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丽楠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是继2015年7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后,国家层面对“劳动教育”的一次长远规划,标志着我国劳动教育迈入了崭新的时代。
——题记
看到同事急匆匆地下班,给待业在家的孩子做饭;看到六年级的孩子们拿拖把像持枪;看到食堂里被偷偷倒掉的食物……我想,这是劳动教育出了问题。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一生成长和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必须。反思学校的劳动教育,可以用“肤浅、流于形式、缺少内涵”来形容。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认识问题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主流价值观。“学而优则仕”是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追求。这是“读书”之业高于其他百业的原因。当今社会,“白领”“金领”的高收入,让人羡慕的职业地位,远远是“蓝领”所不及的。这让家长、老师、社会、政府,更加突出对高考中拔尖人才的关注。考出多少清华、北大,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又有多少人关注考入职业学校的孩子呢?
二、对劳动教育评价的缺失,导致各个层面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可是现有的“教育评价”,还是唯“智育”第一,分数和升学率仍是考查学生、学校最主要的指标,所谓的“五育并举”,并不能真正“并举”。“德育”“体育”“美育”评价尚处边缘化,更何况“劳动教育”的评价。主管部门对学校评价,也很少提及“劳动教育”,又怎能引起学校对此的重视。
三、管理者对“学生安全”的过度担心,限制了劳动实践的路径
关注孩子健康,的确是学校的一件大事。可是近几年来,对校园安全的过度关注,也束缚了学校的手脚。校长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取消了很多校外活动。校园中的方寸之地,几方作秀的菜畦,一间摆满花草的劳动教室,怎能满足上千个孩子的劳动实践需求。不到校外开辟劳动基地,劳动实践就是空谈。回想我校在20年前,带孩子“春游”“祭扫革命烈士纪念碑”“去敬老院搞卫生”,孩子们是何等快活。如今的孩子只能在校园里仰望四角的天空。
2018年的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次国务院进一步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指导意见。对于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我们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加快出发的步法。
第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
如今,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加强对学生“劳动观”的教育是当务之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我们要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价值,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品德,促进学生智育、体育、美育的发展。2015年上映的纪录片《大国工匠》就是一部很好的劳动教育素材。纪录片讲述了24位不同行业当代工匠的故事,展示了他们的职业绝技,同时展现了他们所具备的“勇敢”“抗挫”“上进”“担当”等道德品质。再如,北京市海淀区和平小学开发的“有趣的葫芦”课程,第一部分是种植葫芦,第二部分是在葫芦上做艺术,第三部分是美妙葫芦丝,第四部分是写观察日记。整个课程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融“智育”“美育”于劳动课程中,是成功的劳动课程典范。
第二,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的特点
信息化时代的劳动不再局限于体力劳动,复合型劳动、服务性劳动的比重逐渐增加。当大部分体力劳动被人工智能取代后,留给我们的劳动需要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广泛的文化教养”“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复合型人才去执行。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刷题、测试、得分,应把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保护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等作为劳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同时,劳动教育也应该是“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一部分內容。这次国家防疫工作,就是一次很好的“公开课”。在这堂“公开课”中,孩子们看到了钟南山爷爷在最危险时,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汉;看到了医生、护士、军人,在同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的顽强精神。孩子们知道了什么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什么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教育能让孩子们增加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公共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第三,要细化劳动评价内容,逐渐转变育人观念
各校应按实际情况制订劳动教育评价标准,把劳动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劳动精神、劳动态度、劳动感悟是不容易考查的情感性目标,应考虑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鼓励家长、同伴参与到评价中来。还可以细化具体的劳动表现,例如:一年级在家要会做几件事,在社区要会做几件事,在学校要会做几件事。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把劳动教育评价和文化课评价一起反馈给家长,逐渐引起家长的重视,让家长、老师清楚地知道孩子在劳动方面强在哪儿,弱在哪儿,从而指导教学,让孩子真正全面发展。
第四,开发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把劳动实践落到实处
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到,要加强劳动教育场地、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场所开展劳动教育。要争取社会的支持,建立各行各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这明确指出了劳动教育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要发挥“三结合教育”的力量,只有这样,劳动实践才能落到实处。所以,学校要带学生走出校门,开辟农业种植基地、畜牧养殖基地、法治教育基地、消防安全教育基地等。还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到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去。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我们要根据新时代劳动的特点,创新劳动教育方式,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需求。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正确认识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后,还要依据学校实际情况,提炼各地在实践过程中的劳动教育经验,结合当地文化,去开发成有体系、有梯度的劳动课程,去细化劳动素质评价方案……群策群力,千方百计,让学生成为有劳动素质的人。我们要以学生为本,真正以劳动教育人,开展好“关于劳动的教育”“为了劳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