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芬
【摘要】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养,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理念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它着重强调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和能力。小学是学生夯实语文素养基础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充分运用好“教学”这一平台,让学生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不断积累学科素养“因子”,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就能得到健康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修养和语文核心素养就能不断得到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提升培养;营造;实践
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养,对学生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理念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因为核心素养是构成人才要素的重要品质之一,它着重强调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和能力。对于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听、说、读、写,以及字词的积累、学习方法的掌握、文学文字功底、审美能力等方面。小学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念、理想信念及夯实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在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关注他们学科素养形成、培养、提升等方面的研究,充分利用好教学这一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其学科素养都能有机会进行展示,为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自主探索
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教师要善于把握好课堂,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现代化教学设备,结合课标要求,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处在一个充满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更利于他们集中精力,专注于课堂的教学活动。如课堂提问这个师生双向活动形式,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一个包容的态度,是学生“敢说”的前提。例如在学习《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时,在讲课时提出“你知道哪种动物跑得最快?”学生肯定会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说出自认为跑得最快的动物。当答案一个个被教师“否”了后,学生们就会对本课“到底哪种动物跑得最快”“到底还有什么会比猎豹跑得更快”产生更强烈的兴趣。接下来,学生会更主动地进入课堂活动中,也会更主动去探索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陆地上速度最快的——猎豹”“喷气式飞机比游隼速度快、流星体的速度比火箭快、光是宇宙中速度最快的”,学生对这些新颖而充满科幻的知识会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聚焦文本理解,培育初步语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教师在“传道、授业”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清“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外延。从理解教材文本入手,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句,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理解关键词句在文章中的“功用”,读懂文本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学课文、读课文、仿课文的“读、说、写”一系列练习。如《北京的春节》(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但却对自己是“过春节的向往”有比较深的体会。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文本中介绍北京的春节从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年货、过小年到过春节的准备,再到详写“过春节的三次高潮”。这些情景,学生结合自己喜闻乐见的感受,会有情趣盎然的情绪。学生从这些语言中,既感受到语言的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又能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出老北京人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情景描写的字词中,再推敲品味,就更能体会老北京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逐步形成语感。
三、渗透语言实践,提高表达水平
语言表达实践是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口语、文字表达等语言实践时,通过讲授、理解、诵读文本内容后,“现炒现卖”式创设语境,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字词句”库取出加于运用,并结合刚学的语言表达特点、风格,创造性地进行加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然后尝试口头和书面表达。比如,学习《即兴发言》(六年级下册)这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课文后,在创设或真实的語言环境中,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结合表达思维,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学生就能“据境生语”“据境生意”;引导学生关注“说话”的合理性、逻辑性、清晰性、说服性、得体性,让人能听得懂说的什么,表达的诉求是什么。从言语的得体、逻辑、品质等视角建构中,不得获得交流顺畅、文从字顺的感受,从而形成语感。
四、拓展思维视角,活跃思维方式
学生核心素养是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经过反复摸索与实践出来的一种产物。其内涵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已表现为从过去重视学科内容、教学过程的课程标准,逐步转向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科核心能力的塑造。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来看,要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相结合,扩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视角,引导学生关注思维的逻辑性、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反思能力、探究能力和主动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多角度协同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授《落花生》时,我们可以通过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突出花生的质朴、实。教师引导学生扩展自己的思维,去类比一下我们做人,要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高挂枝头,还是要像花生一样“不动声色”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在教师引导下的对比、分析,学生也不难发现,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在学习和工作中,就要像花生一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炫耀、不张扬。最后教师总结:我们做人就是要做对人类、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教师引领学生,只有辩证地、客观地、创新地分析问题、透视问题,思维视角就会更广阔,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学生“听、说、读、写,以及字词的积累、学习方法的掌握、文学功底、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重在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教师要充分运用好“教学”这一平台,进行广泛的教育教学研究,让学生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不断积累语文学科知识、语言运用、表达能力、学习方法、逻辑思维等学科素养“因子”,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得到健康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修养和语文的核心素养就能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车立娟.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41).
[3]韩春艳.融合教育,生命绽放——浅谈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