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策略

2020-08-06 14:39钟莉
新课程·上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细节思维语文

钟莉

“即使到了今天,能真正掌控自己思维的人也只有极少数,大部分人还是凭想象和激情生活。”《世界发展简史》的作者威尔斯这样说道。能够掌控自己的思维的中学生恐怕就更少了。许多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还停留在表面,有的想要思考却不得其法。笔者认为好的思维品质完全可以在平时阅读的教学中得到训练和提升。在此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关注细节,走向深刻

文章细节体现的是一个作家独特创造的一种功力,表现其艺术修养。细节隐藏着主体形象的特点和作家深刻的思想。引导学生多在细节上留心,思考就不会停留在表面,只看到冰山在海面上的一角而感觉不到海面之下那震撼人心的力量。文章的细节就如同作家对自己的精心打扮,一个不会欣赏的人只看见华丽的色彩和高级的锦缎,内在的气质精神是无法欣赏到的。长此以往,学生将只会在字词的精巧上、情节的曲折离奇上、故事的有趣上下肤浅的功夫。当然,笔者不是说这些不需要下功夫,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显然是不够的。思考的深度远远不够,也就领略不了深刻的艺术魅力。比如在阅读老舍的《想北平》时,就有这样几句文字:“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意,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初看的人会觉得老舍的语言很质朴,其中的情感很真挚,至于深的意味就说不上了。但是有心的老师会发现就在同一个句子中,前文说“花草”后文就换成了“草花儿”,这其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引导学生从这个细节入手发现作者用“草花儿”的称谓暗示花儿便宜且可以多养,显示其平民化,表达了作者对它非同一般的亲切感和喜爱感。如果只是走马观花,这样动人的深情如何体味呢?又如在学习《清兵卫与葫芦》时,有这样一句话:“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如果只是感受到清兵卫的害怕,是不是太肤浅了。作者特别强调这位教员很“顽固”并不单指他收了葫芦还批评了清兵卫,更主要的是作者要批评他把自己的爱憎强加在别人之上,还不自知,顽固不化。作者以这个形象表达其对个性的呼唤。

就算我们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但只要从文章的细节入手去觉察那些隐藏在表象之后的内容,并对其进行精细推敲琢磨,我们的思维能力也可以有所提高。只要思考尽可能达到每个细节,人巨大的思维潜能就能被挖掘出来。

二、由此及彼,走向贯通

如果说关注细节让思维走向深刻,由此及彼是让思维具有广度。由此及彼地思考问题是关注文章的“横向联系”,把不同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这种思维形式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我们把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论语》有载:子贡由探討人格修养问题想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高度赞美他:“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也许是对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思考能力的最早记载。在阅读过程中多加引导,可以让学生把知识连成整体。学生看问题就不再是孤立的、狭隘的,他们将变得有鉴别,而且这种鉴别力是建立在丰富的阅历之上的。如同一个看风景的人,只有当他多走一些地方,多看一些风景,才会真正地热爱某个地方,因为他已经可以理智地鉴赏出符合自己口味的地方特色。比如《我与地坛》写道:“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而《荷塘月色》这样写:“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同样是“另一个世界”含义有何异同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还有类似的例子:祥林嫂闹婚,贾宝玉摔玉。两个都是“闹”,这对展示主人公有何作用呢?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多尝试这样的训练。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全忘掉之后,剩下的才是教育。”而这样的思考能力是能使我们终身受益的。

三、多方考量,走向辩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方考量问题,从而形成辨证的思维能力。“辨证思维的特点是从对象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中,从其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查,以便从整体上、本质上完整地认识对象。”阅读如同欣赏音乐,主旋律维持不变,但好的音乐还应有一连串的变奏。如果不能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变奏”,他们的思维也许是单调的、贫乏的。不能辨证地思考问题,一切豪华、壮观、有趣的文字也许将变得枯燥乏味。每个学生由于拥有不同的经历,对阅读对象就拥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的阅读内容每个人对它的见解也会因人而异。比如阅读《丹柯》时应引导学生多方考量。小说的确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丹柯的英雄壮举,表达作者对英雄及其英雄精神、英雄业绩的热情讴歌和真诚赞美。但是丹柯就那么完美吗?学生经过启发可能还会发现丹柯在处理自己和族人的关系上也有问题,他没有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和光明,从而理解自己,所以大家就不能更好地与他齐心协力走向胜利。小说的“理”不会主动彰显出来。它模糊多义、充满多种解释的可能性,这都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还比如读卡夫卡的《骑桶者》,主人公以怪诞的方式——骑着煤桶飞着去借煤,结果不但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扇到了冰山上。正是这个荒唐“骑桶”方式成就了小说的多义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方考量,一定会有不一样的见解。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不同,对外界事物感知能力也大不相同,对事物的看法肯定也是会大相径庭的。教师要不断训练学生这种多方面考量问题的能力,尽量让每个学生收获丰富多彩、持续长久的精神乐趣。

四、敢于质疑,走向创新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如是说。这不仅没有让人怀疑亚翁的谦逊,反倒让人们对他对一切事物的怀疑态度多了一份尊敬。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不迷信“参考答案”是教师应该时刻告诫学生的思考方法之一。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敢于置疑,也许就能享有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带来的思维提升的乐趣。思想犹如艺术品,越独特越珍贵。《论语》中有这样一则语录“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让学生思考孔子这句话的现代意义。很多学生都觉得孔子说的话肯定不会有错,于是大谈特谈这话有道理。对其中的局限性没有一点怀疑。另外,还如《论语》中的“述而不作”“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等观念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如果没有怀疑精神,是不能有更深理解的。

如果学生就像生产流水线上的一件产品,教育的意义究竟会有多大呢?让学生在阅读中追问、反问,不断去打磨自己思想的长剑,思维将越来越锋利。

五、反思生活,走向圆融

思考是能力,思考也是态度,思考的对象并不是远在天边,而是近在咫尺。学生的阅读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生活,是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苏格拉底说:“一种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人做事要做明白;人学习要学明白;人处世要处明白。但是,怎么才能明白,唯有思考。通过思考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总结他人的经验教训,怎么做事更有效率,怎么学习更有收获,怎么处世更有尊严。论语有一句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人要广泛地学习并且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保证自己不犯错误,活得明白且有价值。唐代诗人杜牧在《上池州李史君书》中谈到读书做学问时说,对那些耳闻目睹来的名公才人们的论述,如典籍刑律制度、征战讨伐叛乱方面的事务,如果能考证它当时的情况,参考前人的记载,记在心里并且细致思考,也能够成就一家的事业了。可见思考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有多么重要的作用。有时候学生不能理解学习内容是因为对生活的体验不足,思考不深,从而导致思维的肤浅与偏激。所以教师要把阅读教学同生活的体验思考结合在一起,多引导学生把阅读同生活的思考结合起来,学生的思维会更上一层楼。

中国深度语文践行者王开东说:“没有智力的挑战,没有思维训练的语文,就会逐渐走向肤浅和平庸,就会味同嚼蜡。深刻的思维训练,是保持语文新鲜度和挑战性的不二法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不断进行思维训练和智力挑战,不仅能不断呈现阅读文本的价值,还能让学生走向思维的纵深处,走向思维的多维度,让学生找到思考的乐趣,从而最大限度达到最大的认知高度。落实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思考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智力基础。

参考文献:

[1]威尔斯.世界发展简史[M].台海出版社,2019.

[2]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3]王开东.王开东与深度语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编辑 冯志强

猜你喜欢
细节思维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