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繁勋
(南京市雨花台区文化和旅游局,江苏南京210012)
花神文化节
南京雨花台区的花神庙一带,早在元代就是南京种植花卉的基地,明清时期尤为鼎盛。花农们为了祈求上苍能给他们一个好的收成、好的年景而集资修建庙宇,由于里面供奉着数尊花神的塑像,故称花神庙。
花神,在中国早有文献记载,《月令广义》曰:“女夷,主春夏长养之神,即花神也。”二月为花的生日,大地复苏,百花初开,即为花朝。明朝定都南京之后,城南的凤台门外被钦定为皇家的后花园。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当地的花农都要去花神庙,点烛焚香,祭拜花神,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花神庙位于凤台门外,据《白下琐言》记载“凤台门,外郭十八门之一也。凤台门有花神庙,旧有对联:过眼说繁华,曼劳寻芳草吴宫,秾花晋苑;同心勤报赛,最难忘春风山郭,秋雨江城。”而这一地区,流传着许许多多有关花神的故事。
一
雨花台区的花神庙,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考证,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得知凤台门附近有一处山清水秀、林木葱茏之地,便调集国内的种花匠人,专门种植花草以供皇室使用。凤台门一带形成了花卉种植园区。郑和数次下西洋,从马来西亚等地又带回了热带观赏植物,更丰富了这一地区的花卉品种。花匠们为了保平安获丰收,在凤台门旁修建了花神庙,供奉百花神。庙内供奉着花神唐明皇,骑白马,执白扇,双目炯炯有神;牡丹仙子杨玉环,仪态万方,丰满动人;另有一百位各类塑像,神态各异,惟妙惟肖。每年的二月十二日和十一月十二日,是花神庙庙会日,花匠们请来戏班子唱大戏,各色人等聚集花神庙,摩肩接踵,热闹非凡。花农之间相互交流种植技术,结账订货,花卉交易十分红火。
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是花神庙的鼎盛时期。每月初一、十五游人如潮。达官显贵、平民百姓都来赏花消遣。文人雅士纷纷吟诗泼墨,刻碑留念,名士的碑刻达数十块。
关于花神庙供奉的花神,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据说,清代乾隆年间,连续好几年正逢种花的季节,总是阴雨连绵,乌云密布,水灾不断,花农们好几年都无收成。没有了鲜花,就没有了生活来源。花农们生活无比艰辛,此时,芮、徐、毛、翟、尹、夏、王、李八大家族的花农们聚集在一起,想出了建庙供神的主意,花神庙应时而建。庙堂修建极其别致,整个殿堂用假山石堆成海岛状,三个厅协调而居,百余尊花神塑像按主次坐落在假山上。“花仙子”牡丹居正中位置。其前方地面有一块正方形的“观天石”,该石若潮湿则天会下雨,若石面干燥并起灰尘则预告久晴无雨。牡丹菩萨右下方地上有一马夫扬鞭牵白马的塑像,其马有“神马”之称。海岛式假山、观天石、白马被称为花神庙三件宝。庙的周边砌有围墙,围墙上半截为白色,下半截为青灰色。大门门头横额“花神庙”三字,字体为篆书。自从有了花神庙,年年风调雨顺,花农们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每年春夏秋三季,南京大街小巷,都有“卖茉莉花!卖白兰花!卖紫荆花!卖玉兰!卖茶花”的叫卖声。每年花农们都搞集会,立牌楼庆祝,牌楼红柱子上的对联是:“老圃谱新篇家家多姿多彩,花神逢盛世时时有色有香。”
二
花神庙是南京老城南的一个地标,是老雨花的一大景观;花神,是古代雨花花农的崇拜对象和精神偶像,是他们心中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平安的神。
不幸的是,太平天国战火使花神庙遭到了巨大破坏。后来,又曾几度沧桑几度兴衰。日本侵华战争,使花神庙遭到了彻底毁坏。1937年12月10日,侵华日军第六师团和第一一四师团侵占凤台乡、花神庙、雨花台一线后,雨花台地区两三万军民来不及退却,分散在附近农村或田野里。日军对其加以搜索驱集,分批予以集体杀害。“经敌人扫射,哀声震地,尸积如山,血染没胫。”仅凤台乡、花神庙一带,就有7000余人被屠杀,其中难民5000余名、士兵2000余名。继而制造南京大屠杀,共杀害我无辜同胞达30万之多,尸横遍野,堆积如山,惨不忍睹。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崇善堂和芮芳缘、张鸿儒、杨广才等村民,自1937年12月22日至1938年4月18日止,先后在普德寺附近12次埋葬遇难同胞尸体9721具,在雨花台、望江矶、花神庙一带,共掩埋遇难同胞尸体27239具。花神庙丛葬地纪念碑,值世纪之交(2000年)竖立,纪念碑为硕大的自然太湖石,形制酷似双手祈祷状,寓表我遇难军民不畏狰狞与强暴之意。
