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广播评论创新的侧重点

2020-08-06 14:33潘善武
今传媒 2020年7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

潘善武

摘 要:广播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应该为党所想、为国分忧、为民代言,既要有政论性,又要突出新闻性和时宜性。进入网络时代后,自媒体快速发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评论员,意见性信息的传播已不再为传统主流媒体所垄断。对此,广播评论要针对传播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以确保应有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本文认为,当下的广播评论要找准创新的侧重点,必须在选择话题时突出时代特征,在取舍论据时注重典型案例,在观点阐述时增强思辨色彩,以此来牢牢占据舆论阵地的制高点。

关键词:网络时代;广播评论;创新重点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7-0136-03

网络时代,公众发表意见性信息的平台和渠道日益增多,但情绪化和随意化现象明显,尤其是有些以自媒体形式发表的评论,通常缺乏对事物的理性分析,从而对公众产生误导。广播作为以声音为唯一传播介质的伴随性媒体,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固有优势在目标受众中发挥出综合竞争力,而评论则是引导舆论的最佳载体,当然这需要根据媒介生态的变化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

一、话题选择要突出时代特征

广播评论的话题就是评论的对象和论述范围,通常也叫选题或论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重要文件和重要领导的讲话精神;二是最近发生的、具有全局性的重大事件;三是能够反映社会现象的焦点事件[1]。广播评论要突出时代特征,记者编辑就必须在采制时增强引领时代之新风的使命感。只有与时代共振,权威解读当今受众最希望了解的内容,广播评论才会有竞争力。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也是纷繁复杂的,既有健康向上的,也有愚昧落后的。有的需要评论者去讴歌,使之成为振奋人民精神的舆论力量;有的则需要评论者去揭露和批评,使之改变[2]。网络时代,广播评论出现了新的特征,不但题材丰富、内容充实,形式也更加鲜活,广播的媒介特征越来越明显。

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网络评论,广播评论要增强传播力,记者就必须采制出更多有影响力和引导力的作品。而要达到这一目标,记者就应该深入基层,通过脚力、眼力、脑力的锻炼来增强笔力。当然,在网络时代,广播评论还可以在网络空间寻找合适题材,但必须经过核实后才能作为评论的话题。网络信息真真假假、鱼龙混杂,要是题材选偏了,那广播评论的作者和广播媒体都会很被动。只有经过实地采访,才能决定是否作为评论题材。

绍兴市柯桥区王坛镇团委书记金莹(网名“沐沐莹”)为了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于王坛“香雪梅海”期间把自己在景点拍摄的写真照传到网络,受到网友的纷纷点赞,她因而成为网络红人(以下简称“网红”)。这不是因为她长得漂亮,而是由于她作为当地的女团委干部,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推动乡镇旅游业的精神令人感动。金莹已在王坛镇工作多年,主要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每当梅林形成花海的时候,她就会以梅林为场景拍摄一组写真。开始她只是把照片晒到微信朋友圈,没想到一下子火了。平日众人眼中如雪似海的绚烂梅花,有了她的映衬,更加娇媚动人。

“网红”是人的某一特质在网络作用下的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相契合,是有意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追捧的产物,本质上反映出了现实生活中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多极化[3]。在“网红”现象越演越烈的当下,有些人企图通过直播洗澡、吃碎玻璃等方式成为网络红人。这类哗众取宠、博取眼球的挖空心思行为,有的已经触及到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记者经过深入调查后发现,有时“网红”的影响会大大超过传统媒体所塑造的“英雄人物”,金莹成为“网红”的案例非常典型,作为广播评论的题材适宜网络语境,能产生强烈的正面效应。于是采制了一条题为《这样的“网红”我们要》的广播评论,提出了“网红”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有很强的亲民性、互动性,是社会发展的生动体现,大家要积极追捧能传播正能量的“网红”等观点。

实际上,“网红”现象预示着平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更多的草根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各种各样的优势成名。选择金莹这样的“网红”作为广播评论的话题,时代特征就很明显。果然,这条广播评论由于视角新、论点鲜明、论证严密,并且对“网红”现象进行了正确的舆论引导,因而在浙江省年度广播电视新闻优秀作品评比中获奖。笔者认为,广播评论要突出时代特征,既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话题,也可以去网络空间寻找网民关注的内容,并借鉴网络评论的样态聚集人气。

广播评论要出佳作,关键是话题是否选准。以前廣播媒体的评论选题途径多为单一的从上到下,就是根据上面的精神来选择话题。这种选择的方法是对的,但如果不找准党的主张与人民群众要求之间的结合点,那这样的广播评论就难以摆脱说教味。只有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题材、发现题材,在“上连天线”的同时又“下接地气”,通过大处入眼、小处入手,再对微观的、具体的事物进行剖析,由浅入深地讲大道理,那么这样的评论话题才能体现出时代性和贴近性,并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只有热情讴歌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让群众觉得这些典型可信、可亲、可学,广播评论才能起到应有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论据取舍要注重典型案例

新闻报道要用事实说话,新闻评论则要用事实说理。事实是新闻评论的论据。为了使论点能成立,记者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地去深入调查,以还原事实[4]。广播报道有时效性,广播评论也一样。在具体操作中,广播评论的论据大多以一些新闻事实为主。选择哪些案例作为广播评论的论据,这要看其有没有典型性。典型案例能够作为广播评论的研究型论据,可以分为一手和二手。一手论据是在新闻事件发生或记者调查时所获得的材料,主要来自评论者的调查,包括现场采访资料、广播录音等;二手论据是与新闻事件或评论现象相关的文献研究,包括关于某个新闻事件、人物或社会现象的书籍、论文、网页、文件和由他人记述实际见闻所做的访问等[5]。

