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要:歌唱性演奏是小提琴演奏的重要内容,将歌唱性技巧应用于演奏中,能够充分發挥小提琴的乐器性能,增强小提琴演奏的感染力。本文通过对培养歌唱意识,左右手歌唱性训练的方法,小提琴作品与声乐作品的关系,以及歌唱性演奏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论述,对提升小提琴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和音乐领悟能力,提高小提琴教学水平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小提琴演奏 歌唱性训练 声乐作品 小提琴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3-0096-03
小提琴是最接近人声的乐器,歌唱性的演奏是其重要的表现方式。小提琴演奏与声乐演唱之间有着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关系。结合声乐的演唱方式,将其融会贯通在小提琴的练习中,对塑造歌唱般的小提琴演奏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在演奏中培养良好的歌唱意识
具备歌唱性的演奏能力是成为优秀演奏者的重要条件,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具有较高技术的学习者,首先要树立让小提琴歌唱起来的演奏意识。在练习中,不仅要动手,还应多动嘴,养成先唱后拉的练琴习惯,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演奏能力。
(一)歌唱对音准的提升作用
小提琴演奏对音准有较高的要求,长期坚持唱谱对建立良好的听音能力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通过唱谱能够建立内心音高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唱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唱一个音拉一个音,长期坚持练习,逐渐对不熟悉的音高形成固定记忆,听辨音高的能力也会慢慢积累起来。对于具有较高技术能力的演奏者,唱谱能提升音准的准确性。小提琴的音准使用了三种律制,即纯律,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根据不同乐曲及演奏情况,进行选择使用。在演奏旋律时使用五度相生律,演奏音程和弦时使用纯律,与钢琴合作时使用十二平均律。要分辨出三种律制音高的细微区别,对于演奏者的听音能力是极大的考验。因此唱谱在练琴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唱的时候没有左右手的技术负担,注意力可以完全集中在音准上,对不准的音的反应速度会提高,在还未发音前内心已经有了音高概念,再通过头脑对手指的控制提前量好手指距离和落指点,经过长期的训练后,形成良好的音准状态。
(二)歌唱对节奏感的提升作用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小提琴演奏是左右手协调性的运动,演奏者容易受到双手动作的影响,出现配合不协调导致的错误节奏。练习中,唱谱对于建立正确的节奏有很好的帮助。在唱的过程中,用手或脚打拍子,或用节拍器辅助练习,将谱面上的节奏通过唱的形式加以强化,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节奏记忆,避免因为双手的不协调性牺牲节奏的准确性,从而提高练琴的效率。
(三)歌唱对乐感的提升作用
乐感,即演奏者对音乐感性的认识,由音乐引发的情感共鸣。演奏者将感知到的音乐进行二度创作,赋予作品丰富的内涵。歌唱是培养乐感,提高乐曲表现力的重要方法。音乐是流动的艺术,每一个音的高低、长短都直接关系着音乐内容和情感的准确表达。这里的歌唱不仅是简单的把节奏、旋律唱出来,而是在熟悉乐曲创作背景,对乐曲的节奏、旋律,表情术语等记号有全面的认识后,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带有感情地将乐曲旋律演唱出来。歌唱是最直接表达感情的方式,旋律中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都传达出演奏者对作品的解读,使演奏像歌唱一样生动自如。
二、右手运弓的歌唱性训练
