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本课程建设为载体,让青少年爱上传统文化

2020-08-04 22:07于庆澎
教育家 2020年25期
关键词:课题组校本课题

于庆澎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与灵魂,中华民族要发展繁荣走向昌盛,必有赖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可是自西学东渐,传统文化始终处于边缘状态,多数青少年对欧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践行。笔者非常认同“找回属于这块土地的教育”,而属于这块土地的教育必须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亟须我们教育工作者带着“温情与敬意”去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增加传统文化元素,帮助青少年建立民族认同、文化自信,这是一个严肃而迫切的课题。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文化的传承则如同生命得以延续,不可中断。2019年以来,我市成立了“校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研究”课题组,旨在帮助幼、小、初、高(职)各学段打造显性校本课程,形成教育内容逐步深化、教育形式有序衔接、青少年素养不断提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在课题组引领下,全市各学段单位在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编写、课程架构、教法学法、体验活动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其背后蕴藏的中华文明的思想智慧,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育人价值。

立足当下,谋划长远

课题组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进行个性化校本教材和实践性课程体系架构的设计,不断推进校本课程的研究、发展及成果的积累。本着“整体布局、分层设计、内容延展、能力渐进”的原则,幼儿园注重直接体验和感知,小学侧重基础能力和素养的奠基,初中侧重核心能力和素养的打造,高中侧重以精品课程孕育卓越。

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它需要通过教育深根固本,需要用创新的方式浇水施肥。其教育内容要着眼于以下三方面:一是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不仅是教会青少年古代语言和文学,而是要更有效地培养一种文化、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引导文化自觉,让青少年有强烈的文化担当,进而提升文化素养,成就君子风范。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形式、手段等要贴近青少年生活,关注青少年成长的需求与兴趣。三是传统文化能够保存和延续至今,传统的教育方式一定是功不可没的。课题组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力促各课题组成员单位在青少年心灵深处真正播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量身定制,打造梯队

“惟知之深,故爱之切”。传承传统文化必须有一支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及立志献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为此,课题组成员到部分学校调研,了解课题组成员单位最迫切需要的培训内容,做到问题导向、目标引领;针对课题组成员的诉求,量身定制培训菜单;结合培训菜单内容,聘请专家及团队组织实施;最后,课题组工作人员进行追踪问效,反思过程,总结经验,以利再战。截至目前,课题组已经进行十多场线上线下的“传统文化师资公益培训会”和“社群学习”以及“微任务研究”。

为确保课程建设有序推进和未来成果落地实施,课题组采用纵向管理“1+1+N”模式和横向管理“结对子”模式,通过不同层面的推进会、研讨会以及以赛选人、以活动育人等形式,发掘和培育不同梯次的传统文化教育者,为课题研究成果落地生根做好人才储备。

开发教材,优化课程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课程是学校重要的资源,是推动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课题组基于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经,以校本课程为纬,结合实际边开发、边实践、边检验,采用滚动方式,不固定课节数,不断补充好的范例,逐步开发出校本教材。一套“教育内涵丰富,教学内容课程化,教学操作模式化”的传统文化系列教材即将付梓。

课题组整体设计课程框架,把各学段课程架构的重点、方式、方法等通过培训会与下发文件等方式,与课题成员单位反复沟通、数次碰撞,最后达成共识,并把课程内容设计和实施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教会青少年用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观察、感受和践行社会生活。从幼儿园到高中,课题成员单位深耕传统文化课程、建构校本课程,建构了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综合课程在内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育人。

特色鲜明,成果颇丰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传统文化是优秀国学经典与优秀传统艺术、民俗文化之总和。那么,传统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世代相传的部分,课题组把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紧密联系在一起,探索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同江市是中国赫哲族主要聚居地,为加强赫哲族青少年学习本民族文化的情感,同江市课题组开展了“赫哲族鱼皮技艺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的研究,编写了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赫哲族鱼皮技艺》。

幼儿阶段突出直接体验和感知课程。依托课题方向,根据幼儿特点,课题组单位深入挖掘民间传统游戏,教师和幼儿共同接触学习民间留存的儿童游戏,并深入研究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教育价值;围绕“经典古诗新唱”“民间泥塑艺术”“京剧国粹瑰宝”,突出体验感知、手脑并用,培育幼儿对中华历史、传统文化的亲近感。

小学阶段突出认知明理课程。“吟诵是中国传统读书法”,吟诵具有音乐美、节奏感,能够帮助青少年加深记忆。课题成员单位开展了“一日三读”活动,即晨诵十分钟、午读经典、亲子共读、大嘴聊吧等。戏剧教育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内生的体验式学习、情境教学法,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全面挖掘学生的情感、潜力和创造力。课题成员单位开发了以戏剧教育诠释《论语》的课程建设,推出了《为〈论语〉找朋友》《大哉孔子》等剧本,还将《弟子规》的内容改编成若干个生动鲜活的小剧本。在反复演练中,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就是生活,拉近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拓宽了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

初中階段突出内涵引领课程。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不曾中断而绵延至今且生生不息,这与中华民族优秀的家庭教育方式密不可分。课题成员单位开发构建了以“家规家训”为内容的课程,在明确家规家训的培养目标、理清不同学段的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编撰了“家规立品行、家训塑人格”的校本教材。中国传统节日及节日习俗蕴含着特殊的教育意义,课题成员单位开发了以“传统节日我知道”为教育资源的研究,使教育活动课程化、系列化、规范化。

高中阶段突出理想信念课程。以读经为目标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证明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课题成员单位围绕读经,构建了完整的传统文化课程框架,形成了“读文学经典,做儒雅学生”“探究唐诗宋词中的家国情怀”“知书达礼、修身行道”的“三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并形成了规范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同时,课题成员单位通过课堂渗透,课堂教学研究,总结提炼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经验,推出优秀典型课例。课题成员单位还多次举办“弘扬传统文化、构建素养课堂”“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等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使优秀传统文化覆盖全学科,全方位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息,育人功效历史可鉴。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走入青少年心中,继而转化为青少年的行动力,我们将统整思维,围绕“指标细落实、引领靠专家、学会用策略、善于找亮点、交流促提升”深入开展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提炼,力争让研究成果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为同在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仁提供优秀范本,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佳木斯教育的闪亮品牌。

(作者系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教育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姜乃强

猜你喜欢
课题组校本课题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基层工商联职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南京大学研发光学探针
课题组成员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