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爱国 以德育人

2020-08-06 14:37王晓利胡利娜
现代交际 2020年11期
关键词:德育渗透

王晓利 胡利娜

摘要:开展德育工做主要以学校作为阵地,由此看出,高校思政德育渗透工作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代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德育功能,这是由思政课本身具有的德育教书课程特点与属性决定的,也是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深入落实的迫切要求。因此,以身爱国,以德育人,要坚持做好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德育渗透工作。

关键词:以德育人  高校思政工作  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115-02

高校思政课程是每个高校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每个大学课程设置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大多数的高校思政教学工作中存在着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模式单一枯燥、任课教师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学习态度应付马虎等问题,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政课给学生们带来的积极影响。因此,任课教师如何做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做到以德育人,是今后工作的重点、要点。

一、高校思政德育渗透工作的思想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高校思政德育渗透工作借鉴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要想更好地指导当前高校思政中德育教学工作,就需要不断挖掘和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的丰富德育思想。探讨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包含的相关基本范畴,对构建起健全完备的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体系有很大帮助,有利于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的切入点和支撑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以理论创新不断带动当前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和创新。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阶级性和等级性是我国古代奴隶制社会教育的两大特点,这一时期,奴隶主开始设立特定的教育场所,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制度,目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培养需要的人才。此时德育开始成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从封建社会再到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德育内容被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中,德育教学随着教育活动的发展变化逐渐产生了特定的具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范畴,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德育基本范畴思想的核心内容由此构成,同时这些核心内容也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

(三)西方主流意识形态

从古希腊至今,西方社会从未停止过对德育的研究和探索。古希腊雅典时期是最早可追溯到的西方德育的历史起点,德育經过中世纪基督教教育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资本主义时期的不断创新和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德育理论体系,并为西方德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指导。其中包含的优秀理论成果也为完善我国的德育教学理论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为共同推动人类德育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高校思政德育渗透工作中的具体探索

(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1.突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

随着目前新课改深度落实到一定阶段,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教师学生“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与应用,使得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活动不断进行创新变革。在“双主体”的思维模式下,逐渐淡化教师在思政德育课堂中的主体位置,教师改变传统的“统领”课堂的教学方法,转变为辅助、引导学生,而学生承担着主动学习、虚心接受教师引导的责任。

2.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

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都要受到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规范的约束,但是也有着自身独有的人格特征与倾向,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一般体现在道德思维水平与道德观念程度上,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会影响他们对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同样道德观念也是如此,高校大学生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他们的思维水平与见识也在不断增长,有一定的能力去透过现象看到问题实质。但是,个体差异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道德思维水平和道德观念程度,这种差异可能会决定个体的思维和智力水平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承担着德育任务的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思考学生的内心发展变化规律,为他们答疑解惑。

(二)明确目标,科学育人

思政课想要实现它的德育实效性,就需要先确定该课程的课程目标,找准核心,把育人作为重点内容。教育工作者要想培养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就必须加深理解该课程,进一步确定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明确总体目标规划,坚持科学育人。要想做到这些,教育工作者需要坚持两个原则,即:

1.科学性原则

第一,明确高校思政课程中进行德育渗透这一工作的目标,这是广大教师们应该为之奋斗的方向。第二,明确思政课的目标后,我们知晓,育人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和目标,而核心目标的确立和实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从实际出发,了解并遵循学生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发展规律,联系当前生活的实际情况,并且深入挖掘学生内心真正的需求,才能完成这一目标。不然,我们很容易就会掉进“形式主义”的陷阱,被扣上“假”“大”“空”的帽子,如果出现以上情况,就会引发学生的厌恶情绪,使学生避而远之。

2.综合性原则

育人目标不是一个片面的、浅层次的系统,无论是育人中的哪一级目标,都不能单一而论。微观角度分析,育人目标就是指想培养哪一方面的人才,也可以说是想培养出哪类人。将德育渗透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并不是单单注重学生掌握了多少相关知识,而是更关注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该综合是指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简言之,就是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将学生培养成能够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都大有裨益的人。因此,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也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道德发展规律,以及在当前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大环境和学校的各种环境对于学生的各种影响等。

三、高校思政德育渗透工作中的启发与实践

现在的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思想政治认识水平与道德行为水平不协调发展的现象,学生们接收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总是无法结合理论工作和学习,实践水平相当有限。

(一)“引进来”——引进社会热点

众所周知,人是一个群体性的动物,社会是人们群体生活的场所,个体也是不能够脱离集体生活生存下去的。学生学习的目的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获取知识,他们更想在获取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和锻炼自己的能力,以更加有利于他们进入和适应社会。但我们需要明白,这种培养能力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它需要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了解方方面面的知识与经验,逐渐受到培养并成型。因此,在恰当的时间,结合当今学生生活的状态及具体情况,引入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将之带入学生的课堂上,是十分必要的。

思政课教师可以尝试一下,赋予该课程生活化和实践化的能力,具體问题具体分析,转变思政课的教学方式,选择更加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契合课堂教学进度的相关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和探讨。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提高学生对该热点话题的认知能力及水平,加深学生们对社会热点话题的正确认识。还可提高学生的思政理念,运用理论知识对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指导和批判。

除此之外,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同时,还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己对于政治的敏锐性,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从不同途径提高自身对于思政的理解,准确地了解并掌握相关的信息,争取做到所有信息一手掌握,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还要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自主自发地收集和分享社会热点话题,选取恰当的时机,让学生们分享自己了解的社会热点问题,将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扎根于实际,落到实处。

(二)“走出去”——拓展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本身就存在着特殊性,它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一直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本身就加大了它的难度。这也说明了仅仅依靠说教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这一问题仔细分析,不断寻找新的思政课教育的载体。在这一过程中,寻求社会有利资源的支持和帮助,搭建一个新的平台,建立健全思想政治体系,创建一个有着丰富发展前景的思政教育基地。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真实的案例,使之与这些案例产生各种意义上的共鸣,起到震撼心灵和共情的作用,加深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理解,开阔学生的思政视野,使其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问题一直是思政工作中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的问题,而德育教育也在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下变得更加适合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并且,高校思政课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师不再是一味地照读课本或者是领看PPT,而是在思政课堂上“引进来、走出去”,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引发共鸣,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思想道德、对情感态度、对三观开展探讨、追求。

参考文献:

[1]黄兰兰.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范畴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9.

[2]唐山清.传统文化入课堂,高校思政教学的新思路[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8(3):79-80.

[3]陆晓娟.高校思政教育中德育的渗透[J].文学教育,2016(11):150-151.

[4] 吴新颖,张鹏.关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5(3):182-184.

[5]占燕,吴淑娟.新时代大学德育实现路径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6):85-88.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德育渗透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
初中政治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
德育渗透与核心素养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路初探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