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笙华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课堂是学生形成数学思想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一、精心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曾经见过一个很精辟的比喻:把一些盐放在学生面前,他们会吃吗?当然不会。但是如果把盐放入味道鲜美的汤中,学生就能开心地把汤喝了。盐和汤就如情境和知识,盐需要溶于汤中才能显出味道的鲜美,知识需要融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魅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引起他们探究的热情,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
例如,“十一黄金周,游乐园第一天的门票收入为950元,第二天比第一天增加了20%,第二天的门票收入多少元?”
这是“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比一个数增加几分之几的数”的分数问题,已经学会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因此在学习这一知识前我先设计成分数问题,“十一黄金周,游乐园第一天的门票收入为950元,第二天比第一天增加了1/5,第二天的门票收入多少元?”学生还保持着先前学习的思路,先求增加的钱,再求第二天的收入,列出了算式:950+950×1/5,也有的学生先把问题转化成第二天门票收入是第一天的(1+1/5),再列出算式950×(1+1/5)。当学生理清算理后,我再把它改成20%,此时学生会自然地把刚才的解题思路迁移到“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的应用上来,算出第二天的门票收入:950+950×20%、950×(1+20%)。
又如,讲授《图形中的规律》时,我先问学生摆1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学生们马上回答说3根,我又问摆2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学生们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6根,有的认为只要5根。于是我让他们把两种想法都在黑板上摆出来,学生们明白了连着摆的时候可以少1根小棒。于是我再出示问题:连着摆100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学生们顿时觉得很难,接着我让学生按刚才的方法接着摆下去,观察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从找简单的操作入手找出规律,算出连着摆100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找到一种规律后让学生再找其他的规律,学生们在不停地思维着、实践着,找到了三种不同的规律,从而解决了问题。同时在述说规律的时候,让孩子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在不断的练习中学会表达,把思考的过程讲明白,描述清楚,在表达的过程中孩子的思路不断清晰。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化简为繁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从抽象到具体的思想、一一对应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这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学会了知识,有效迁移的数学思维方法自然形成,继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紧扣关键问题,激励学生有效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它像一條纽带,能将一节课的知识串联在一起。问题是生长新知识新方法的种子,它可以引领学生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互相启发,离开问题,课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关键问题积极思考,认真探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推动知识深化,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用方程解决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例题“淘气家九月份用水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1/7,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由于在前一节课刚刚学过“比一个数减少几分之几的数”实际问题,学生一看完题目立刻动笔开始计算起来。刚做不久就有学生说:“老师,你的题目出错了,不能计算的。”其他学生听见了也连忙附和,连声说题目出错了,有些学生大喊:“不能约分的。”我走到学生边一看,发现他们把算式列成了12-12×1/7或者12×(1-1/7)。我知道他们是没有仔细读题受到前一节课知识的影响,于是我提了个问题:“你们认为哪个月用水少?”学生们认真地思考起来,许多学生想到了九月份用的水少,于是他们许多人把算式该成了12+12×1/7。可是学生们马上提出还是不能算的,肯定出错了。
看着他们迷惑的样子,我知道他们的认知遇到了冲突,我当然不会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孔子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于是我提醒他们:“你们前一节课的知识是怎么学习的?”学生们想到可以画图来理解,他们按照前一节课学的方法画起图来。几分钟后,我挑了几张作业投影出来,我先挑出一张错把九月份当作单位1来画的,让他们讨论。马上有学生指出画错了,应该先画八月份的用水,九月份是节约了八月份的1/7,九月份应该只画八月份的6/7,12吨是九月份的用水。于是我继续提问:“那么八月份和九月份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们想出了用“八月份用的水-节约的水=九月份用的水”,这时他们理解了不能写成12-12×1/7,他们也遇到了难点,八月份的用水量不知道。“那么怎么办呢?”我装作不知道地问。顿时有学生想到了可以把八月份看成X吨,列出了方程。一会儿后许多学生喊道算出来了,算出来了。
在学生的疑惑处、难点处及时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探究,对知识不断进行建构重组,不断地解决问题又不断地产生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数学课堂不仅要给教学生知识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具有终身受益的数学品格和关键的数学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