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惠及“毛南娃”

2020-08-06 14:41欧金昌卢纯光韦管仲陆彩霞
广西教育·D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环江学校教育

欧金昌 卢纯光 韦管仲 陆彩霞

“真没想到,搬进城里后,孩子能读这么好的学校。”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环江)龙岩乡达科村村民梁祖彪高兴地说。

梁祖彪属于易地扶贫搬迁户,2019年春季搬进了位于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户社区。进城前,他还担心两个孩子的上学问题,但很快就发现政府已做了周到安排——在搬迁户社区里配套建设了小学、初中、幼儿园。如今,梁祖彪的一对儿女顺利进入环江第六小学(以下简称环江六小)就读。

“学校建得很漂亮,而且就在家门口,上学真的很方便。”梁祖彪高兴地告诉记者。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在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环江县委、县政府将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工程和重大民生工程,通过大力实施教育建设项目,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同步发展,努力满足当地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让教育扶贫惠及越来越多“毛南娃”,向党和群众交出了一份完满的扶贫答卷。

2020年5月,毛南族群众实现整体脱贫,环江退出贫困县序列。

“毛南家园”里的学习乐园

环江县城北面,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已经形成了一个居民社区,这里就是该县的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当地政府还给这里起了一个温馨的名字——毛南家园。

环江六小就位于这片居民区中。高大显眼的校门、宽敞漂亮的校舍、铺设有塑胶跑道和人工草坪的标准运动场……整个校园显得十分“高大上”。

据校长韦雯琳介绍,该校于2019年春季学期建成投入使用,可提供学位1 500个,目前招收学生505人,绝大多数为住在毛南家园里的易地扶贫移民搬迁户子女。

学生卢于泽2019年秋季从村里搬进毛南家园,并顺利进入环江六小就读六年级,从家到校走路不用10分钟。她告诉记者,从乡下学校进入城里学校就读,感觉不一样的地方太多了,比如现在的校园很宽敞,可以活动的地方很多,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都有专职的老师教学。“学校环境好,上学很开心。”她说。

“学校现在一切都是新的,我有信心把这所学校办好,让易地搬迁的贫困户子女能够接受优质教育。”韦雯琳说。

与环江六小一墙之隔的,是环江第四初级中学(以下简称环江四中),同为易地扶贫移民搬迁配套建设的学校。走进校园,同样能够感受到一股“高大上”的气息,学生们在操场上尽情运动,充满青春活力。校长覃偶告诉记者,该校规划提供学位1 900个,目前已经招生195人,仍有很大的空间满足周边群众子女入学需求。

走进毛南家园的小区配套幼儿园——环江第五幼儿园,让人不由得感慨这里的孩子太幸福了。园所面积堪比中小学,园所建筑坚固、安全而不失童趣,幼儿们有的在户外游戏区快乐地游戏,有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户外运动,有的则在教室里跟着老师读绘本。

据悉,环江第五幼儿园于2019年8月中旬建成交付使用,可容纳幼儿720人,目前接收適龄幼儿420多人,基本都是易地扶贫移民搬迁户子女,少部分为附近村屯的适龄幼儿。

“真看不出这里的孩子跟城里孩子有什么区别。”记者的一句感慨,引起了园长韦美莲的共鸣。作为这所新建幼儿园的园长,韦美莲表示,她将尽最大努力,让这些异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孩子接受更好的学前教育。

环江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毛南家园配套建设小学、初中、幼儿园,共计投入资金1.93亿元。如今,毛南家园里已入住的2 000多户群众的1 000多名适龄孩子,都已安排进入城区的学校就读,易地扶贫移民搬迁户子女的上学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

多管齐下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2016年3月,环江水源镇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水源中学)八年级学生韦江度辍学到广东打工。了解情况后,当地镇政府领导、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多次到他家做劝返工作。

“每次家里人都把这些情况告诉我,我渐渐理解了领导和老师们的苦心。”韦江度告诉记者。经过领导和老师们不厌其烦的劝说,加上自己也厌倦了打工生活,2018年9月,他重回阔别两年多的校园。

“控辍保学工作关系到孩子是否能够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关系到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是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不折不扣地抓实抓好。”环江教育党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郑志咏说。

