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萍
摘要:南宋画僧法常,号牧溪,为无准师范禅师法嗣,是南宋时期重要的禅画家。本文选择南宋牧溪的《写生蔬果图卷》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藉由对牧溪《写生蔬果图卷》中的题材内容、笔墨技法、画面布局的研究,了解禅宗美学对于牧溪《写生蔬果图卷》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图卷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牧溪 水墨 花鸟 长卷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3-0171-03
画僧法常,俗姓李,号牧溪,擅作龙虎、人物、芦雁、山水,其画笔墨简洁洒脱,颇具禅意。牧溪的绘画在当时社会认可度不高,被文人士大夫形容为粗恶之流,汤垕在《画鉴》中评价牧溪:“近世牧溪僧法常作墨戏,粗恶无古法。”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云:“僧法常,号牧溪,喜画龙虎、猿鹤、芦雁、山水、树石、人物,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妆饰。但粗恶无古法,诚非雅玩。”但明朝的沈周欣赏牧溪的绘画,并在其《写生蔬果图卷》后题识:“不施采色,任意泼墨渖,俨然若生,回视黄荃、舜举之流风斯下矣。”本幅无作者款印,沈周定为“真宋物也”。牧溪擅长绘水墨花鸟长卷,后世文人画盛行的许多重要创作形式都由其水墨花鸟画而来,而国内现存牧溪的水墨花鸟长卷传本只有《写生蔬果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写生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花卉翎毛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三幅。相比较而言,《写生蔬果图卷》更加完整,画面处理也更加精彩,无论是从取材、造型的研究角度,还是在墨色、意境的表现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蕴涵着无限禅机,具有独立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写生蔬果图卷》为牧溪的水墨花鸟代表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纸本,纵47.3厘米,横814.1厘米。全卷采用水墨写生法,于画卷自右向左依次绘出各种蔬果、花鸟、鱼虫、水禽,简洁生动,形神兼备。本文以《写生蔬果图卷》为切入点,对牧溪的绘画特征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所绘物象取于平凡
题材内容是画面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往往传递着画家的个人偏好和内心情感。牧溪亦是追求明心修性,追求精神上的寂静,以修禅的情怀观察事物,感受世界,在他眼中自然皆是禅机。为抒发清雅高洁的情怀,梅、兰、竹、菊成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和推崇的绘画题材,但在禅宗画家牧溪的心中,自然物象都是平等的,所以绘画题材的选择上更为广泛。其绘画题材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朴素形象,传达了天真质朴、自然平实的审美观。他注重与大自然的交流,不仅关注于物象的外在形象,也会关注到日常生活中平凡事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写生蔬果图卷》所描绘的事物皆源于生活中的平凡微小物象。从右向左依次画出了石榴、桃子、梨子、枇杷、燕子、乌鸦、竹子、凫鸟、鸳鸯、荷叶、莲蓬、蛤蜊、芦苗、螃蟹、虾、芦蒿、菡萏、荷叶、水草、鱼、菱角、芜菁、茄子、玉米、螺、笋、蛤蜊、藕,其中包括蔬菜、水果、花卉、鱼虫、飞鸟、水禽等。这些平常事物在文人雅士的眼中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枯淡山野,但是在牧溪的笔下表现得鲜活而生动,体现了他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画面中流露出朴拙、自然、静远的禅思。
二、笔墨单纯而自然
牧溪的绘画大都使用泼墨法。《写生蔬果图卷》全幅采用水墨写生法进行描绘,墨色单纯透明,造型朴素,充满禅意,在当时是一种风格新颖、独具面貌的作品。宋代画家中擅水墨者虽不乏人,但以水墨写意之法,描写花鸟、鱼虫而能形神兼备者,我们现在仅见到法常此画而已①。沈周在此画的卷尾题跋:“余始工山水,间喜作花果草虫,故所畜古人之制甚多,率尺纸残墨,未有能兼之者,近见牧溪一卷于匏庵吴公家,若果:有安榴,有来擒,有秋梨,有芦橘,有藓茩;若花:有菡萏;若蔬:有菰蒻,有蔓青,有园蘇,有竹萌;若鸟:有乙舄,有文凫,有鹡鸽;若鱼:有鱣,有鲑;若介虫:有郭索,有蛤,有螺。不施采色,任意泼墨渖,俨然若生,回视黄荃、舜举之流风斯下矣。且纸色莹洁,一幅长三丈有咫,真宋物也。宜乎公之宝藏也欤!沈周。②”尽显其对牧溪《写生蔬果图卷》价值的认可与肯定。
《写生蔬果图卷》虽是采用的泼墨法,但是与豪放的水墨写意画法有所不同,不仅结合了没骨画法的晕染,用笔较为沉稳内敛,并且还加入了散点喷墨法进行点缀。画卷中浓墨、淡墨的布置氤氲变化错落有致,每处都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但是又像自然形成,尽显素朴、沉静之美。
