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作品的公共性探究

2020-08-06 14:41孙雨竹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公共性公共艺术

孙雨竹

摘要:自1960年代“公共艺术”的概念出现以来,其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在起初更多的理解为放置于公共空间的作品或是相应的环境设计理解,但是艺术家、设计者乃至受众仍然对此各执一词。如今,公共艺术已经不仅限于是一种艺术风格,更是成为了一种思考方式和工作方式。一件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仅是在作品的艺术性。上让受众惊叹,更是在公共性上促使受众去思考,去讨论,去关注这个时代下被我们忽视或是不为所见的问题。作品的公共性的最大化传达,更是成为公共艺术作品的历史传承,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公共艺术的出现与引入是中国经济进步与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性;公共艺术作品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1-0016-01

一、引言

“‘美出现在人类社会文明中,它便作为感性與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成为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并且艺术作为社会文明中,传承文化、历史的手段,促进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文明的提升。公共艺术的出现与引入是中国经济进步与发展的必然。公共艺术作品作为创作者们的思维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传达给受众对当下时事政治、生态环境、文化教育、艺术设计等主观与客观的观念表达。

公共艺术坚持其开放性、从结构形式的开放,时间空间的开放、到象征内容的开放,这些都是公共艺术的基本原则。庸绪祥在“对公共艺术的认识”中发表看法,讨论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和艺术性,把公共艺术从“公共”与“艺术”两个方面分析,而本篇文章,笔者将着重对于公共艺术作品的“公共性”进行探究,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一件公共艺术作品的“艺术性”的无关紧要,而是更想通过对“公共性”的讨论,突出公共艺术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作品所带给受众的体验感受。

二、时间空间的开放性

英国福克斯通,艺术家马克·沃林格作品《石头们(FolkStones)》。这件作品是由2008年在英国肯特郡东海岸举办第一届福克斯通三年展时永久展示的一件户外作品。“石头们”由19240块作了记号的鹅卵石撒成边长为9米的正方形,地点在福克斯通镇的俯瞰英吉利海峡的丽斯长廊一维多利亚式悬崖顶散步区。原初作品方案只是为三年展创作的暂时性作品,后来由于受到当地人和游客的欢迎被永久保留下来了。

在草坪中,鹅卵石平铺在正方形水泥地上,这些石子来源于悬崖下面的海岸,每个石子由手绘数字记号从1号到19240,19240是1916年7月1日索姆河战役打响的第一天牺牲的英国士兵的人数。而福克斯通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和弗兰德斯战役兵们出发登船的海港。

这件公共艺术作品具有自身独特的地域性、历史性,每一块石子都是组成这个作品系统的一个分子,都代表了以位因战争而逝去生命的士兵。一块散落在路边的石子,或是一颗被海浪冲上岸的石头,在人们的眼里不足为议,但当他们聚集在一起,代表着在一方土地上曾经逝世的生命,当你站在这样“生命”的面前,只能底下一直高傲的头颅去审视,去思考。时间不会带走战争给人们的伤痛,空间的转换也将铭记这些为和平、自由牺牲自我的战士。时间空间的再度跨越与穿梭也只是让这些聚集的石子消磨了一些棱角,而对人权、自由、尊严等人性的真理的追求,使受众铭记。

三、受众群体的多样性

2000-2007年瑞士艺术家诺特.维塔尔在尼日尔的雕塑房屋——泥屋群,这件作品使用了被当地人视为废料的牛角等进行建造的。泥土从城外运来,沙子随处可取,人们光着脚跳着舞把稻草和牲畜的粪便用水混合搅拌在一起,泥土被做成砖块,放在非洲强烈的阳光下晒干。用当地传统的手艺方法进行新设计。这样复杂的泥屋建筑群,每幢建筑既具有现代感又没有彻底脱离当地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各自又自己的主题。作品的构成形式以图形简易,线条硬朗的几何形组合而成的,使得作品在广袤的沙漠地区的烈日下显得体积厚重并且光影分明。

