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汉涛
摘要:随着无人机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无人机在新闻采编领域中的应用比重也日渐上升,2015年的湖北监利“东方之星”沉船事故与天津港爆炸事故这两件影响巨大的公共安全事件中,无人机拍摄下的新闻图片表现十分抢眼,摄影记者利用无人机飞行灵活、图像实时传输与俯瞰视角的特性打开了新闻摄影报道的新世界。但是无人机在传媒中的普及还面临诸多问题,在无人机新闻摄影风头日盛的当下,这些问题都不容忽视,值得思考。
关键词:无人机;新闻摄影;采编技术改革;突发报道
无人机正式进入中国媒体受众的视野范围内在2014年,无人机以其独特的景观视角和现场接触能力理所当然的成为新闻摄影师接近新闻现场的得力助手,国内新闻摄影领域的无人机拍摄应用开始普及的标志性事件要回溯到2015年的湖北监利“东方之星”沉船事故与天津港爆炸事故这两件影响巨大的公共安全事件,在这两起引起巨大关注的突发新闻事件中,无人机拍摄下的新闻图片表现十分抢眼,摄影记者利用无人机飞行灵活、图像实时传输与俯瞰视角的特性打开了新闻摄影报道的新世界。但是无人机在传媒界的应用与普及同时面临安全管理与法律上的诸多问题,在无人机新闻摄影风头日盛的当下,这些问题都不容忽视,值得思考。
一、无人机新闻摄影报道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2011年,《重庆晨报》创造性地成立了全国首个新闻航拍工作室;2012年南都启动了多个全媒体项目,其中包括视觉中心的“航拍广州”;国内许多都市报也相继在2013年左右,在摄影部内部组建了无人机拍摄小组;2015年1月15日,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10家新闻机构在华盛顿宣布,它们开始测试通过无人机搜集新闻素材、报道新闻;2015年6月,新华网宣布成立新闻无人机编队,成为国内首家新闻无人机编队。但是直到2015年年中,无人机新闻才渐渐在传媒界发出声音。
二、无人机在新闻摄影报道中的特点
1.无人机在新闻摄影报道中的优势
无人机接近新闻现场的能力胜过了以往任何新闻采编工具。首先,事故或灾害现场随时有发生二次灾害的危险,无人机的使用有效地降低了现场记者的危险系数;其次,从事故的营救与善后处理出发,许多新闻现场不允许记者在第一时间进入,无人机的辅助应用可以轻松帮助摄影记者突破物理层面“封锁”。
2.无人机促进了新闻摄影报道方式的多元化,画面具有更强视觉冲击力。无人机在新闻摄影领域的普及使得信息量巨大的二维平面图像展示成为了摄影表现技术的一种常驻备选方式,摄影记者随时可以按需采用,而不再是载人直升机航拍时代的昙花一现。
3.无人机正在成为辅证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的独特工具。无人机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新闻记者获取相关信息的概率,得到了更多之前无法获得的新闻素材,使记者能更好地完成新闻报道,也可以看到技术进步正在推动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回归到最初的定义上。
(1)在无人机内容创作层面,画面呈现角度单一,同时也缺乏除全景画面以外的其他信息要素。在重大突发新闻事件上,一家媒体出于成本考虑往往只能派出一名摄影记者,这也就是说如果摄影记者如果选择使用无人机报道,也就意味着其单兵作战的能力打了折扣。同时,千篇一律的鸟瞰式全景不符合眼下大多数媒体全媒体报道路径。
(2)在无人机技术层面,飞行器电池的续航能力达到瓶颈,及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以大疆无人机为例,其消费级无人机精灵系列与悟系列电池容量一般在4000-6000毫安,单次充电续航能力在20-30分钟左右,因供电不足、导航定位失败或天气因素而引起的坠机事故,不仅成本极高,并且在人群密集区域引发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小觑。
(3)在无人机的政策监管层面上,国内尚无正式统一的安全管理规定,无人机安全责任事故赔付机制尚不完善。
三、无人机在新闻摄影领域的应用前景
眼下无人机可以对业界已经出现的360°全景VR拍摄做出有益的补充,目前的全景vR应用集中在产品与形象展示领域,摄影记者创造性地将这一产品引入新闻摄影领域,读者可以通过滑动手机屏幕或选择调整重力感应即可观看到新闻现场的360°全景现实,身临其境地感受新聞现场。在无人机被记者广泛使用之前,摄影记者的拍摄点通常被限制在地面的某一个固定点位上,视角缺乏多样性,且在事故现场施展空间较小。使用无人机进行全景拍摄不仅丰富了记者选择机位的空间,同时真实现了航拍“上帝之眼”的真正意义。相对于航拍视频的画面,无人机的360°全景图片不仅画面更加精细,在目前被广泛使用的720云平台上还增加了交互式的互动功能。
可以预见,无人机航拍将在新闻摄影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越是复杂的新闻事件,在无人机的视野下越是能呈现出多维度的解读空间,新闻摄影的表达能力因此陡然增强了。同时,无人机航拍并没有因为自身的新技术而与传统新闻摄影相互割裂,它依然十分重视新闻摄影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养,比如视觉教养的形成,传播意识的产生,清醒认识到读图时代任何形式的新闻摄影只有经过传播才能实现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