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的共同努力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落实政府积极、稳妥、有序地复工、复产的要求,健康体检机构应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分类恢复健康体检工作。健康体检不同于疾病就诊,属于可择期进行的医疗行为,且健康体检服务的人群来源广、数量大,主要面向低风险地区人群,考虑到目前国内及国际疫情发展趋势,防控工作仍不可松懈。本文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健康体检实验室安全防护与管理措施进行探讨。
1.1 防护级别 受检人群来自低、中风险地区,可采用二级生物安全防护[1]:医用防护口罩或N95口罩、乳胶手套、工作服外隔离衣、医用防护帽,加手卫生。酌情(比如有喷溅风险)可加护目镜。
1.2 防护用品 防护用品标准参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2]:医用防护口罩、N95口罩、乳胶检查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护面屏、隔离衣、防护服。
1.3 穿脱防护用品流程 按标准流程(见图1)依次穿脱个人生物安全防护装备。
图1 个人防护用品穿脱流程
注意事项:外科口罩佩戴时,双手从鼻夹中部沿两侧顺序按压,使鼻夹部位紧贴面部,并检查口罩密合性;摘下口罩时不要触碰正面。检查手套气密性及有效期;戴无菌手套时将手套反折,紧套袖口防止手套污染。脱防护服注意污染面切勿触碰清洁面。脱下的护目镜、防护靴等非一次性使用的物品可用75%乙醇浸泡30 min后备用,其余一次性使用的物品应放入黄色医疗废物收集袋中作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脱卸时尽量少接触污染面。脱卸防护装备的每一步均应进行手消毒,所有防护装备全部脱完后再次洗手、手消毒。
1.4 手卫生规范
1.4.1 手卫生 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2019)执行。可选用含醇速干手消毒剂或醇类复配速干手消毒剂,或直接用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醇类过敏者,可选择季铵盐类等有效的非醇类手消毒剂;特殊条件下,也可使用3%过氧化氢消毒剂、0.5%碘伏或0.05%含氯消毒剂等擦拭或浸泡双手,并适当延长消毒作用时间。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然后按上述方法消毒[3]。
1.4.2 洗手 严格遵循七步洗手法:内-外-夹-弓-大-立-腕。每步揉搓时间应大于15 s。明确手卫生不能代替洗手。
实验室应符合二级或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规范。
2.1 空气消毒 按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 368-2012)要求进行空气消毒,可采用以下方式:工作期间,实验室内每日开窗通风至少2次,每次不少于30 min,或用循环风紫外线等空气消毒器进行空气消毒。符合行业标准(紫外线杀菌灯GB 19258-2012),定期检测性能、完整记录、累积使用不超过规定时限,消毒时间不少于30 min[1]。工作期间使用动态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终末处理后建议开窗通风。在无人条件下可选择过氧乙酸、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消毒剂,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法进行消毒。
2.2 物表消毒 每天试验前后对实验室环境及物表进行消毒。离心机、生物安全柜、操作台面、冰箱、冷冻柜、压力蒸汽灭菌器、门把手、电话、桌椅可用75%乙醇擦拭。地面湿拖消毒可使用500 mg/L有效氯的消毒液(84消毒液100倍稀释)。被受检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的医疗器械、物体表面等,可使用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剂作用时间>30 min,再用清水擦拭干净。被污染地面用1 000 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剂作用时间>30 min,再用清水清洁干净。消毒液应现用现配,不超过24 h。执行者做好登记记录。
2.3 实验室分区规范 将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进行明显划分,清洁区内需按时打扫,物品摆放整齐,洗消到位。实验室实行门禁管理,严禁外来人员随意出入。
2.4 标本检测前防护措施
2.4.1 受检者管理 实行预约式体检,暂不接待随机人员临时体检;优先接受团体项目,逐步有序恢复个人体检。体检当日,受检者体检前:接受体温测量;扫健康码或提供近期电子行程证明;如实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如体温正常、健康码
为绿色、流行病学调查无异常并签署承诺书,方可进入启动体检流程。严格控制每日体检人流量,分时段错峰体检,避免人员聚集;排队时人与人间距应大于1 m。
2.4.2 采集样本 样本采集过程中,采血量不宜过少,以避免负压增加气溶胶的产生风险。非一次性用品应做到随用随消。
2.5 标本检测中防护措施
2.5.1 离心 离心机应放置于通风处。标本离心完成后,不要立即打开离心机,应静置15 min后再打开离心机盖,并用75%乙醇喷雾消毒后再进行后续操作。若样本需要脱试管帽处理时,应从离心机中取出标本,移至生物安全柜中进行脱帽操作,动作应轻柔小心,防止样本飞溅,减少气溶胶产生。
2.5.2 上机操作 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等检测标本的过程中,有产生气溶胶的风险,风险较低,可采用二级生物安全防护。上机操作过程中,仪器在自动加样、混匀、冲洗时均有气溶胶产生的风险,需将仪器保护盖盖好,不能开盖操作。
2.5.3 手工操作 手工操作时要注意观察实验室风向,在上风口操作,避免气溶胶随风向扩散污染操作人员;操作要动作轻柔,集中精力;加样时,加样枪使用要多吸少排,以减少气泡产生,从而减少气溶胶产生的风险;混匀和振荡时保持闭管操作,静置15 min后采用慢开盖方式打开;分杯时,要使用加样枪而不能直接倾倒。
2.6 标本检测后防护措施 检验后的标本如需封帽,应将标本移至生物安全柜中取新盖重新加盖,并喷洒消毒液消毒,覆盖塑料薄膜,放入冰箱存储,一周后进行高压灭菌,按医疗废弃物管理流程处理。标本出科时须符合生物安全原则及感染管理规范。
2.7 废弃物处理
2.7.1 废液的处理 可参考《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第二版)》[4]规定,普通污水产生于洗手池等设备,对此类污水应当单独收集,排入实验室水处理系统,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感染性废液即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采用化学消毒或物理消毒方式处理,并对消毒效果进行验证,确保彻底灭活。