这些年,因受“打工潮”影响,不少群众认为“读书不如打工赚钱快”,于是在孩子上初中后,就要求或放任孩子辍学外出打工,这成为控辍保学工作的难点问题。

为了破解上述难题,环江建立了控辍保学长效机制,落实县、乡、村“双线四包”责任制,推行“党委第一书记”“大村长”责任制,安排12名县处级领导担任12个乡(镇)的“党委第一书记”,安排123个县直单位负责人担任143个定点帮扶联系村的“大村长”,与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紧密协作,实现三级联动,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各项要求,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辍学的学生返校后,防止其再次辍学是控辍保学工作的重点内容。环江从2019年起开设了控辍保学“特色班”,开设文体、实训、社会综合实践及信息技术等课程,对重度厌学的37名“建档立卡”学生开展特色教育,取得了良好的保学成效。

该县各中小学校在教育局指导下,制定辍学返校学生特色教育方案,帮助这些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水源中学校长谭善儒告诉记者,该校给予辍学返校学生更多关爱,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开设文体与科技社团等方式,引导这部分学生发展自身的个性特长,让学生感受到上学的快乐,将学生的心“锁定”在校园里。

韦江度重返校园后,班主任莫丽珍老师经过观察,针对他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能够管得住身边同学的特点,让他担任副班长,适当给他“压一些担子”,促使他不断改掉辍学后形成的不良习惯,端正学习态度,重新认识和规划自己的人生。

在学校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韦江度的学习渐渐进入状态,各学科成绩迎头赶上,并且还被评为学校优秀班干部。“我的目标是考上县里的高中,然后读大学,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说。

“我对韦江度有信心。”莫丽珍对这名学生的成长感到欣慰。

近年来,环江的控辍保学工作成效显著。2019—2020学年度,该县共劝返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363人,实现“建档立卡”学生“零辍学”,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74%。

给困难学生送温暖

“孩子读幼儿园,基本没花什么钱。”环江第五幼儿园幼儿家长卢宏基告诉记者。从村里搬进毛南家园后,孩子顺利进入幼儿园读大班,因为他家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可免交孩子每学期800元的保教费,这对于月收入仅2 000多元的他来说,确实能减轻一些经济压力。

“能享受到这个政策,我感到很满意,很感激政府。”卢宏基说。

环江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春季学期,全县共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169.725万元,惠及幼儿2 263名;当年秋季学期,全县共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239.685万元,惠及幼儿2 076名。

近年来,环江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学生应助尽助,不漏一人。

在毛南家园配套建设的环江六小、环江四中,尽管在地域上属于城区学校,但按照有关规定,学生依旧可以享受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内的各项资助政策。

环江四中学生蔡佳乐属于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及“建档立卡”户学生,进入城里这所新学校就读后,同样享受了各项资助政策。她告诉记者,学校刚刚把625元的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发放到自己的校园“一卡通”上,她正打算用这些钱给自己购买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

“政府的资助让我感到很温暖。我觉得自己更应好好读书,将来回馈社会。”蔡佳乐说。

校长覃偶表示,政府从经济方面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学校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给予家庭贫困学生更多的关爱,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培养感恩的心,让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健康成长。

据介绍,环江目前共成立了127个村级惠民服务中心,建立了贫困户子女在校就读信息档案,实现了贫困户子女教育资助全覆盖。2019年,该县累计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经费2 851.11万元,惠及学生92 310人次。

在其他学段学生资助方面,环江同样及时发放学生资助款项。2019年,该县其他学段学生资助发放情况如下: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604.678万元,资助学生4 111人次;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62.13万元,资助学生786人次;发放大学新生路费40.6万元,资助学生634名。

环江当地许多青壮年靠外出务工谋生,留守儿童问题较为突出。为了切实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该县教育局、共青团、妇联、学校等多部门联合发力,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通过“爱心乐园”“亲情电话”“一周一访”“手拉手帮扶”等方式,确保全县2 00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安全有保、亲情有护、生活有帮、困难有助”。

“感觉学校就像家一样温暖。”上文提到的学生蔡佳乐说。

毛南乡村教育大变样

走进环江水源镇中心小学,记者不禁为该校拥有宽阔的校园面积惊叹。据校长覃春雷介绍,该校占地面积达17 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 870多平方米,校园内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阅览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并建设有标准的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等,是一所办学条件优越的乡村小学。

在该校图书阅览室,四年级学生覃海涛正在阅读一本漫画。“我经常来这里看书。里面的书很多,可以随意看。”覃海涛向记者介绍。

覃海涛是一名寄宿生,他带着记者走进了自己住的宿舍。记者看到,宿舍里一人一铺,配备有卫生间,热水直通宿舍,学生免费使用。“我们投入10多万元,安装了一整套空气能热水器设备,让学生都能用上热水洗澡。”覃春雷说。

“住在学校已经很习惯了,跟在家里一样。”覃海涛告诉记者,“晚上会有值班老师检查休息情况,管得有点严。”

