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的策略探讨

2020-08-04 11:36林朝立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课堂活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林朝立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和活动生活化,让道德与法治知识通俗易懂,让学生在生活中动情明理,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生活化;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部编教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品德融入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教材处处体现浓浓的生活气息,多角度、多方面渗透学生的品德教育。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社会生活,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回归学生生活应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理念。教学不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灌输,而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道德知识。因此,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将课堂和活动生活化,让道德与法治知识通俗易懂,让学生在生活中动情明理,润物无声地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通俗易懂

(一)巧用教材内容,设置生活情境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学生喜闻乐见。在课堂上,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的内容。

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课文讲述父母爱孩子,孩子也要感恩的道理。我校陈老师在导入新课时问学生:“你最喜欢吃什么菜?”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

陈老师接着提问喜欢吃鱼的同学:“你喜欢吃鱼的哪部分?”

学生说:“鱼肚,软软的,滑滑的。”

“你爸爸和妈妈不吃吗?”

“他们不吃,都让给我吃。”

这时,陈老师组织學生讨论:为什么爸爸妈妈不吃鱼肚,是不喜欢吃吗?

学生立刻就说出第10课的主题:父母多爱我。

陈老师又问:“既然父母爱我们,那我们爱不爱父母?如果,我们都爱自己的父母,那么可以帮父母做些什么事表达我们的爱呢?”

这时,学生的兴致就更高了,争着说出自己的做法,如做家务、捶背、认真学习……《爸爸妈妈在我心中》这课的主题也就清晰了。

课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课本为纲领,将课本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将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带入课堂,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运用生活案例,渗透课本知识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渗透课本的知识,容易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从而明辨是非,使抽象的思想问题不知不觉地注入学生的心中。

如六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法律本是抽象难懂的。上课时,笔者跟学生先聊聊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过马路要遵守交通法规、在公共场合不喧哗、要爱护公共财物、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及时还……这些事情看起来不起眼,却包含着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

从学生感兴趣的、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事例入手,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道德与法治活动生活化,动情明理

学生的品德形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法治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在活动中动情明理,从而形成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道德与法制活动可以分为直接参与和模拟体验。

(一)直接参与

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和游戏,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开展校园活动,其形式多样。如在每周升旗仪式中,融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的知识点,教育学生应热爱祖国、守护家园;举办法制知识讲座和观看电视的法制节目,融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主动拒绝烟酒和毒品》的知识点,教育学生拒绝毒品、爱惜生命;在班会中融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快乐学习》的知识点,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实现理想;组织知识竞赛,渗透三年级上册第8课《安全记心中》的出行安全、游泳安全、电器使用、燃气抢险等知识,教育学生遵守交通安全、保护生命,教会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此外,还可以举行故事会、情感朗诵等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模拟体验

学生还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品表演等模拟体验学习道德与法制知识。学生通过表演还原事实,如身临其境,通过切身的体验,对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再现生活从而看清事实,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学习六年级上册第5课《国家机构有哪些》时,笔者让学生角色扮演,通过成立一个法庭,审判一宗借钱不还的案件,体验司法机关的职能。通过情景表演,深奥的道理也就变得通俗易懂。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课本内容,明白司法是解决社会争议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公平正义的一道防线。

又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第5课《协商决定班级事务》时,恰逢学校要举行一次文艺表演。学生模拟课本的方法,召开了一次主题活动。第一步,主持人宣布主题、议程和规则;第二步,每个同学作为提案人,提交自己的议题和方案;第三步,分组讨论提案,听取和尊重每个同学的意见;第四步,采用投票的方式表决,公布结果。这次主题活动不仅得到一个好的文艺表演方案,而且让学生懂得处理班级事务时,应该协商合作、互相沟通、互相理解。

三、道德与法治知识生活化,学以致用

道德与法治的内容编排都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师可以活教课本上的某些案例内容,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用课本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从而引起学生们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如,在学完六年级上册第3课《公民意味着什么》后,让学生说一说,居民份证的下面和背面分别印有哪些信息?居民身份证上独一无二的信息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号码,这些数字有什么含义?身份证有什么好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说出来。后来家长跟笔者反映,学生学完这课后,在外出旅游时,懂得用身份证办理住宿登记,也会在高铁刷证上车。这样学生就能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自如地运用在现实生活中。

又如,学生因一点小事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情。他们处理矛盾的方式要么是用拳头解决问题,要么是告诉家长和教师。在六年级上册第8课《我们受特殊保护》中,课本明确学生是未成年人,是受法律保护的。同时,作为未成年人,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应知法、懂法,铭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学生学完这课后,开始认真地观察社会,感受社会,把课堂学到的法制知识学以致用,保护自己。

道德与法治的编排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道德与法治是课堂与生活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它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基础知识教育,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判断善恶、学习做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为人处世,都与道德与法治教育息息相关。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并高于生活,才能使学生陶冶情操,升华思想,实现道德与法治知、情、意、行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8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薛芳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教学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8(20).

[3]包璇.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解析及教学初探[J].教书育人,2019(04).

[4]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教育实验与研究,2004(04).

猜你喜欢
课堂活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研究的初探
小学初级汉语课堂活动设计思考与实践
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