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
摘 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到来,时事新闻成了课堂中的重要素材,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状况。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的思想教育正面临着较大挑战,促使教师开始重视和挖掘时事教育的价值,以增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从实践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时事教育的原则,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时事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时事教育;价值
一、时事教育研究背景
教材是學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直接关系教育目标能否实现。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强国家主权教育、法治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道德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社会主义认同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道德与法治课程名称本身就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其肩负着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重任。
总的来说,统编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大方向上,主题鲜明,注重价值教育
统编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为学生成长服务,努力做好小学和初中德育课程的衔接。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更加注重学生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课程中的价值。
(2)小细节上,观点开放,注重生成性
统编教材在具体内容上更加注重时代性和生动性,应试性语句较少,可读性较强,更加强调活动性学习,从而优化教学过程。与此同时,其教学重难点就具有生成性和不确定性,需要教师依据学情适当调整教学目标。
二、时事教育概述
1.时事的含义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和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时事”即“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而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授课对象的特点是处于刚刚青春期的青少年,所以,我认为,这里的“时事”还包括一般的文体新闻、社会新闻等。
2.时事素材的分类
身边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归类方式也多种多样,通常归类如下:
第一,按照地域来分,则分为国内时事和国外时事,这是最直接的归类方式。这种划分方式便于学生了解国情,但是,这种方式过于简单,没有主次,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第二,按照时事内容来分,则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这也是我们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经常用的一种手段,这相对来说符合学生的认知,相对来说,可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时事素材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时事新闻素材多种多样,它的选取对教育价值的实现有很大影响,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应充分考虑到时事的价值,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
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选取相关时事素材,我们的教是为学服务,而选择时事素材的外延相当广泛,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时事内容必须与教材理论观点相一致,切合教学目标,帮助目标实现。
(2)时效性
此特点对应的是“时”这个字,应当是一定时间内的事件,新闻素材不能太落后,应该是近期内的热点,这样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不至于冷场或降低效率。
(3)普遍性
现在的媒体时代,越是新的、越是少见的新闻越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但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我们应该注意时事的普遍性,即该时事新闻确实是生活中常见的,不具有特殊性和偶发性,否则只图个新鲜有趣,其说服力较低。
三、时事对教育教学的价值分析
1.时事在教学中的价值探索
时事教育有其独特性和必要性,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诸多积极作用。很多道德与法治老师在课堂中普遍采用时事演讲活动,说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时事教育还是有其地位和价值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事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原本道德与法治课给人的感觉就是以枯燥的说理为主的课堂模式,如果仅仅教条机械地讲解书本中的案例,甚至老师自编的假设案例,难免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课堂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想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话题应该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时事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时事来源于身边事件,拉近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有话可说,其真实性和新鲜性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起来。
(2)时事教育有利于对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补充
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其新的特点和标志性事件,正如每年都有年度网络流行词一样。教材的编写与老师的教学之间有时间差,即使这本教材再新颖,但一两年以后,其中的某些案例和用词必然缺乏时代性,其滞后性会让课堂与生活产生距离感。而此时,新鲜、典型的时事教育有利于弥补不足,甚至扩宽学生的视野,对于已经预习过课本的同学来说,书本中的案例已了然于心,缺乏吸引力,老师额外补充的时事,不仅体现了老师备课的用心,还体现了我们教材观点的普遍适用性。时代在变,案例在变,但是我们书本中的核心价值观没有改变。
(3)时事教育有利于促进政治社会化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而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是为了灌输某种理念,而是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现象,引导他们学会辩证看待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立场,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实际上这也符合教育的本质,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发展。时事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就充当了一个窗口,让学生了解社会,并做出“诊断”,从而树立信心和决心,努力用具体行动为美好生活和和谐社会贡献一分力量。
2.时事在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我们教学生用全面的眼光观察世界,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思考世界,用科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这些都关系到学生的行为能力和道德品质,关系到他们的价值追求和社会认知,这就是学科育人。具体分析如下。
(1)直接性上符合课程改革要求
时事教育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课程改革要求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尤为重要的是强调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为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时事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开发利用,不仅为枯燥无味的宣讲式课堂增光添色,还帮助学生打开了正确认识世界的窗口。生活中虽然得到信息的途径很多,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正确合理的引导,碎片化的信息很容易误导学生形成错误消极的观念。所以,时事教育在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同时,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品性修养。
(2)间接性上适应社会发展
时事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社会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一方面,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得学生对信息的选择途径更加多样化,可以通过电视、报刊、手机互联网等媒介获得大量消息,扩宽自己的眼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自由度的提高,社会制度的变革、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又导致各种信息参差不齐,丰富了文化生活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格调不高、低俗信息滋长现象。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屡见不鲜,导致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问题日渐凸显,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的形成,这些都是时事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而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是用一定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政治课堂这一途径,适时将时事教育纳入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显得尤为重要。
(3)根本性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
时事教育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青少年相比于成年人难免由于学识和经历的欠缺而对事物缺乏自身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多元的时代,迷惘、焦虑、困顿等心理矛盾常常让青少年不知何去何从,甚至有些孩子盲目从众造成一些悲剧,令人惋惜。习总书记说:“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少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中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中学生思想逐步独立化、成熟化时期,是学习能力最为活跃的时期。为此,时事教育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社会冲突,学会疏解心理矛盾,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保障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途径。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时事教育虽是一个艰巨而又漫长的过程,但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只有认识到时事教育的价值,才能更好地紧跟时代步伐,为教育教学服务。在此过程中,更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知识的理解,积极探索、尝试,增强时事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安然.中学时事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
[2]宋丽.试论时事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2008.
[3]张志安.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藍耀中.基于人才培养的初中思品课时事教育措施[J].教育论坛,2016.
[5]高文波.浅谈初中思品课贯穿时事教育[J].青少年德育工作研究,2016.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