每月“进度”比拼,全面推进“德·治理”创新攻坚项目建设,大慈岩镇“新时代·邻里睦”3+X乡村微治理、寿昌镇“户户见干部、人人能参与”、云调解智治理—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同做法等一批创新项目全面启动,全市乡村治理呈现出德治法治自治有机融合、共建共治共享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

作者单位:建德市委办

猜你喜欢
法治干部基层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基层巡览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