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前行需要自觉思考与积极改变

2020-08-06 14:39孟红梅
新课程·上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

摘 要:在新课改的推行中,自觉思考带来了课堂中教学设计的改变和对“学困生”地位的关注,也创新了观课议课这种新教研方式,使语文课在教学模式下还保有“语文味”,并带动了教师研讨教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变课堂;创新教研

近几年来,面对我市语文课在推行“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中带来的“问题式”设计、“程序化”设计无个人风格、少语文趣味等问题,我带领老师借助课题研究的方式去深入探索,把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教学模式和具体的语文教学结合起来,积极探讨“四环节循环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及结题之后的推行中,对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就是——有了自觉思考才会有积极改变。

一、自觉思考,改变了课堂问题

最初,我思考“如何让自己在思想上特别是教育理念上接受课改模式”“如何让学生在适应课改模式中调动起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熟悉了课改模式的流程后,我思考“如何让课堂中每一个环节上的操作更加规范,更加具体”;理解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发现了课改模式存在的问题后,我思考“如何让课改模式下的语文课有活力有特点”。我也用文字记下了自己的思考和尝试,如语文“展示评价”的操作方法、班级的“小组自治制”管理,“巩固深化”环节的延伸方向等,也提出了一些质疑,如“语文课上是不是活动越多越好”“语文课适不适合统一导学案”等,这些文字有的发表在了教育刊物上,有的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同。事实证明,只要选择继续走,问题就会有;只有实实在在地思考和踏踏实实地改变才能帮自己走出“山穷水尽”的困境。

如我的一个思考:如何让语文课多点“语文味”?没有了“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新鲜感后,老师普遍感到因课堂形式雷同所带来的索然无味,如何让语文课在模式下仍有“语文味”成了我和其他语文老师议论、思考的问题。在使用导学案时,我发现问题的设计多是侧重知识的学习,我的教学思路和文本解读的角度与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常有不同,设定的课堂目标也有差别。而且我认为课堂有没有“语文味”,是和老师设计的解读问题有很大关系的,于是,几乎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都抛掉导学案,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在设计中,我根据课型特点和学习目标,努力把问题灵活变化,向“语文味”倾斜。比如,在学习小说单元时,我读到了“语文课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情感认知”这一观点,于是,学习《孔乙己》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读完这篇小说后,孔乙己在你心里留下了的深刻印象是怎样的?请你用一个表示心理情感的词语来表达,并结合文段谈谈你的感受。这样,就将阅读和个人情感联系在了一起。

再如我的另一个思考:如何改变小组学习中“学困生没有地位”的现象?新课改的实质是要进步、成长发生在每一位学生身上,但在小组学习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同学存在这样的现象:自学时发愣、合作时旁观、交流时听听、展示时如局外人一般。有时唯恐挨批评,在大家交流时他们记上几笔,如果真叫他展示,抓起本组同学的答案读一遍或抄一遍来应付。有名师直接指出这种现象就是小组学习的弊端之一:“学困生没有地位”,这就要求老师应在小组中给学困生一个适当的地位,让他们也享受一下新課改带来的改变。

为改变这一课堂现象,我总是提前分辨一下问题的难易程度,再考虑应由几号同学作答较为妥当,基础性问题让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负责讨论,如默写字词或背诵,课文理解性问题便交给成绩较好的学生负责交流,展示时也是这样。在评讲试卷或上习题课时,我则提前根据题型、难易进行具体分工。在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或家庭作业时,我有时让学困生来检查或批改优生的,而且一样可以指出缺点和不足之处,让他们既受到优生认真完成的良好影响,又在内心自觉进行反省,或者在找到缺点中也有一次理直气壮的气势。

为避免小组内的合作和小组之间的竞争而带来的“学困生不受欢迎”问题,我在班级管理条例中加入了“考试进步5名为一档,小组可以获得+1分的奖励(以此类推);月考中小组中有三人以上进步的+3分;帮助本组同学学习并取得很大进步的小组每有一人次+3分”等,为学困生提供为本组争取荣誉的机会,也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共同进步。

二、自觉思考,创新了教研方式

面对很多老师怕上公开课,听课老师评课时多赞誉,整个教研过程走形式的低效现象,我率先在语文组将传统的讲评课活动转变为观课议课活动。在观议课活动中,除了要求教师要有“同在共行”的观念外,我们还提出一个基本策略:“以学论教”。要求教师在每次观课时要提前进入教室,最好坐在学生身边近距离地观察他们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在观议课时重点关注学生,以学生“学”的情绪和效果讨论教师“教”的合理性。这种改变是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的进一步促进。为使老师养成在课堂上多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的习惯,在专门制作的“观议课记录表”中我还把“学生活动”单独列了出来。在议课时,也重点看授课教师对学生关注的广度和学生在本节课参与活动的时间和情绪以及学习效果,慢慢地,无论是授课老师还是观课老师都开始扭转了对课堂角色的认识,学会了通过学生的反应来评价一节课的成败,如齐德建老师对李艳玲老师上《皇帝的新装》一课这样评价:

我认为在这节课中学生活动时间充分,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课堂展示大致在25分钟,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去,或读,或思,或交流讨论,或回答展示,学生非常投入,非常认真。而且在课堂上展示人数多,展示次数多,展示的答案也精彩,学生的思考能力、感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学生的回答、展示的准确度及精彩度是最高标准。这节课学生每次对问题的回答都非常准确,且有很多精彩的答案,如果每节课都能这样重视学生的活动、能力,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怎能不提高呢?

同时,为了让老师通过反思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努力去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我又提出了两个反思途径:一是制作了一份操作性很强的反思表,要求在每一次公开课的观议活动结束后,根据观议课老师的建议和自己的分析写出对本课的反思。二是提倡将反思改进后的课进行重新调整设计,再上一次重建课,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种实践型的反思让年轻老师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激发了他们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有的老师在观议课之后上重建课,如王娟老师在上重建课后这样写道:

记得孟老师曾说:“观议课的目的就是让一些老师不再心存顾虑,不再怕上课、怕评课。”这节重建课后的收获让我现在就有这样深切的体会,因为以前在听评课的时候,无论在听课的过程中,还是在评课结束之后,我的心总是久久不能平静,怕自己讲不好丢人,怕听课老师指出缺点,对听课老师的评价要全盘接受,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各种担心和顾虑一直伴随着我直到下一次大课的来临,然后接着恶性循环,对学校安排的公开课总是不能释怀,更不要说会主动提出要上大课。但在议课之后,我一身轻松,因为我向议课老师解释了有些地方我没有处理好的原因、设计的初衷以及我的教学思路等,而议课老师针对课堂中的问题进行的讨论和商讨出的解决办法让我的情绪得到了疏导,困惑得到了解决,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担心和顾虑,议课结束后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根据老师的建议把“重建课”上好。

在新课改模式下,是让教学适应模式,还是让模式更好地为教学搭建平台?从道理上讲,大家都能说出正确的理解,但“应该怎样教,还应该怎样教”才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应有的思考,同样,坚持课改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何让课改模式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成长负责,更应该成为我们在课改之路上前行的再思考、再行动,唯有如此,我们才会实现课改模式探索的真正旨归。

参考文献:

王献玲.教师素养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J].河南教育(基础版),2010(11).

注:课题名称:“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中语文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XBJY1489。

作者简介:孟红梅,中原名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原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出版《走走,看看》《班主任的教育熏陶力》。

编辑 王彦清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特殊教育学校在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P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三元重叠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