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雪莲 孟伟
自1941年冬天开始,太行抗日根据地持续干旱,至1943年爆发空前的旱灾,之后又发生了蝗灾、水灾,进一步加剧了太行抗日根据地的灾情。此外,日军实行日益严密的经济封锁、频繁“扫荡”,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对八路军的供给。天灾人祸使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军民陷入极端困境,
当时,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曾驻扎在黎城县洪井乡孔家峧村。该村村民郭海波(其曾祖父郭建担任孔家峧村村长兼八路军后勤供给基地的会计),家中收藏有大量抗战民间文书,其中很多文书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军民共渡难关的鱼水深情。
节衣缩食
为了救济灾民和难民,太行根据地部队和地方干部都主动减少口粮,人均每天节约四两小米用于救灾。随着灾情的加剧,1943年,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要求一二九师部队每人每日再节约三两小米及全部菜金,用于赈济灾民。
孔家峧村文书中编号8638号单据写道:“入区拨来救难民粮;小米二斗、玉交子二斗、谷子六斗。”
八路军除了定量节约粮食外,还吃冷食以节约柴火,吃糠、吃野菜,挪出粮食救灾。据不完全统计,太行抗日根据地军队节约物资折合小米141.4万余斤,全部捐给根据地灾民、难民。
根据地除了救济粮、难民粮的发放外,还会发放廉价购货证以救济因天灾、战争或日军“扫荡”而缺衣少食的民众,如编号8573号单据写道:“廉价购货证说明:1、日本人烧了我们的房子、粮食、衣服,联办和八路军关心民间痛苦,运来棉花二千斤、白布二千尺,还有钱款一批来给我们解决困难。2、本证除受灾同胞外,各干部及任何人不得使用。”
在战争的破坏和多方势力的管控下,八路军为了解决粮食、棉布短缺的问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大生产运动和纺线比赛。在当年邓小平的办公室还有一架纺车,一有空他就摇车纺线,夫人卓琳和其他女战士一样会在闲暇时间积极织布。
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生产自救是太行抗日根据地灾荒时期最主要的救济手段。在太行区以工代赈的措施有很多,比如运输军用或救灾物资、兴修水渠、凿井修滩、植树造林、灭蝗等。
具体到孔家峧、柏官庄村的以工代赈主要是鼓励村民做军鞋。八路军让村民制作军鞋会提供做军鞋的材料并让村民從做军鞋的工作中获得较为丰厚的报酬(一双军鞋的工钱为五角),以渡时艰。区公所除了发给村民制作军鞋所需的布匹外,还发放了夜间制作军鞋点灯时所需的煤油,在细节上充分为群众着想。有两张单据提到:“十一月区署派来军鞋七十双、布二百一十尺,派给两附村军鞋七十双,布二十一丈”;“区署派给军鞋一百双鞋口,派给孔家峧军鞋五十双、布十五丈,派给柏官庄同上。”
仅三天时间,柏官庄村便上交军鞋105双。
共创奇迹
在一心为民、纪律严明的人民子弟兵的感召下,根据地群众也自发地准备军用物资。
孔家峧村编号8638号单据上这样写道:“差务处派来代购麦秸二千斤(旁批:卜抗大医院),入大洋六元八毛(旁批:言明暂与一千)。”差务处是民国年间县政府财政局的下属机构,负责具体执行田粮契税的征收工作,共产党在黎城县的党政机关沿用该机构帮助八路军筹集粮草。据该单据内容显示,1944年秋,差务处先后给孔家峧和柏官庄村派发了代购1000斤麦秸(军马饲料)给附近的抗大医院、3100斤麦秸给一二九师司令部、2000斤麦秸给黄崖洞造币厂。一个月内完成多次筹集军用物资的工作,可见村民在筹集军用物资上是非常积极的。
(摘自《党史文汇》2019年第12期 晏雪莲 孟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