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经常会不断地出现新鲜事物,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记者要慧眼识珠,在新闻报道首发难以与网络媒体比拼的现实情况下,大胆利用其他体裁对热点报道进行深度解读,而评论则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因为有时候意见性信息会比事实性信息的传播效果更佳。寻找典型案例,及时进行评论,这既是传统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也是作品创新创优的一条捷径。要采制出优秀的广播评论作品,前提是必须有好的素材,因为只有足够的“花粉”才能酿出甜美的“蜂蜜”。

实际上,广播评论既是对新闻的补充,也是对新闻的深化。有的新闻具有深层次价值,但其容量毕竟有限,难以完全反映新闻事实的深刻背景,也不可能做出过多的主观评价,广播评论的任务就是补充这些不足[6]。广播评论的论据除了引用少量的理论论据外,大多为事实论据,记者在取舍时必须注重有说服力的典型案例,这样才能确保论点的成立。

2014年绍兴市上虞区的杨梅由于遇到大年,出现了滞销现象,许多成熟的杨梅因不能及时销售出去而导致农民损失惨重。上虞区有关部门为了解梅农之忧,及时成立了一个“杨梅办”,帮助当地农民想方设法推销杨梅。但这时候网上就出现了不少调侃讥讽的帖子和跟帖,什么“郑州有个‘西瓜办,上虞有个‘杨梅办”,恶意吐槽上虞“杨梅办”。记者经过实地调查,发现上虞“杨梅办”既没有专设的办公场所,也没有印章和牌子,更不收什么管理费等,只是临时要求农林、商贸、供销等部门和有关乡镇的一些人,相对集中时间,共同在网上和网下为销售杨梅尽力,最终把农民积压的大量杨梅全部卖光。

由于这个案例非常典型,再加上记者收集到的论据详实,于是记者就采制了一条题为《为“上虞杨梅办”点赞》的广播评论,及时阐明了主流媒体的立场:“其实,这个‘办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百姓干了些什么。只要为老百姓办实事,那就是个好‘办”。这条广播评论观点鲜明,说理性强,获得了2014年度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

实际上,论据与论点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采编实践中,广播评论的论据主要是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大部分,前者是对事实的叙述和对相关当事人、知情人的采访;后者主要是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条文和专家学者发表的权威意见。这些论据既要新鲜和充实,又要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还要适量,避免材料的琐碎和杂乱无章,并且要按照论证的一步步深入有机地加以利用。其中专家学者的意见有时还可以作为广播评论的分论点,以支撑中心论点。

三、观点阐述要增强思辨色彩

广播评论作品有没有引导力,与观点阐述的思辨色彩是否浓厚有很大关系。所谓思辨,就是辩证地思考,这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社会现象进行多角度的思维活动,能够在客观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以全新的视角审时度势、切中时弊,广播评论才能在客观分析问题的同时,为听众提供有价值的见解。思辨色彩强的广播评论能阐述独家之观点,引发听众的广泛共鸣。

进入社会转型期后,广播等主流媒体应该积极利用评论作品阐明对热点问题的观点,通过掌握话语权来牢牢占据舆论阵地的制高点。广播评论的观点代表着主流媒体的立场,发表的意见和看法既要有引导性,又要有说服力。通过辩证思考后传递出去的意见性信息,比网络空间的碎片化評论有更高的吸引力和关注度,能够产生比网络评论更强的跟随效应。与其他媒体相比,广播具有非常方便的直播优势,一部手机就可以搞定。广播记者在现场遇到有评论价值的突发事件时,可以立即采用连线评论等方式,把具有强烈思辨色彩的权威意见性信息传播出去。

当然,广播评论中的论点能否为受众所接受,既取决于话题有没有选准、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严密,也涉及论点的思辨色彩强不强。许多广播评论让人听了后过耳即忘,就是没有重视这一点。在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性信息的网络语境下,广播评论选择话题的方向也要朝下,多给普通百姓提供说话的机会。通过对一些社会热点和焦点的广泛讨论,及时引导受众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

四、结 语

新闻评论是媒介对社会进行控制和引导的一种有效手段。网络时代的广播评论,要直面热点、难点和焦点,成为解剖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放大镜”和“显微镜”。面对当下越来越复杂的舆论场,广播评论要借助媒介深度融合的东风,进一步强化喉舌功能,通过创新,选准评述题材、丰富传播形态,拓展传播渠道,把握好与众不同的侧重点,在正确引导舆论上充分发挥好自身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苏燕.新媒体时代广播评论的发展特点[J].传播力研究,2018(4).

[2] 陈利群.从群众生活中汲取新闻评论题材[J].新闻战线,2007(5).

[3] 金莹.理性看待“网络红人”现象合理引导网络文化发展[J].人民论坛,2014(14).

[4] 孙愈中.用逆向思维采制电视新闻评论——以绍兴台获奖作品《一块菜地里的城管之困》为个案[J].电视研究,2017(10).

[5] 杜涛.主体视域中的时评论据分类研究[J].今传媒,2014(6).

[6] 张曙红.新闻解读——对新闻事实的延伸报道或评论[J].新闻战线,2003(12).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大学语文教学路径探析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的出租车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网络时代广告设计中模糊语引发的思考
试论网络时代背景下加强企业党建的有效措施
那些蹿红的电子邮件
网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