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娟
摘要: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在学术服务的道路上逐渐发展起来,高校图书馆致力于使广大学子在本校校园内接受更多的校外资源,不局限于一方天地,吸收更多的学术知识,基于此本文将从高校图书馆如何更好的建设学术服务空间的角度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术服务空间;建设
当代教育提倡教学与学习不应只局限于某一所高校之内,加强全国甚至是全球内的教育和学术资源资源共享,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知识的无尽和广阔,促使这一提倡的达成,加强高校图书馆学术服务空间的建设无疑是一条捷径,需要全国高校加以重视。
一、加强国内高校最新知识研究和咨询的共享促进高校间的学术联络
要促进高校图书馆学术服务空间的建设,要注意避免固步自封,将信息封锁在高校之内,不与外界进行交流和学习,这就要求高校之间要加强联系,互相共享彼此之间的学术研究与当下最新学术咨询,促进知识的传播,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全面统筹的知识网络,便于全国学生进行知识的搜集与学习,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们无论在哪所学校就读都可以得到全面的知识,知识的学习不分高低贵贱,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知识并得到相应的提升。例如,高校图书馆在更好的建设学术服务空间时,可以积极联络其他高校,与全国高校共同建立知识共享网络,加强国内高校最新知识研究和咨询的共享,促进高校间的学术联络,加强全国高校之间的联系,促进高校之间学术和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共享资源、信息、咨询等等,促进中国学术研究的发展,共同创建中国学术资源网络,构造高校学术研究的王国,同时促进中国教育业的发展。中國目前有很多时间久远或者当时发行较少的资料、书籍等资源处于紧缺或者缺失状态,有些藏书甚至因为转手较多、年代久远等原因造成书籍资料破损严重、字迹不清,有些绝版藏书仅仅只有一所高校拥有,而当学生或老师想要阅读藏书时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全国高校可以通过构建中国学术资源网络,将稀缺书籍、资料的电子版上传保存到资源网络平台上,各个高校的老师和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工号、学工号等登录自己学校的图书馆,进入资源网络平台进行查阅学习。
二、加速国外高校图书馆学术资源共享建设促进全球信息共享
在全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世界越来越发展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各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也逐渐发展起来,越来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人民放弃固步自封,拒绝“关起门来搞学问”,积极吸取、吸收其他国家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和思维方式,人们通过科技网络学习和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学术研究和最新新闻资讯,了解天下大事,紧跟时事,中国高校作为培养中国下一代人才的重要基地自然也要紧跟形势。例如,中国高校图书馆为了加强学术服务空间的建设,应该积极主动与外国优秀高校进行联络,加强与外国优秀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实验合作,促进全球学术资源共享,促使中国学生有条件、有能力吸收学习外国优秀学术成果和实验研究结果,拓展中国高校学生的视野,使无论是学习文科还是研究理科的学生们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科学研究,更可以将视野放远至全球,了解更多所学专业的先进知识与研究,促进自身专业修养的提升与发展。中国高校积极与外国优秀高校一起构建全球学术资源网络平台,全球高校都可以在这个资源平台上发布高校最新研究成果和优秀论文研究让学生们在自己的国家里利用学校图书馆就可以自主学习、查阅世界上的优秀论文和实验结果闭。
三、创建学术探究讨论平台促使全国各地的高校生进行学术交流
中国高校图书馆在研究探索学术服务空间的建设的道路上,除了加强与国内国外高校之间的联系之外,还要从自身建设发展和工作革新出发,积极探索图书馆学术服务空间发展的新方式新方法。我国高校图书馆可以大胆活用先进的科技网络,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大数据平台创建学术探究讨论平台,鼓励学生通过高校图书馆网络登录,在学术探究讨论平台上进行学术知识的提问和探讨,促使全国各地的高校生进行学术交流。例如,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们应该积极研究学习如何利用大数据平台和网络创建全国学术探究讨论平台,各所高校可以在该平台上发布上传本校的优秀课程和精良课件等等教学资源,为其他高校的学生提供免费下载观看学习的服务,打破高校之间的文化壁垒,促使全国高校学生都可以学习其他高校的优秀课程。高校还可以鼓励和促进本校广大师生利用本校身份通行证登录解锁全国学术探究讨论平台,通过实名认证在平台上发布帖子进行提问求解、学术交流、课程探讨等等,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全国范围内学术知识的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促进了高校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渴望和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促进高校图书馆更好的建设学术服务空间。
四、结论
总的来说研究高校图书馆如何更好的建设学术服务空间,要注重加强全国高校甚至是全球高校之间的联系,首先要做到加强国内高校之间最新知识研究成果和咨询的共享,促进高校间的学术联络,其次要积极推进加速与国外高校图书馆学术资源共享建设,促进全球信息共享,最后要注重创建学术探究讨论平台,促使全国各地的高校生进行无界限的学术交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全面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