花神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碑周围松柏茂密,庄严肃穆。花神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分别位于雨花台西南普德寺、区文化馆旁和花神庙社区望江矶功德园门前50米。2005年与南京市其他15处丛葬地一并提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神庙地区的人们,在内忧外患中过着十分艰辛的生活。花农们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常常流下辛酸的“花神泪”:
一朵花儿开/两桶汗水栽/花儿虽美也含泪/株株哭声来/谁知花农苦/谁知花农哀/花神一声叹无奈万剑风霜刺心怀//一季花儿开/又是苦寒来/苛捐杂税坎难迈/泪水心中埋/看花花不美闻香香不在/花神双眼盼世间/桃园何日留血脉//花红花美染七彩/花农年年叹悲哀/望天天感慨/望地地感怀/花神飞泪问苍天/鲜花何时放光彩/花红花美染七彩/花农年年叹悲哀/望天天感慨/望地地感怀/花神飞泪问苍天鲜花何时放光彩。
三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雨花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花神庙地区的人民过上了小康的幸福生活。花神庙虽然消失在历史的烟云风尘中,但人们对它的怀念、追记,对花神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却越来越强烈。尤其是花神庙至今依然名声遐迩,在南京,以至全省、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前几年,雨花台区文化部门根据历史遗存和相关资料,创作了大型音舞诗话剧——《花神赋》,重拾花神传奇,传承本土文化,为南京这座古城增添了文化积淀。
音舞诗话剧《花神赋》以古代祭祀花神的大型歌舞震撼开篇,以“花神泪”“花神怨” “花神喜”和“花神赋”四个篇章串联花神故事,共19个节目,涵盖了器乐、舞蹈、朗诵、情景表演等艺术样式,一段段优美动听的传说,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抗争,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画面,谱写出了一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浪漫“史诗”,充分展现了浓厚的花神文化,深刻阐释和丰富了雨花遗存历史的内涵。整个剧目,包括序:“祈福”。通过情景表演,展现了明万历年间花神庙花农丰衣足食的景象。每到“花神娘娘”的生日之日,纷纷来到花神庙前烧香祈福。祈求花神娘娘能给他们带来花田盛开、生活美满的光景。接下来是四个场景:第一场“花神哀”。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南京,花神庙的花农们深受国民党政府的盘剥,各式苛捐杂税让花农们不堪重负。“花神姑娘”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希望尽早推翻这个腐败的政府,让花农们能够摆脱苦难。第二场“花神怒”,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攻陷南京,花农和花神庙都未能幸免于难。花圃惨遭践踏,花神庙坍塌于炮火。但善良的花农们仍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他们拟重建庙宇,重供花神塑像,为的是重整家园。第三场“花神喜”,1949年南京解放,花农们重获新生。美丽的花神也焕发出动人的英姿,她与花农们共同庆祝人民当家做主,祝愿美丽的花朵开满人间。第四场“花神乐”,今天的雨花,随处可见绿树成荫百花成片。“花神湖”“花神渡”“花神大道”,以及以花命名的道路纵横交错。曾经的花神,已化作党的富民政策,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美满。这台大型音舞诗话剧——《花神赋》,勾起了当地人们特别是老人们的历史回忆和情感共鸣,一连上演了三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
四
“花神文化”,有着重要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的历史渊源。花神文化是雨花地区长期演变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而它的出现并非偶然。历史上雨花台区形成了独有的花卉苗木培育销售行业,从事这一行业的花农及其市场经营者,需要精神的慰藉和保护的力量,需要一位善良、美丽而有能力的保护神来保佑他们的产业兴旺发达、年景风调雨顺,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供奉花神的宗教行为和文化活动。花神作为行业神的身份在南京出现,逐渐演化出具有地域性质和民俗性质的文化现象,即“花神文化”。这在雨花台区先民的花事活动、社会生活中逐渐发生作用,并成为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神湖