画卷中的蔬果、飞鸟、鱼虫、水禽基本都结合了泼墨法与没骨法,以图一中的枇杷为例,使用没骨法画出枇杷的果实,之后趁湿晕染区分果实前后,待果实干后用较之前稍浓一点的墨色点果脐,叶子也使用泼墨法绘出,趁湿用浓墨勾写叶筋和枝干,墨色透明淋漓。虽不着一色,却能让人感到果实的光鲜与饱满,充分体现出墨法的爽朗与变幻。同样石榴、桃子、梨子也是泼墨法与没骨画法相结合而完成的,或浓或淡、或晕或染,生气盎然。让人似乎感受到光色变幻,空灵蕴含其间,洋溢着清新明快的氛围。画卷中两处荷叶(图二、图三)的墨色处理同样使用泼墨法,叶子的正反两面,通过墨色浓淡的不同进行相应表达,老叶与新叶的区分则是通过晕染方式的不同,在渐变中体现出新叶老叶的差别。图四中芜菁的叶子,先用淡墨画一遍,之后将位于后方的叶子趁湿用重墨晕染,表现前后空间与生机感,之后在墨还未干透之前用浓墨勾出叶脉,墨色自然而生动。画卷中有一处使用了散点喷墨法,位于图三上方。散点喷墨法在古代绘画中极为罕见,但是在现当代绘画中确是常见的特效法。可以确定这是一种绝非随意泼洒而是精心营造出來的效果,墨点相对凝聚、规律、大小一致、浓淡有层次③。在整幅画卷中起到点缀和丰富画面的作用。
牧溪继承并发展了石恪的水墨减笔法,用他独到的禅心表达了一种自然的状态。所画蔬果、飞鸟、鱼虫、水禽都能反应自然内涵的存在本体,真切自然。整幅画卷牧溪并没有过多的追求新奇的技巧,但他却以最符合自己审美的用笔、用墨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平淡天真、自然空灵的画面。
三、布局尽显疏旷空灵
画面如何布局对意境的营造有着直接的影响。牧溪的作品向来以空简为上,“简”不仅表现在笔墨上,也表现在其画面的位置经营上。《写生蔬果图卷》的构图疏旷,有变化,有呼应,呈现出空灵的意境。
画卷布局主要呈现出两大特征:第一,疏旷空灵。整幅画卷的背景是不着笔墨的大片空白,长卷中蔬果、飞鸟、鱼虫、水禽疏散的在画面中依次分布,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飞鸟、水禽、鱼虫之间都留有空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仅更好地突出了画面表现的对象与主题,也作为画面中蔬果和飞鸟鱼虫之间的链接,使得物象之间各自相对独立,又可以合而为一,自然灵动,栩栩如生。而画面的大片留白也起到了“计白当黑”的效果,画面由空显灵,意境空寂而深远,正所谓“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第二,平面性。《写生蔬果图卷》以长卷的形式自右向左依次向观者们平铺展现所绘之物。画面部分植物采用宋代流行的“折枝”画法进行呈现,植物与植物之间、飞鸟与鱼虫水禽之间互不干涉,没有主次之分,每一株果实,每一颗蔬菜,每一只飞鸟鱼虫均可看做畫面主体,每一块局部都可以是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整幅图卷牧溪以平视、散点的视角,对画面的蔬果花卉、飞鸟鱼虫和水禽进行了错落有致的布局排列。果实、蔬菜大部分居于画面高度一半以下的位置,但是这势必会导致画面的重心下沉,牧溪利用飞鸟鱼虫的位置安排来控制画面的节奏韵律、经营布置,将两只燕子、一只虾、一只鱼、一捆玉米的位置抬高,提起画面重心,为画面的节奏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整幅图卷空阔明净,各个物象之间有聚有散,错落有致,但并不凌乱,呈现出一种明快的节奏感。
纵观整幅画卷,从感官上来说,位于图卷中间的部分如图六,图六对凫鸟、荷叶、鸳鸯、螃蟹、蛤蜊的处理最能体现其对画面布局的巧妙安排。画面中心一支莲蓬茎杆直立,莲蓬头朝向左上方,一支荷叶杆向右上方倾斜,舒展至画面上边缘后转向弯折,大片鲜活饱满的荷叶朝向水滩和凫鸟。灵动小巧的凫鸟回头看向位于画面中心偏左位置的两只正在对望的鸳鸯。水滩中零星有两只蛤蜊安静地躺在水里晒太阳,而画面左侧的两只螃蟹正在努力往滩上攀爬,其中一只已经成功上岸,着急的为后边伙伴加油鼓劲。整个画面动态十足,气韵生动,各物象之间比例和谐又富有韵律。
四、结语
《写生蔬果图卷》整幅不施颜色,以单纯简洁的笔墨,将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疏旷的绘于纸上,以禅意挥写自然,超出物象本身,画面中每一处都流露着朴拙、静远之感。在中国绘画史的长河中,有很多经典绘画所体现的精神内涵让观者敬佩,而牧溪的《写生蔬果图卷》更是借助自身独特的笔墨呈现了空灵恬淡的意境,传达出物我如一的生命体悟。
注释:
①②天秀:《南宋牧溪《写生蔬果图卷》》,《文物》,1964年,第3期。
③李静:《南宋禅宗绘画研究》,济南:山东大学,2017年。
参考文献:
[1]徐建融.法常禅画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2]陈涛.法常水墨画的美学观[J].美与时代(下),2012,(08).
[3]妙虛法师,孙恩扬.禅画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4]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5]李静.南宋禅宗绘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年.
[6]孙恩扬.泼墨画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7]石井麻贵.论法常的绘画及其影响[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7年.
[8]安藤美香.禅宗对古代日本水墨画之影响一牧溪为中心的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