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斌
人大都要經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求学阶段,在这期间,肯定会有许多美好值得回味,也会有不少琐碎烟消云散。记忆里的校园,有哪些人和事值得念念不忘?
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
1988年1月,当75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巴黎之时,有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
这位科学家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
提问者大惑不解:“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
“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
对这位科学家来说,幼儿园的时光或许早已成为遥远的回忆,但那些影响甚至左右他取得辉煌成就的幼时养成的“好习惯”,却深深地烙在他的脑海里。
时下,不少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陷入“套路”:每逢教师节,让学生出一期感恩老师、歌颂老师的手抄报;当学校发生了欺凌事件,赶紧邀请公安系统的警官做一场法治专题讲座或报告会,然后组织学生写心得体会;当学校出现了助人为乐或其他较为感人的校园故事,就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学习活动,然后让学生表决心……
综观这些林林总总的活动,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活动背后,都附着一定的任务,而且这些任务是根据特定目的预先设计好的——教育者希望通过学生的口或手,把特定的教育目标或指向表达出来。这些活动的组织者似乎都秉持这样的观念:唯有如此,学生才会自我省察,活动的开展才会有意义;否则,活动就流于形式,失去了教育的针对性。
这些附着的任务,虽然能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理性观察与思考,却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每当有媒体记者采访孩子,请他们谈谈参与某些活动的感受时,总会听到一些高大上的誓言和带有成年人思维的表达,而缺少了一些孩子该有的天真、童趣。
德育工作的主角是学生,是为教与学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脱离了这一基础,想当然的、假大空的、缺少生活情趣的德育工作是不可取的。
成尚荣先生在《故事中的儿童立场》一文中指出:“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只有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如果抛弃儿童,站在另外的立场上,教育很可能是一种‘伪教育,甚至是‘反教育。”
同样的道理,如果抛弃儿童,站在另外的立场上,德育很可能是一种“伪德育”。诚如李镇西老师在《走进心灵》一书中所说:“当学生拒绝你走入他的内心世界时,教育就失去了神奇的力量。于是乎,老师喋喋不休的‘教诲,就像呼啸着脱靶而出的子弹,不但毫无意义,甚至还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伤害。”
就目前开展的德育活动而言,判断其实效性和针对性,应该把活动“是否密切联系了学生当下的生活、是否给予了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是否让学生产生了对生活的新感悟、是否真正着眼于学生未来更好的生活”作为衡量的标准。只有这样,“生活即教育”的活动愿景才能真正从理想变成现实。如果不让学生亲身参与和感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对孩子们而言,只是一个个干瘪的、毫无生气的概念,无法上升为学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至今还记得,我参加所教的第一届学生毕业20年聚会。学生们记忆中有关 “我”的点点滴滴,既让我感动,也带给我许多反思。
感动的是,他们依然记得当年因为什么事被我表扬或者批评;记得某一年的教师节,他们班组织的庆祝晚会,班长小陈给我的“颁奖词”,以及孩子们亲切地称我为“班妈”;记得我和他们一起在操场踢足球,一起踏青野炊,一起在校运动会上唱“班歌”,还有我不放弃、不嫌弃当年学生们眼中的某某“差生”等细节和故事……经学生们这么一提,那些朝夕相处、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那么平常的一个瞬间、那么小的一件事,他们竟然都清晰地记得,这对我来说是怎样的一种欢喜和感动啊!
同时,这也使我认识到,无论当班主任还是开展德育活动,都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美丽的辞藻,不需要上升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也不必带着一定的目标和任务,只需要实实在在地感受、真真切切地体会,如此,再深奥的道理也会入心入脑,就像和风细雨一般润物无声。
好的 “德育”,应该有一个生活的支点。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曾说过:“美德是一个行动问题,并不需要许多的学问,也不需要费许多的口舌。”
我常常想起一个吃橘子的故事——
一个孩子手拿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直接拿来吃而要剥皮呢?”
“孩子,这是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张嘴就能吃到的,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他的母亲说道。
“妈妈,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是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
“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要慢慢享用的,是要一小瓣一小瓣慢慢来品味的,而不是用来挥霍的,更不是用来浪费的。这就告诉你,要懂得珍惜生活的甘甜和幸福。”
母亲又说:“孩子,橘子里的果肉长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还有另一层用意,你知道吗?”
“还有什么用意呢?”孩子好奇地问。
“那就是在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不能独自享用,而要懂得与人分享。如果你手中有一个橘子,那就要懂得把它分成多份,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然后与别人一起分享。”
一个普普通通的橘子,一次再简单不过的吃橘子事件,却让这位母亲把为人处世之道诠释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没有空泛的说教,没有严肃的面孔,没有枯燥的大道理,有的只是朋友似的娓娓交谈,话语不多,也不深奥,却能让孩子知晓人间真理。
好的“德育”,应该有一份文化的浸润。不妨把德育课堂搭建在原野,让学生看绿意涌动、花枝招展,听悦耳鸟声、细语春风,闻淳朴的泥香,感煦暖的阳光,置身其中,孩子们怎能不被大自然的多彩缤纷所打动?内心怎能不激荡起青春的冲动?又怎能不对生命产生由衷的赞美与热爱?也不妨和学生一起读《论语》,感受孔子的仁义谦和和师生间的其乐融融;读杜甫诗歌,关注民生疾苦,体悟忧国忧民;读鲁迅杂文,领悟作家力透纸背的愤慨与警醒……沉浸其中,学生们的心灵怎能不被深深地震撼?情感世界怎能不萌发爱和理想的幼苗?久而久之,这些积极的文化就会对学生的思想认知、家国意识、行为习惯等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所产生的德育功效,势必会在单纯的德育说教之上。
好的“德育”,应该有一种自由的表达。可以像孔夫子授课那样,师生围坐在一起,畅谈各自的理想和志愿,并给予适当的点评和鼓励,让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始终涌动和澎湃着一股野性的冲动与追求,然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此,德育才会“灵动”起来,学生的价值观、精神的成长得以关照,从而以更加柔软、温暖的方式去拥抱这个世界;如此,生命的深邃、美丽和尊严才得以凸显,由此生发出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这也正是德育工作的意义所在。
有一次,我外出参观学习,记住了当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读懂孩子,做心中有人的教育。对德育工作而言,不妨借用一下:读懂孩子,做心中有人的德育。唯有如此,N年以后,当孩子们重回校园,才有可能找到他们孩提时有关坚毅、执着、宽容、友爱、平等、包容等“德育”的一些美好记忆,而这些记忆早已悄然无声地融入他们的举手投足、他们的血液、他们的骨髓和灵魂里。
苏东坡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道:“泥上偶然留指爪。”我们的德育,倘若日后能在孩子的记忆深处留下“偶然指爪”,足矣。
(作者单位:山东省五莲县教体局)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