“花神文化”的出现不是一种单独的文化现象,它同经济发展、价值观念认同以及政治事件等都有很大的关系。花神文化在南京的出现,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经济的发展。花神文化是农业社会、工商业社会、城市发展的产物,没有花卉苗木这一经济作物的培植、供应市场行为的出现,就不会有“花神”宗教活动、文化礼俗的出现。小麦、水稻等纯粮食作物的生产,棉花、桑蚕等经济作物的出现,都是满足农民衣食温饱等日常基本生存的需要,而培植花卉苗木这一经济农业现象的出现,显然是审美需求的农业经营行为。花神庙在元代的出现,“花神文化”也就自然应运而生。“花神文化”出现的第二个前提条件是南京作为明朝首都的出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皇家宫廷苑囿和宫廷外面大量的楼台场馆等都需要大量的花卉苗木供应。南京作为首都地位的确立,自然催生花卉苗木的大规模种植,这对花神崇拜、花神信仰、花神文化的出现显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政治力量推进,使“花神文化”进一步深入民心,使“花神文化”具有了超越一般地域性文化传播的力量,花神庙由此成为雨花台区“花神文化”诞生、传播的发源地。
“花神文化”是雨花台区历史上土生土长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将“花神文化”与雨花区的支柱产业——软件信息资源优势相结合,接通地气,必能促进雨花区地域化、专业化的发展优势。这样,通过文化创意、文化产业、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进行信息产业、文化产业、花卉产业的深度开发和发展。可以对花神的形象、传奇、典故、传说、诗词、文学作品及其他相关内容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充分运用“花神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和文化凝聚力,在做大做强鲜花供应市场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园艺、苗圃、花艺等各种特色产业的发展,不断研制推出系列的新花卉苗木产品,同时推出系列的“花神文化”产品如动漫、动画、微电影、戏剧、电视剧等文化产品,必能进一步带动雨花区文化旅游业的推进,促进雨花区文化创意产品的持续性开发,完成跨越式的文化产业新布局的行程。这对促进雨花台区的文化创意、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整体性、综合性的深度开发与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
自明代起,数百年来,雨花人就有爱花、种花、赏花的习惯和传统,花农修建花神庙,祭拜花神,已形成一种不舍的情结,而且这一情结从未中断,反映了雨花人崇拜花神、期盼美好生活的愿望。
花魂,早已根植于雨花人的内心。作为现代人,我们虽然从未见到过花神,也未见过花神庙,但花神文化却一直在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同时也在改变着雨花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今天的雨花大地,处处鲜花,四季盛开,生态优良,环境优美,这些都体现着花神文化的影响力。如今,南京市雨花台区花境建设规划要把雨花台区打造成了一个花园城区,境内有生态良好的牛首山、将军山、韩府山和大石湖、莲花湖、花神湖,有很多以各种花卉命名的路。如,除了花神大道之外,还有以花命名的道路有郁金花路、玉兰路、紫荆花路、茶花路等等。2017年,雨花台区对花神大道进行景观改造、提升,补植晚樱267株、又栽种桂花、梅花等观赏植物172株。每年4月初,1500多株樱花绽放,花神大道成了名副其实的鲜花大道。每当我们漫步在大道上,在感受四季不同时期的花卉美景的同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回望过去的历史。
除了以花冠名的道路之外,雨花台区还有花神湖,这是城南最大的湖泊。在湖的北边,横跨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十七孔莲花座石拱渡桥,把紫荆花路的东西两侧连成一片。桥上立有四尊古代美女的雕像分列两侧,发髻高绾,衣带飘飘,手托花篮,既端庄娴静,又婀娜多姿。这就是传说中的“牡丹”“玉兰”等四位花神。在桥的中间位置的北侧护栏石板上,刻有我国当代著名大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花神渡桥”四个大字。在桥两侧的青石板护栏上刻有梅花、杏花、桃花、牡丹、菊花、桂花等名贵花卉的图案,并刻有许多历代文人大家吟颂花卉的名篇诗句。桥下就是花神湖。在桥下的东侧,建有一座“花神亭”,亭子里面立有一块一人多高的汉白玉石碑,上面刻有当代著名诗人于律先生于2000年题写的“花神渡桥记”碑文。石碑上刻有“自明朝定都,集天下花匠于此,为皇室培植名苑珍卉,极一时之盛”等字样,还介绍了花神渡桥的建造经过和古代花神庙里花市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