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蓉
《乡下人家》(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一文,以通俗浅显的语言展示了一幅恬静优雅、自然淳朴、亲切祥和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乡下人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课文语言朴实、画面感强、情感真切。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欣赏乡村独特而美丽的景致,感受语言清新而诱人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提高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
一、盘活形象,初知独特的风景
教学时可以这样导入:以前,多是乡村人向往城里,而如今,城里人向往乡村的现象已不足为奇。除了乡村生活水平与城里不分上下外,乡下人家(板书:乡下人家)有怎样的风景让城里人向往呢?——引导历数,清晰风景。在学生历数中教师适当归纳:乡下天蓝水碧,空气清新,身处的是宜居环境;蔬菜瓜果,随处可见,享受的是绿色食品;鸡鸭成群,鸟雀飞鸣,感受的是田园风光……这样梳理,能让学生对乡村独特的风景有初步的把握,为文本阅读奠定基础。
二、自学感知,把握独特的景物
1.自由朗读,读通课文。可这样引导:下面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笔下的乡村风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难读的句段多读几遍,力求读正确、读通顺。此后,同桌同学之间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段读给对方听,可以互相提示与评价。教师重点检查指导读好下列句段:①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第一句读得轻柔而连贯,后一句紧承前句,一气呵成,干脆利索,力求把“对比”的意味读出来)②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风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要读出花与花之间的逗号:稍做停顿,体现花多,让人目不暇接;花美,让人不愿离去。最后一句紧承前面,读出赞叹的语气。)③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蜜地进入梦乡。(读纺织娘的歌声,要轻、要柔、要美、要连贯,要读出音乐感)
2.浏览课文,弄清景点。可这样引导:乡下景点很多,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呢?请大家浏览课文,画出所写的事物。此后引导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归纳:瓜架——花卉——竹林——鸡鸭——村民。这样梳理,能让学生对文中所写事物有整体的把握,从而培养他们把握语言信息的能力。
三、朗读呈现,欣赏独特的景致
1.想象欣赏,叙谈感受。可这样引导:一个景点就是一个画面,请大家边读边想象,让画面在眼前呈现,并进入画面去欣赏,边欣赏边思考:看了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想法?——朗读想象,感受画面。接着,让学生自由选择课文中的一个画面描述,并说说自己的想法。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述,各抒己见,对同一个画面能说出各自的不同感受。(在学生的表述中,教师可以相机板书:瓜架——生机盎然;花儿——朴素华丽;竹林——生机勃勃、独特而迷人;鸡鸭——自由自在;村民——和谐幸福)此后,让学生说说这样的乡村给自己的总体感受,说一说与城里有什么突出的区别。通过梳理比较,让学生明白:城市热闹、繁华,具有现代的气派;乡村清静、幽雅,更有生活的诗意。走进这样的乡村,有回归自然的温馨感,有亲近自然的愉悦感。
2.扮演角色,分享独特。可这样引导:这样的风景只有乡村人家才有,人说“世外桃源”“诗情画意”,乡村人家给人的就是这种感觉。想一想:如果你就是乡村的孩子,面对来自城里的市民,肯定会把文中描述的画面向他们介绍,以引发他们的兴趣,表达自己的自豪。请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景点准备准备,除了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还可谈谈自己的感受。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口头示范:旅客朋友,欢迎你们的光临!外出旅游你也许看到过竹海,风吹竹海,声音宏大,那是一种壮观美。而走进乡村人家的竹林,更是一种享受。你看眼前这片竹林,只有几十枝竹子,你可以细细地看: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荫。摆一张凳子,坐在竹下休息,心中的愉快难以形容。俯视脚下。刚下过几场春雨,一根根鲜嫩的笋芽儿从地里冒出来,它们像一个个小天使眨巴着调皮的眼睛瞅着你们,这是在向你们问好呢!
学生准备后,先让他们在四人小组介绍,然后指名在班级介绍。最后,让学生都来做小主人,对课文中的景点进行全面介绍,从而在画面转换、情感表达中提升他们的语言解读和语言转换能力。
四、品味语言,感受独特的表述
1.品味修辭运用。可这样引导:这篇课文,像淡淡的水墨画,真实、自然、具体地展示了乡下人家的独特风景,每一段、每一句、每个词,都能让人嗅到甜甜的乡村味儿。这是为什么呢?请读读课文,画出你认为精彩的词句,细读品味,看能不能品出其中的奥妙?——阅读圈画,品味语言。品读后引导交流,教师抓住重点点拨。
(1)拟人的精彩。“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由“攀上”“爬上”,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瓜藤,攀爬时会想什么、说什么?——借助瓜藤的语言显示生命的活力,感受拟人对事物特点的凸显作用。“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探”是什么意思?能具体想象竹笋探出时的动作、神情、语言吗?——借助“探”的品味,感受竹笋的活泼,体会拟人对竹笋特点的凸显功能。“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好友”怎么理解?如果你是村民,会怎样夸这些好友?(送来美景,吹来凉风,传来乐曲,让生活更甜美)如果你是红霞、微风、鸟儿,会怎样感谢村民?(文明和谐,生活幸福,相伴相随,让我们有依靠)通过品味,以显示描述的形象,感受形象的内涵。“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你从“唱”感受到了纺织娘的什么话语?(为幸福的村民送去快乐,让他们更加幸福;为辛苦的村民送去甜美,催他们进入梦乡)你从“唱”中还能感受到村民的什么话语?(感谢纺织娘的催眠,感谢纺织娘的陪伴)
(2)对比的精妙。“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作者说乡下这道风景比城里那道风景可爱多了,你觉得可爱在何处?(乡下这道风景是多彩的,自然的,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舒心的,有亲近自然的快乐;城里那道风景,人为的,装饰的,给人的感觉是突兀的、雕琢的,有远离自然的单调)这样叙述,突出了乡村人家景致的美妙,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的喜爱之情。
2.品味叙述顺序。本文按序叙述,也给了学生言语实践的引领:方位是由屋前到屋后,时间是由白天到晚上、由夏天到秋天,内容是由静物到动物到人物。方位、时间顺序学生不难理解,可重点引导品味“由静到动到人”的顺序,“静——动——人”的顺序有哪几种排列方法?结合课文内容,你觉得那种排列更好,为什么?——联系内容,变更比较。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瓜、花、竹、笋的美丽,让人感受到乡村的清静幽雅,这是城里人向往的;鸡、鸭、鸟、虫的生机,让人感受到乡村的生机活力,这是城里人向往的;村民晚餐的和谐、入梦的浪漫,让人感受到乡村夜晚的梦幻,这也是城里人向往的。这样依序叙述,不断推进,具有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
五、引导迁移,拓展独特的画面
乡下人家的风景,可谓数不胜数,而且往往一户一幅画,各不相同;一家一景致,各有千秋。阅读本文后,可引导迁移写法,拓展画面,让学生联系所见的、所闻的,本村的、自家的,对书外的景点进行列举。在交流中教师相机点拨,清晰景物:蚕豆田、油菜花、蔬菜地、小树林、小鱼塘、小果园等;清晰人物:清晨赶集、村头叫卖、田间忙碌、邻家聊天、河边垂钓等。此后,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景点,把它真实、具体地写下来。写事物,可用上拟人的方法,写人物重点写人物活动,从而让更多独特和迷人的景色在学生的笔下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