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借由自身客观条件的影响和材料条件的独特因素,都会使得传达给大众的观念和意图收到影响并同时也具有独特性。金属的刚硬,泥土的松软,织物的温暖,玻璃的澄散、脆弱……作品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受众的视觉和触觉感受是作为观念表达的重要途径。由于公共艺术作品所要呈现给的受众群体不同,所以在同一个设计理念下要表现的作品形式也会因人而变。

方土地,一方文化。作品“泥屋群”不同于城市建筑中的钢

筋铁骨,这样的材料选择拉近了作品本身的亲和力和与地方受众的亲密感,更容易被地方群众接纳和理解,从历史的片段中呼唤人们对过往的回忆与思考,从而让受众品味历史,感受生活,拥抱自然的活力与魅力。这个建筑群成功的把当代与传统、艺术与功用、全球性与地方性等交织融合在一起,为当代公共艺术实践提供了典范。

四、创作主体的包容性

2010年开始至今,发起于美国新奥尔良的公共艺术作品《在我死之前》,艺术家将一所废弃的房子侧面用喷漆涂成一幅大黑板,在上面写了一个简单的填空题,并重复了几十遍:在我死之前,我想要,向每一个路人提出心灵的追问,同时还在现场留下若干支粉笔,以方便过路的人直接在上面写出自己的回答。

这件作品创造了一个开放性并能够提供沉思的公共空间,不论这些人是来自那个种族,或是那种职业,不论你是上到80岁的老人,还是只会涂鸦的孩童,都可以在这面墙上,留下自己的观点。不但是让受众思考、讨论这件公共艺术作品的存在价值,还让这些路过的人成为了这件艺术作品不断推进更新的创作者之一,显示了如果大家有机会能够写出自己的心声并且与其他人分享,那么我们思想的公共空间就能够变得更加强大。

一件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主体不仅限制与有着艺术修养或是思维多样化的艺术家和设计者,它的“公共性”的另一种体现,就是对创作主体的包容性,这不仅增加了作品本身的趣味性,加强了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交互,更是为作品呈现的方式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与独特性,加深了受众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

“公共艺术”是一个系统,是每件独立的艺术作品都是构成这个系统的个体,并且在每个个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的关系,从而构成了一种新型的公共视觉艺术空间。“公共艺术”作为思考方式或手段,介入公众日常生活和公共空间的作用,通过每位艺术家或设计者的自我观念的表达,创造了一个更为开放的讨论、思考、体验的空间,从而让人们感受着公共艺术作品给生活带来的活力和艺术魅力。

五、结语

公共艺术作品的“公共性”探究,是对时间空间的开放性;受众人群的多样性;创作主体的包容性的分析。通过国内外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案例的突出特点进行论证。再淡化公共艺术作品的“艺术性”的同时,放大对其星现的“公共性”的讨论。

英国文化评论员,乔纳森·琼斯说:“艺术是一种语言,公共艺术就是公开演讲。”公共艺术作品的“公共性”体现,使得这种艺术形式、思考方式、表现手段所绽放出最独特的自身魅力所在。这种魅力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阻隔,拉近了创作者和受众的情感距离,也为艺术家和设计者找到了更好的表达自我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更是为这个时代创造了一个更为开放的讨论、思考、体验的空间,让更多的人们感受时代的活力和艺术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修订插图本[MJ.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诺特·维塔尔,郝望舒.“尼日尔建筑”创作感言[J].装饰,2013(09).

[3]潘力,金江波.地方重塑:国际公共艺术奖案例解读.[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

[4]蔡建军.从”现场张江”公共艺术项目看城市人文环境的建设[J].美术大观,2010(01).

[5]潘力,金江波.地方重塑:国际公共艺术奖案例解读.1[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

[6]孙振华.公共艺术的观念[J].艺术评论,2009(07).

猜你喜欢
公共性公共艺术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从“多元治理主体‘公共性’管理模型”探索中国红十字会
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形成与发展
论政府的公共性及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