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栋
摘 要:本文旨在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具有碎冰装置和除雪装置,能方便扫除公路积雪的牵引式扫雪机机构。
關键词:牵引式;扫雪机;研究
1 引言
近几年我国因大雪造成灾害的区域越来越大,并从北方城市扩展到南方,为了解决融雪剂污染生态的问题及确保道路上冰雪的清除以及行车的安全,就应用到了扫雪机。扫雪机作为冬季除雪的重要设备,它有着高效、经济、环保等重大优势,随着经济日益增强、社会不断进步,除雪设备也在国内外逐步推广使用。目前,我国多数地区下雪后,主要还是靠人力和小型设施除雪,如遇到路面上有冰层,则除雪更加困难,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低,清扫不干净。现有的扫雪机结构复杂,造价高,不适应于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并且对于平直公路上的积雪,现在还没有一种结构简单并能方便的清除积雪及冰层的机械。
2 牵引式扫雪机的结构
本研究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扫除公路积雪及冰层的扫雪机构。结构如图所示。
如图1和图2所示,该机构包括机架,机架的下部装有车轮,机架上装有变速箱,变速箱的前端装有与动力装置相连的输入轴,所述机架的前端设有牵引臂,机架上自前向后依次设有与变速箱输出轴相连的碎冰装置和除雪装置。
具体结构包括机架1,机架1的下部装有车轮14,机架1上装有变速箱15,变速箱15的前端装有与动力装置相连的输入轴,机架1的前端设有牵引臂2,机架1上自前向后依次设有与变速箱15输出轴相连的碎冰装置和除雪装置。
碎冰装置包括与变速箱15的输出轴传动连接的碎冰轴6,碎冰轴6通过轴承10安装在机架1下部的固定板11上,碎冰轴6上固装有碎冰刀7。
除雪装置包括与变速箱15输出轴传动连接的铰龙3,铰龙3的底部设有进雪口4,铰龙3的端部设有出雪口9,铰龙3外壁的下部装有除雪板5。
机架1上装有能调节碎冰轴6高度的高度调节装置。高度调节装置包括固定板11上开设的滑动槽8,固定板11的顶部和底部都设有调整螺栓13。
3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该机构的机架1的底部装有车轮14,车轮14包括安装在机架1前部的两个万向轮和安装在机架1后部的两个滚动轮,机架1的中前部固装有平台,平台上装有变速箱15,变速箱15的前端装有能与动力装置相连的输入轴,机架1的前端中部铰接有牵引臂2,机架1上自前向后依次设有与变速箱15输出轴相连的碎冰装置和除雪装置。所述碎冰装置包括碎冰轴6,碎冰轴6的一端部装有皮带轮,皮带轮通过皮带与变速箱15的动力输出轴上的皮带轮传动连接,碎冰轴6通过轴承10固定安装在机架1两侧下伸的固定板11上,碎冰轴6的轴向上固装有多组径向延伸的碎冰刀7,每组碎冰刀7皆对称的装在碎冰轴6上,固定板11上还装有能调节碎冰轴6高度的高度调节装置。该高度调节装置包括固定板11上开设的滑动槽8,所述碎冰轴6上的轴承10能安装在滑动槽8中并能在滑动槽8中上下滑动,固定板11的顶部和底部都设有调整螺栓13,调整螺栓13的端部装有能固定轴承10的顶板。所述除雪装置包括铰龙3,铰龙3的一端通过皮带、皮带轮与变速箱15的动力输出轴连接,铰龙3的另一端设有出雪口9,出雪口9外侧装有封盖16,铰龙3的中心轴通过轴承固装在机架1的下方,铰龙3的底部设有进雪口4,铰龙3外壁的下部装有除雪板5,除雪板5的前部伸于碎冰刀7的后下方,除雪板5的后部固接在铰龙3的外壁上,进雪口4朝向除雪板5,除雪板5的下方和后方还装有加固支架12。
采用上述结构后,由于所述机架的前端设有牵引臂,机架上自前向后依次设有与变速箱输出轴相连的碎冰装置和除雪装置,通过牵引臂将本实用新型挂在牵引车上,牵引车的动力装置与变速箱的输入轴相连,通过碎冰装置可以将路面上的结冰敲碎,通过除雪装置将敲碎的冰块和地面上的积雪扫除集中到一起,再统一处理。
4 创新点
(1)该机构即可除雪又可除冰。该机构的机架上装有能调节碎冰轴高度的高度调节装置,当地面有结冰时,调低碎冰轴的高度,进行除冰工作;当地面没有结冰时,就不需要碎冰装置工作了,这时就可以提高碎冰轴的高度,从而使碎冰刀远离地面。
(2)高度调节装置包括固定板上开设的滑动槽,固定板的顶部和底部都设有调整螺栓。可任意调整安装在滑动槽中轴的离地高度,提高作业效率,效果更优。
(3)可选配独立的动力驱动系统,工作可靠,效率更高,特别适用于小路与自行车径的积雪及平直公路段上积雪的清除。
5 结束语
如上所述,本文描述的扫雪机机构,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使用方便,能有效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满足市政除雪效率的需求;另外,扫雪辊特种材质扫毛,清扫积雪快捷、作业平稳,最大限度地保护路面和机构作业安全。
参考文献:
[1]吴佳隽.扫雪机运动机构的创新设计[J].内燃机与配件,2019-03-15.
[2]郝志勇,刘伟.新型大棚扫雪机的整体设计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05-25.
[3]吴书琴,李乔非,刘学斌,刘春山.钢丝排刷式扫雪机研制[J].机械工程师,201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