歌唱训练是小提琴右手的基础练习。演奏者运用弓毛与琴弦的摩擦,通过面板、背板等部位的震动,经过音柱的传导将声音传出来。意大利小提琴家阿卡多曾经说过:“小提琴是一件歌唱性乐器。一个小提琴家在拿起小提琴时,应该首先想到的是用小提琴来歌唱,而并非是炫耀技巧。”因此右手歌唱性运弓技术在演奏中尤为重要。我国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老师在提出的运弓的基本要领,“一要直、二要平、三要稳”,“内心歌唱率两手, 两手顺从跟着走”的口诀,正是对于右手运弓的精要总结。直、平、稳是运弓的基本技术,演奏者在掌握了运弓基本技术后,继而发展运弓的歌唱性技术。弓弦接触点、压力、弓速、弓段四要素的配合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和音量的变化。我们可以设想琴弦是声带,运弓是呼吸,二者默契的配合,发出流畅、优美的乐音。呼吸对歌唱的支持,就像弓子与琴弦的关系,力量的使用要恰到好处。在练习时,演奏者将右手部分重量放到弓上,弓的自然重量放到弦上,运弓时弓子贴弦,但不能压弓杆。松弛、自然的运弓可以发出具有穿透力的声音,弓子压力太大,破坏了琴板的科学震动,就像声乐中气息运用不合理,用力太多,声带太紧,发出的声音不仅不动听还会使声带受损。反之,如果右手压力不够,拎着弓子拉琴,如同歌唱者气息不足,声音就会发虚、发抖,无法演奏出好的音质。
运弓的弓速与歌唱性的演奏也有密切关系。均匀、平稳的运弓速度是实现歌唱性演奏的重要因素,而弓速不匀则是演奏中的常见问题。下弓受地心引力的影响,弓速容易过快,上弓因为弓弦摩擦力增大,弓速容易过慢。这种弓速不均匀的现象会直接影响发音的流畅性。在日常练习中要重视对空弦和音阶的练习,当一弓多音时,要平均划分每个音的弓段和弓速,并用节拍器辅助练习。“大肚子”发音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抽弓子也是运弓中的常见问题。导致这种运弓的原因是使用了先慢后快,先弱后强不均匀的发音方式造成的。此外,当弓速变化时,要避免突兀或是生硬的运弓,做到均匀加速或减速,自然地衔接每个乐句。为了演奏出合理的弓速,建议在练习时,采用录音录像的方法,自我检查,及时调整不均匀的弓速现象。
小提琴四条弦的音色各有特性,G弦浑厚饱满,D弦和A弦温暖柔和,E弦明亮高亢,这与歌唱者在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表现出不同的音质色彩有相似之处。如何能展现出色彩斑斓的音色,使演奏更具感染力呢?首先演奏者要有敏锐的听觉能力,通过多听声乐作品,找出各音域的音质区别,寻找音色的层次感,逐步建立一种立体音响的概念,避免音色的单一性。其次要有较强的技术能力,模仿演唱者对音色的处理,运用弓速、压力、接触点的变化找到四条弦的个性,如调色板般将音乐的色彩展现出来。
三、左手揉弦的歌唱性训练
小提琴的揉弦是左手的主要技术之一,好的揉弦能充分发挥小提琴歌唱性的特质。揉弦是左手手臂与手腕、手指联合的动作,一般分为三种方式,手臂揉弦、手腕揉弦、手指揉弦。手臂揉弦以手肘为发力点,动作幅度较大,力量较强;手腕揉弦以手腕为发力点,速度较快,力量较为柔和; 手指揉弦以手指第一关节的动作为主,速度最快,幅度最小。在一个歌唱性较强的乐句里,揉弦方式随着乐句的起伏进行变化。谱例1
在门德尔松e小调协奏曲中,如歌般的副部主题旋律舒缓动人,三个D音从轻到强,连接到F音,揉弦随着右手的渐强进行变化,从小的幅度到大的幅度,从手腕揉弦到手臂揉弦,呈现出不同层次的揉音效果。当演奏到F音后,揉弦力度和幅度达到最强,随之下行的E、D音揉弦力量逐渐减轻,幅度缩小,音量渐弱,使乐句有收束感。在呼吸换句后,第二个乐句与第一句相呼应,一问一答,揉弦平稳,均匀。第三个乐句延伸扩展开,揉弦幅度从小到大,达到高点音E音后,又逐渐渐弱。在这段歌唱性很强的旋律中,揉弦的变化,突出了旋律感和乐句的走向。揉弦方式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乐句中旋律的起伏,音高的变化来选择。如当乐句在向一个高点音进行时,揉弦的频率会逐渐加快,而句尾的音则频率减慢,类似歌唱中的气息松弛,有收句感。揉弦的精确性与分寸感对歌唱性演奏的表达效果具有直接影响,需要演奏者不断提升演奏技术,增强音乐的感悟力,达到音乐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四、小提琴作品与声乐作品的相互关系
小提琴作品中有大量根据民歌、歌剧选段、艺术歌曲等声乐作品改编的中外名曲。这类作品表现了小提琴歌唱性的乐器性能。乐曲以声乐作品主题旋律为主线,丰富了和声变化,扩大了曲式结构,加入了小提琴左右手各类技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演奏这类改编作品时,首先要熟悉声乐的演唱方式,分析呼吸和换气点,音乐的力度分配和旋律走向。此外声乐作品通过歌词描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或心理活动。因此演奏时首先要充分理解歌词含义,掌握故事内容和人物关系,再融入小提琴的演奏技术,将音乐内涵更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小提琴家萨拉萨蒂根据比才歌剧《卡门》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卡门主题幻想曲》,其中以哈巴涅拉舞曲体裁创作的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表现主人公卡门豪爽、热情,无拘无束的吉普賽人性格。