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保护区狍活动规律初探

2020-08-06 14:18常海忠常亚丽
绿色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保护

常海忠 常亚丽

摘要:阐述了莲花山保护区地理情况,分析了狍的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等,并结合莲花山保护区狍的基本活动规律数据,提出了几点保护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莲花山保护局;狍;活动规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S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04-0103-02

1 保护区概况

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莲花山保护局)总经营面积11691hm2,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113°44′~103°48′E,34°56′~34°58′N),海拔2090~3578m,年平均气温在5.1~6.0℃,绝对最高气温为34℃,最低气温为-27.1℃;年平均降雨量为653.1mm;无霜期115~133d。夏季多雨湿润,冬季干燥寒冷。莲花山保护区的主要树种有:巴山冷杉、云杉、榉树、山杨、柳、杜鹃、箭竹、沙棘等以及苔藓和蕨类。

2 狍形态特征

狍是一种中小型鹿类,体长0.95~1.35m,肩高0.67~0.78m,尾长仅2~3cm,体重15~30kg;角短,长仅23cm左右,角干直,基部粗糙有皱纹,分枝不多于3叉;雄性略大。鼻吻裸出无毛,眼大,有眶下腺,耳短宽而圆,内外均被毛[1]。颈和四肢都较长,后肢略长于前肢,蹄狭长,有敖腺,尾很短,隐于体毛内。雄性具角,角短,仅有三叉,无眉叉,主干离基部约9cm分出前后二枝,前枝尖向上,后枝再分歧成二小枝,其中一枝尖向上,一枝向后而偏内,角基部有一圈表面粗糙的节突,主干上同样有许多小节突。角在秋季或初冬时会脱落,之后再缓慢重生。

冬毛为均一的灰白色至浅棕色。夏毛红赭色,耳朵黑色,腹毛白色,冬毛黄褐,腿茶色;喉、腹白色;臀有白斑块。幼狍有3纵行白斑点,当体重达11kg左右时即消失。吻部棕色,鼻端黑色,两颊黄棕色,耳基黄棕色,耳背灰棕色,耳内淡黄而近于白色,耳尖黑色。额、颈和体背为暗棕而稍带棕黄色,下领淡黄,喉灰棕,腹部淡黄色。四肢外侧沙黄色,内侧较淡,尾淡黄色,臀部有明显的白色块斑[2]。

3 狍栖息环境

莲花山保护区狍多栖息于灌木林或针阔混交林中,游走生境为林缘的森林,采食生境为林间空地,卧息生境夏季在灌木丛或草丛中,冬季在平坦、隐蔽度好、向阳的避风处。

4 狍生活习性

喜食灌木的嫩枝、芽、树叶和各种青草,地被植物等,属食草动物,是强选择性采食者。一般由母狍及其后代构成家族群,通常3-5只,晨昏活动,雄狍仲夏才人群[3]。

狍性格较为胆怯,机警灵活,其嗅觉、视觉与听觉都相对发达,腿部细长,善于奔跑,可以很快逃避敌害,但奔跑时间不是非常持久。狍的发情交配期一般来说于8~9月左右,雄狍存在争雌习性且现象较为明显。受精卵存在延缓着床现象,妊娠期大概9个月左右,次年5~6月份产仔,一般每胎为2仔。仔狍生下后第一时间可睁眼,毛干之后可立即行走但无法保持稳定站立,1周左右仔狍会跟随母狍在就近区域活动,哺乳期为1个月。仔狍身体存在斑点,大概6个月左右胎毛逐渐脱落,斑点也随之消失。1岁左右的雄狍会在4~5月时间长出不分叉的角,角上结节不是非常明显,约11~12个月脱角,次年1~2月会再次长出新角,结节会随着年龄逐渐明显。

5 狍活动规律

莲花山保护区狍在黎明日出和黄昏日落前后1~2h采食频繁,秋季为储备越冬营养也在夜间活动采食。白昼活动有季节性变化,夏季最长,活动昼夜间安静相隔18h;冬季最短活动安静相隔14h,活动高潮间相隔夏季为12h,冬季为9h,春秋两季居中[4]。天气变化对狍的活动影响显著。降大、中雨时,狍在灌丛或林中避雨,雨小时逐渐转移到林缘,雨停后由林缘外出觅食。落大雪时常在灌丛中静卧,雪小或雪停后外出到林间空旷地活动。

6 狍分布范围

狍是欧亚大陆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中小型鹿,得益于对山地环境的适应,它们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生存适应性。在中国,狍广泛分布于中部、西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5]。

莲花山保护区狍主要分布在石沟梁、羊圈坡、土山梁、柏木咀梁、马脊梁、大磨石峡脑、前转车场、里转车场、环形路、西方顶、凉水泉、石窑洞、棉柳滩、冶木峡等区域。

通过狍在莲花山保护局28条样线每月一次的监测数据可看出:莲花山保护区海拔2338~3137m之内狍活动频繁。莲花山保护区狍活动情况的详细数据分别按照1-10月份如下所示。

1月份:统计地区海拔2611~3221m,生存环境以针阔混交林为主,分别在沙河滩、上东山统计实体3例,其他12例,其中沙河灘发现实体3例,其他9例,上东山发现其他2例。主要活动区域为石沟梁、里转车场、土山梁、柏木咀梁、马脊梁、环形路。

2月份:统计地区海拔2586~3120m,生存环境以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为主,分别在磨沟、唐坊滩、沙河滩、上东山统计实体2例,叫声6例,其他24例,其中上东山发现其他20例,沙河滩发现叫声1例,其他4例,唐坊滩发现实体2例,磨沟发现叫声3例。主要活动区域为冶木峡、大磨石峡脑、马脊梁、西方顶路口、凉水泉、石窑洞。

3月份:统计地区海拔2426~3135m,生存环境以针阔混交林为主,分别在磨沟、沙河滩统计实体4例,其他3例,其中沙河滩发现实体1例,其他3例,磨沟发现叫声3例。主要活动区域为鸭崖滩、环形路、里转车场、前转车场、羊圈坡。

4月份:统计地区海拔2591~3137m,生存环境以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为主,分别在沙河滩、磨沟统计实体4例,叫声2例,其他1例,其中沙河滩发现实体4例,其他1例,磨沟发现叫声2例。主要活动区域为大磨石峡脑、油籽坡、里转车场、马脊梁、凉水泉。

5月份:统计地区海拔2489~3129m,生存环境以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为主,未发现狍活动迹象。主要统计区域为棉柳滩、羊圈坡。

猜你喜欢
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洛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