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丽
艺术课程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要以戏曲、书法、篆刻、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重点,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以下简称“四十三中”)在初中艺术课教学中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针对初中艺术课(音乐、美术)中的不同内容、不同课型探索行之有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学校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以美术课为例,来探讨在初中艺术课教学中如何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数据分析制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2017年9月,课题组对刚入学的初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是与美术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或技能调查,包括知识了解、内涵理解和技能技巧掌握三部分。其中知识了解和内涵理解两部分合并进行分数统计,及格率为56%,优秀率为12%,技能技巧(任意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能)的掌握率仅有5%。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掌握都存在着明显不足。由此,课题组初步制订了在初中美术课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①知识掌握目标:对教材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和艺术家能够有基本的认知;②内涵理解目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如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等达到一定的理解;③技能技巧掌握目标:至少能够掌握一到两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能。
二、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教材内容,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点
研究初期,课题组对现行美术教材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归类和分析。发现美术教材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课题共21个,作品96件。从课题来看,中国画的专题类课程数量最多,共有六课。从作品来看,按类别可分为五类:中国画、工艺美术、雕塑、建筑、书法,其中占比最多的是中国画,其次是工艺美术。通过教材梳理,课题组明确了将美术中的中国画、传统工艺美术、传统雕塑、传统建筑及书法作为在初中美术课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点,其中又以中国画作为重点研究课型。
三、采用行动研究法,制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开展教学实践
1.课堂内教学策略
(1)校本课程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丰富和完善美术课程体系
由于常规课教学时间有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往往只能浅尝辄止。所以,在常规课的普及性教学之余,四十三中通过开设校本课程的方式,来丰富和完善美术课程体系。2017年9月以来,在校本课程原有的中国画、剪纸、版画课程基础上又增设了书法、泥塑等课程。目前,校本课程与常规课程已经形成点面结合的美术课程的基本架构。
(2)“课前欣赏”环节中设置一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补充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课前欣赏”是原北京市西城区南区美术教学的特色之一,每节课由学生轮流上台展示一幅美术名作,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赏析美术作品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等。课题组将“课前欣赏”环节作为常规课堂教学中补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依据但不限于教材内容整理了80件中国画、工艺美术、雕塑、建筑、书法等作品,将它们作为学生课前欣赏的选题范围,由学生自由选择、展示。
(3)针对不同课型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美术教材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课题虽然涵盖美术四大学习领域,但根据实际操作则主要可以分为欣赏课和实践课两种课型。因此,课题组根据课型分别制订了欣赏课和实践课的具体教学方法。
欣赏课主要分布在博物馆系列课程、中国画系列课程以及传统建筑、传统工艺美术等课程中,所对应的目标是知识掌握目标和内涵理解目标。在教学流程上,课题组采用了较为固定的模式: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课前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情况分析,了解学生的认知度;根据学生认知度有针对性地提出课前预习内容和要求,并根据教学内容编写答题,要求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完成答题。教学方式上主要是以典型案例引领学生学习欣赏方法和步骤,从“内容描述”“形式分析”“画家意图”“作品评价”四个方面赏析作品,培养学生欣赏和评述作品的能力。另外,欣赏过程中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比如,中国画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理解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认识。
实践类课程主要分布在中国画系列课程中,对应的目标是技能技巧掌握目标。对此类课程,我们也采用了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即围绕笔墨、造型、构图设计系列实践活动,再综合运用笔墨、造型、构图方法完成写意花鸟画或山水画作品。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我们特别重视对学生的造型训练,无论是画哪种题材,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对象的形体结构、造型透视等。在了解造型特点以后再去探究笔墨技巧,使笔墨成为造型的手段,让笔墨技法去为造型服务。另一方面,我们还采用创新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对构图的讲解,我们使用自创的“构图贴”来辅助教学(见图1、图2)。“构图贴”借鉴了拼贴画的创作方式,将绘画中的一些元素打散,制作成带有背胶的拼图元素。学生进行构图体验时,只需将这些元素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拼贴即可。“构图贴”撕贴便捷、易于修改,大大提高了学生体验构图的效率,既節省了课堂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课题组又对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归类和整合,整体规划教学内容。如中国画系列课程中,同样是讲解笔墨方法,“学画写意花鸟画”主要介绍中侧锋用笔和调水调墨的方法,“学画山水画”则重点介绍“皴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既可以让每一课教学内容有侧重点,又兼顾了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2.课堂外延展性教学策略
(1)“请进来”“走出去”,结合学科实践活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为使课内课外教学有效衔接,引导学生全面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活动,课题组采用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结合学科实践活动来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请进来”的主要方式是邀请专业艺术社团或行业专家进校,宣传、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走出去”主要是带领学生到校外艺术机构观看展览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我们还通过校内的系列学科实践活动(如定期举办国画、书法、工艺美术等比赛)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2) 结合地域文化资源、社会力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建立“校外课堂”,聘请业内专家担任辅导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艺。四十三中地处北京著名文化街琉璃厂,传统文化汇聚,地缘优势突出。戴月轩、安徽会馆、荣宝斋等老字号成了学校固定的“校外课堂”基地,每学期都会接收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体验。
四、采用实验对比法,对比问卷调查结果,验证课题研究效果
为验证策略的有效性,课题组将2017年9月入学的初一年级4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的前后期对两组班级分别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比问卷调查结果,来验证课题研究效果。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单独课例的调研和对整体教学效果的调研。
1.课例调研
课题组分别对中国画系列课程中的 “学画写意花鸟画”“学画山水画”“蒋兆和的人物画”“北京中轴线建筑”“走进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共5课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学画写意花鸟画”“学画山水画”两节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完成度被分为三个等级,实验班和对照班能够达到一级(最高级)的人数比例比较接近,而能够达到二级(中级)的人数比例方面,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对“蒋兆和的人物画”“北京中轴线建筑”“走进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这三节欣赏课教学效果的问卷调研采用了测试题的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的答题准确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對照班。
2.整体教学效果的调研
为验证策略实施的整体效果,课题组分别在
2017年9月和2019年5月对同一份问卷调查内容进行了调研(2017年9月处于课题研究初期,尚未分实验班和对照班,故当时的调研数据是基于所有班额的综合数据),结果如表1。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在初中艺术课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批准号:CDIB173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