萨拉萨蒂在创作中以旋律为主线,加入了装饰音、高八度、双音、揉弦等技术,使器乐化的演奏和声乐的歌唱性完美结合。乐段中旋律在E弦和G弦上轮流进行,色彩对比强烈,富有戏剧性,演奏者将歌唱中的换气与拉琴中的换气点有机的结合,使演奏更加流畅,自然,展示出哈巴涅拉富有弹性的舞蹈节奏。中国乐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为塔吉克族民歌,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雷振邦改编成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后由作曲家韩铁华改编为小提琴曲。作品展现了民歌的爱情主题,运用调性、速度、节奏等变化,融合小提琴的技巧,丰富和深化了作品的音乐形象。作品以炫技性的华彩为引子,增加了快板乐段,全曲在辉煌的快速短分弓的演奏中结束,展现出热烈活泼的音乐和炫技性的演奏特点。这首小提琴作品极富演奏效果,演奏者根据歌词内容,体会音乐韵律,和乐句的抑扬顿挫,用歌唱性的演奏表现乐曲的抒情性和浪漫情怀。门德尔松创作的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音乐恬静、清新活泼,描绘了一幅温馨浪漫的图景。小提琴家海菲兹将其改编为小提琴曲,乐曲从G弦上开始,热情饱满的旋律在揉弦的渲染下,充满诗意。丰富的和声变化,调性对比形成不同的色彩,三度、六度、八度的双音展现出华丽优美的旋律线条。每个乐句结束后的休止符都是换句点,演奏者在空拍处做换气、呼吸,调整身体的姿态,保持肌肉的放松,和歌唱者的吸气、吐气有异曲同工之处。弓段、弓速的分配也是非常重要的,提前构思好每个音所演奏的长度,乐句结束的弓段要能与下个乐句开始的弓段衔接上。类似声乐的气息要连贯保持一个乐句,吸气的深浅要配合乐句的长短。
五、歌唱性演奏在小提琴教学中的作用
在小提琴教学活动中,歌唱性演奏是小提琴教学的主要内容,将歌唱性技巧运用在小提琴教学中,能使学习者快速融入到演奏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与领悟能力。
(一)培养学生内心的听觉能力
小提琴演奏的内心听觉首先是音准的听辨力,即能快速分辨出音高是否准确的能力。在教学中常发现很多学生不习惯唱谱,特别是在学习新作品时,往往动手不动嘴,在没有建立音高概念的情况下就开始演奏,这样耳朵很难听辨音准。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树立先唱后拉的意识,用唱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每个音之间的音高关系,同时可以借助钢琴弹奏,使学生能更快的发现音准问题。唱准音后再演奏,在找音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固定音高,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唱谱的方式让他们体会乐曲的意境和氛围,提升领悟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设想如果一个学生对乐曲没有任何想法,对声音缺少想象力,那他的演奏将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歌唱性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没有演奏技术负担的情况下,将注意力集中在乐曲的表达上。学生在唱谱时,可以根据音乐勾勒出一幅画面,想象一个场景、人物,或构架一个故事情节,发挥主观想象力,将内心的音高、旋律以及节奏、音色转化为具体的音乐形象。如学生在《丰收渔歌》这首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渔民出海捕鱼,丰收归来的喜悦场景,鼓励学生唱谱,将唱与想结合,通过唱来实现对音乐的理解,能唱的动听,演奏时就会更自如,更松弛。
六、结语
小提琴作为最具歌唱性的乐器,其发音方式与声乐的发音方式有着共通性,将歌唱性应用于演奏和教学中,从培养唱谱习惯开始,在强化技术的同时,将歌唱性做为演奏技术的有力支撑。掌握歌唱的演奏,有利于更好发挥出小提琴乐器特性,展现出小提琴富于歌唱性的演奏魅力。
参考文献:
[1]杨宝智,顾应龙,黄辅棠.林耀基小提琴教学法导航[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2]钱仁平.中国小提琴音乐[J].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3]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