2.7.2 固体废物的处理 体检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规范使用双层黄色医疗废物收集袋封装后按照常规处置流程进行处置,并严格执行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分类管理。
使用后的一次性口罩、手套、棉球等应弃于专门收集医疗废物的黄色垃圾袋(桶)内。组织标本、耗材、个人防护装备等均需经过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再沿废弃物通道移出实验室。锐器(包括针头、小刀、金属和玻璃等)要直接弃置于锐器盒内,高压灭菌后,再做统一处理。其他(非传染病者或非疑似传染病者)生活垃圾应弃于专门收集生活垃圾的黑色垃圾袋内。
固体废物的收集容器应当具有不易破裂、防渗漏、耐湿耐热、可密封等特性。实验室内的感染性垃圾不允许堆积存放,应当及时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废物处置之前,应当存放在实验室内指定的安全地方。经消毒灭菌处理后移出实验室的固体废物,集中交由固体废物处理单位处置。
2.7.3 记录与监测 建立废弃物处理记录,定期检查和更换实验室排风过滤器,定期监测处理后的污水,采用生物指示剂监测压力蒸汽灭菌效果。
2.8 实验室操作失误或意外的处理
2.8.1 离心过程中的意外情况 若离心机发出异常声响或采样管破裂等,应立即终止离心,并启动应急预案,按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处理。应避免使用对离心机金属具有腐蚀作用的含氯溶液,而采用75%乙醇进行擦拭。离心机内腔应消毒2次。
2.8.2 标本溢出 少量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有效氯5 000~10 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小心移除。大量污染物应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盖后用5 000~10 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浇在吸水材料上,作用30 min以上小心清除干净,污染物移除后,再使用含有效氯1 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3]。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2.8.3 人员职业暴露处理 应当及时更换受到污染的医用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若操作过程中发生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手套并进行手卫生。皮肤、黏膜被血样污染时,应立即清除污染物,再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0.5%聚乙烯吡咯烷酮或过氧化氢消毒剂擦拭消毒>3 min,使用清水清洗干净;黏膜应用大量0.9%氯化钠溶液冲洗或0.05%聚乙烯吡咯烷酮冲洗消毒[5]。
2.9 疑似病例样本处理 若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能,需要按照规定流程进一步处理。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需在诊断后2 h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6],并将患者转移至定点医院。
3.1 对实验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严格开展全员岗前感染防控培训工作,未经培训合格不得上岗[7]。组织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学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8],了解诊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标准、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实验室专业知识培训,掌握相应技术规范、操作规程,消毒及防控演练,组织人员线上答题,并通过考核。
3.2 关注实验室人员健康状况 应当合理调配实验室人力资源和班次安排,避免实验室工作过度劳累或带病工作。针对岗位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开展主动健康监测,包括体温和呼吸系统症状等[9]。
3.2.1 基线调查制度 正式开检前全面、动态掌握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外出去向、回单位驻地的时间、接触史及健康状况,对于以下人员按相关规定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排查和(或)隔离观察:有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近期(尤其是14 d内)到过中、高风险地区及周边地区;近期(尤其是14 d内)有在病例报告社区的旅居史;有与疑似及确诊人员接触史;近期(尤其是14 d内)境外旅居史。
3.2.2 体温零报告制度 所有工作人员等做好发热零报告。上班时测量体温(如有不适症状,随时测量),如有异常体温(腋温≥37.3 ℃)立即脱离工作环境,采取隔离措施,视情况予以医学干预。
3.3 实验室人员心理建设 提高个人思想认识,重视疫情防控及生物安全防护,工作中保持警惕,切勿麻痹松懈,但同时也要注意科学防护和适度消毒,避免过度防护和过度消毒。关注工作人员心理状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当工作人员出现焦虑和抑郁状态时,及时提供相应心理疏导。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高传染性,是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和个人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考验,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健康体检实验室人员面对的受检人群主要是低风险地区的居民,但仍应严格执行流程及规范,按政策要求做好防护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控体系,配合国家及社会各界完成复工、复产前的体检要求,预防感染,完成健康体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