建好乡村学校,让农村孩子同样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扶贫的应有之义。近年来,环江大力振兴乡村教育,实现每一个乡镇都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仅2019年一年,该县就筹措资金26 775万元用于实施义务教育有保障项目,共计建设项目97个,新建乡镇学校2所,改扩建学校53所,新增学位共3 600个。

“在乡村学校同样大有可为。”水源中学教师韦美编与记者谈起了坚守乡村学校的经历与感想。2016年,韦美编通过特岗考试来到该校任教,成为一名特岗教师。三年服务期满后,她决定留下来,并很快成为学校的教务处主任。其间曾有县城的学校向她伸出“橄榄枝”,但她不为所动。

据了解,环江的乡村学校对新招聘的特岗教师特别关爱,优先安排教师宿舍,并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做他们的“师傅”,带领他们尽快成长。服务期满后,学校还会尽快帮助他们办理入编手续,同时根据工作能力大膽提拔部分特岗教师,让他们更有动力服务乡村教育。

韦美编说:“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在哪里工作都一样。学校领导这么信任我,这里的孩子也需要我,我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

办好乡村教育,离不开一支“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近年来,环江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优先安排乡村教师参加各级培训。三年来,该县送培教师约19 000人次,投入教师培训经费1 200多万元。

环江还在及时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贴、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基础上,由县本级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作为教学质量奖资金,同时安排200多万元用于发放无岗位聘任高级职称教师补助,有效提升了全县广大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记者还了解到,该县正加大教师补充力度,2020年预计招聘教师440多人,分别充实到全县各学段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进一步解决教师紧缺、结构不优、年龄偏大等问题。

“新教师逐渐到岗到位,给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我坚信乡村学校能越办越好。”覃春雷说。

“粤桂协作”情暖环江

在环江采访时,记者留意到,该县不少学校校门挂着“深圳×××学校”校名的牌子,如环江四中加挂了“环江毛南家园深圳实验初级中学”的牌子、环江第五幼儿园加挂了“毛南家园深圳幼儿园”的牌子。

原来,这些都是“粤桂协作”结出的硕果。从2017年起,广东深圳开始对口帮扶环江,近年来分别通过援建学校、捐资助学、派出教师支教、接收环江本土教师到广东跟岗学习、教育理念援助等方式,助力环江教育获得新的发展。

据统计,深圳近年来为环江援建学校项目10个,新建学校5所,援建项目资金超过7 000万元;向学校捐赠物资价值达34.6万元,并派出四个批次教师共30多人到环江各中小学校支教,其间还举办了多次教育教学培训及研讨活动,惠及环江中小学教师1 623人。

自2019年起,环江本地的多所中小学校与深圳福田区的中小学校结成“结对学校”,开展学校对口协作,促进两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结对帮扶的过程中,环江的中小学校引进了广东学校的先进教学模式,尝试开展了网络远程教学和智慧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深圳还派出了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深入环江的多所中小学校进行支教,给所到的学校带去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帮助环江的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提升专业技能,帮助环江的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办出特色和水平。

环江川山镇初级中学近两年共有5名深圳教师到校支教。校长玉智华告诉记者,前来支教的深圳老师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帮助学校把教研搞活了,现在学校老师们参与教研的热情很高。前来支教的体育老师严小芳,所上的体育课非常专业,给本校的体育教师们很好的示范。严小芳老师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训练学校的女子足球队,带队参加全县的中小学足球比赛并获得了初中组冠军。

深圳市水围小学教师赵倩仪,2019年到川山镇都川小学支教。仅一年时间,赵倩仪就写了近5万字的“支教日记”,记录了到环江支教的所见所闻、体会收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她在日记中写道:“支教时间有限,要解决音乐教育缺失问题,必须授之以渔。只有让老师和孩子们掌握一件音高工具,音乐教育才能够得以延续。我希望利用竖笛,让这里的老师和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音乐的种子,即便我离开了,这颗种子还可以继续生根、发芽。”在她的指导和帮助下,川山鎮都山小学不少学生学会了吹竖笛。

在深圳的大力帮扶下,环江的软硬件办学条件都得到了改善和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郑志咏局长表示,深圳福田区对环江教育的大力、无私、周到的帮扶,让环江教育系统的广大教师、工作人员及学生们都深深感动,这份深情厚谊,将激励环江教育继续向前发展,促使环江办出更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高水平教育,不辜负深圳人民的情谊和期望。

(责编 龙 飞)

猜你喜欢
环江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春色环江
适宜环境下环江香猪本交配种优劣势及操作路径
千峰林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奇特的环江铁胆石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