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中,有一件元代雕漆名家张成制作的剔犀云纹盘,漆层多达数百层,光泽莹润,圆盘内外雕饰云纹,刻工精湛。刀口处,四道朱漆夹杂于黑色漆层间,是为明代漆工专著《髹饰录》中记载的“乌间朱线”技法,既显深沉又不失细腻,风格内蕴却难掩精致。
除剔犀外,漆器的技法风格千文万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并用其制作器物的国家。由于漆具有防潮、防腐、防虫蛀的功用,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漆器就已在中国先民的生活中得到应用,并历经商周、战国、秦汉及至宋元、明清各朝,不断发展,在色彩、工艺、风格等方面多有创新,色漆、填漆、堆漆、剔红、描金、螺钿、款彩、戗金、百寶嵌等各类技法绚丽纷然。在漆的运用上,人们尽情装饰,错彩镂金,或绘行云流水之纹,或作松干苍劲之皴,于光彩变幻间极尽华美之蜕变。其中的戗金、描金等工艺,更是对日本等地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古代,漆器不仅是具有装饰性的工艺品,更是具有实用功能的日用品。食盒、杯盘、屏风、家具……朴素的生漆在匠人手中经历制胎、髹漆、描绘、剔刻、推光等数百道烦琐的工序,终脱胎换骨,成就一方奢华,装点生活空间。一件漆器的诞生,时常是数月甚至数年的恒久坚持。也许是因为天然漆料的温和淳厚,也许是因为有了时光的沉淀,漆器的奢华始终裹挟着一份沉静与含蓄,透着一种大美无言的气韵。它的美,是时间考验下色彩的千年不褪,也是细工慢作里匠心的任重致远。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作为中国古代化学技艺及工艺美术的重要成就,漆器的悠久历史与深邃美感却少为今人所了解,人们对漆器的认知是陌生的、古老的、片面的,也很少有人知道那些曾辉耀历史的典雅漆器还有人在坚守与传承。这份遗落的奢华,恰如它的工序一样,任时光如梭,径自温润,将最华丽的变化打磨在最质朴的手工温度之上,默默传递着属于古老中国的文化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