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慧
(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科 甘肃 张掖 734000)
结肠息肉指从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是临床比较常见的肠道疾病[1]。根据结肠息肉的病理类型临床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以及腺瘤性息肉[2],需要及早手术治疗。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属于治疗结肠息肉常用的微创手术,需要在围手术期配合护理,促进手术顺利进行,本研究分析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息肉治疗中使用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
从2019年4月开始进行病例收集,一直到2020年5月结束,共收集到配合本研究的结肠息肉患者330例,对这些患者进行编号,然后对编号进行随机抽取,分为两组,研究组165例,有82例女,83例男,年龄42~75岁,平均(59.96±6.72)岁。对照组165例,79例女,86例男,年龄42~76岁,平均(59.83±7.01)岁。两组性别、年龄可比(P>0.05),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均符合结肠息肉诊断标准,并配合本次研究,符合手术指证。排除标准:不配合本次研究,恶性肿瘤,精神疾病,不符合手术指证。
两组均进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
对照组用常规手术护理:配合完成麻醉和手术中的配合工作。
实验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术前对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进行疏导,注意患者情绪,尊重患者隐私,根据患者护理的心理特点,及时疏导不良情绪,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术中:配合指导患者正确的体位,对麻醉剂进行加温,减少术中低体温造成的不良反应,注意患者术中心率、血压、体温、血样饱和度等应激变化,注意患者麻醉剂的反应,出现意识清醒,及时处理。术后: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改善患者术后的不良情绪,并进行饮食护理、康复训练等,注意观察胃肠情况,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对比治疗效果,并评价手术依从性。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试验结果用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12%要比对照组74.55%要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n(%)]
研究组手术依从性93.94%比对照组63.09%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依从性对比[n(%)]
结肠息肉是指从肠黏膜向肠腔内突起的一种小疙瘩,也是一种赘生物[3]。肠息肉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其癌变率比较高;炎性息肉,肠黏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性息肉,还有其他型息肉[4]。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是在息肉电切术、粘膜下注射以及钛夹止血术等内镜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其效果好、易操作、安全性高,已逐渐在临床推广普及[5]。
由于患者对手术的不了解,以及对疾病的恐惧,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常导致手术依从性差,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需要配合护理。本次研究中,使用围手术期护理,手术依从性93.94%,治疗总有效率92.12%,围手术期护理提高患者手术依从性,促进显著的治疗效果。围手术期在术前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使患者对手术和疾病更加自信,改善心理状况,进而提高手术依从性。术中指导患者正确的体位,对麻醉剂进行加温,减少术中低体温造成的不良反应,注意患者应激变化,注意患者情况。术后进行康复护理,注意并发症,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息肉治疗中使用围手术期护理,有效的提高手术的依从性,提高手术的配合度,促进手术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