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毛竹是南方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但是由于经营观念落后,管理单一,其经济效益一直不高,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市场发展和现代化社会的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用数字说明了毛竹低产低效林的经营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毛竹笋竹产品结构调整、鼓励农民参与技术发展、提高技术水平优化竹林生长环境、降低生产成本、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等策略,希望对毛竹的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毛竹;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S7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03-0165-03
1 引言
毛竹是罗坊乡农户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和当地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前,毛竹经营管理单一,主要存在思想观念陈旧,低产低效林面积占竹林总面积的90%左右,为了提高竹林的经济效益,本文以西洋镇林田村、吉岭村、内庐村,以及永浆村毛竹专业户访谈、多次实地考察,针对林农近年反映的也是很有代表性的问题“我们的竹山为啥越来越不会长笋了”找寻答案,原来最大的问题是思想观念的问题,经过分析了解初步掌握毛竹低产低效林改造的技术,提出了毛竹低产低效林的经营改造建议。
罗坊乡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开始,广泛开展了毛竹林垦复的改造工作,技术靠行政指令或政策引导的方式,试图快速推进技术的传播和实施,但低产林面积依然很大。这与竹农依靠竹林自然生长的经营习俗、寄托产品价格高幅度上涨获取经济效益期望的观念依然普遍存在。
2 毛竹低产低效林的经营现状
当前大部分竹农的毛竹培育技术措施依然是20世纪80年代的“安吉模式”,大砍大留,只有极少数竹农深翻施肥。90年代初技术措施采取行政干预禁挖冬春笋,在行政区域内设拦,目的在于实现竹林的立竹量,并由竹林多产毛竹来提高经营效益。毛竹生产竹胶板的产生,竹量的大量消耗,毛竹价格一路飙升,传统的明笋加工受到冲击,该乡境内传统的明笋加工一去不复返。由于近10年来只砍竹,不挖笋,竹林板结,出笋量剧减等问题凸显,加上市场不景气,价格有所回落,造成竹林低产低效,要不改变观念经营上还是单一留竹,是不可能达到高效的。表1、图1、图2例举笋竹两用林和单一培育竹材林的效益分析。
3 影响竹林经营效益的原因
3.1 毛竹低产低效林成因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该乡广泛开展了竹林垦复改造工作。通过宜传引导等方式,试图快速推进技术的传播和实施,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低产林面积较大的问题依然突出。最根本原因是由于林农受传统思想观念的限制。
一方面,林农更多希望通过竹林的扩边、自然生长和竹材价格的提高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但个别竹农却往往忽视了科学有效的技术和管理,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只砍竹、不挖笋的观念偏差使该乡竹林更多成为单一竹材林,导致笋竹结构不合理,经营效益较差。图3~图5、表2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笋竹两用林和单一培育竹材林的效益对比情况。
吉岭村林某内炉村詹某利润分别达到3229元和3337元相当于单一培育竹材林的8倍,通过上面数据分析,同其他村一般经营户相比,该乡坪坑亩产值总计水平不及其他4个村平均水平的1/5,竹笋和笋干亩产值几乎为。,可见以经营笋为主,调整竹林结构对提高产量和产值,促进林农稳定增收至关重要。
3.2 影响竹林经营效益提商的因素
通过对永安罗坊、西洋多个农户调查,分析影响竹林经营效益提高的因素,得出下表3。
上表值得关注的是,通常认为技术缺乏是造成毛竹林低产低效的主要原因,而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受技术影响的29.5%,不到1/3,但深入剖析非技术因素可以发现,其它众多因素也有不少是由技术问题引发的。
综上,通过对毛竹低产低效林的成因分析,竹两用林、竹材林经营效益对比,以及影响竹林经营效益提高的因素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靠单一的以培育竹材为主的生产模式是不可能高效的。
4 毛竹低产低效林的经营改造思路
首先,需要林农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打破传统的培育和管理方式,调整毛竹产品结构;其次,需要鼓励农民参与技术发展,提高林农的技术水平;再次,需要加大劳动力投入,积极改善生产经营条件,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笋竹产品商品化;最后,要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综合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开展毛竹定向培育区划和分类指导,实施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逐渐形成规模经营,全面提高竹林生产力和经营效益。
4.1 进行毛竹笋竹产品结构调整,实现效益最大化
根据山场的立地条件特点,进行毛竹笋竹产品结构调整。在取得相对产量基础上,实现效益最大化。以浙江安吉、福建永安为例,永安市的笋产量与安吉县相比,在早冬笋(9月底至12月)和早春笋(3月15日前)上有明显优势,永安冬春笋会早于安吉15有天到一个月。受市场条件的影响,根据产品产量结构和价格状况,将“早冬笋、早春笋;晚冬笋、晚春笋”作为罗坊毛竹林产品结构的经营对策,提倡喷灌覆盖促早出笋,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4.2 鼓励农民参与技术发展,提高技术水平
鼓励农民参与技术发展,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技术设计与推广模式,建立起一个通过调研和罗坊生态笋业协会组织等多形式的农民及推广人员之间的交流平台。按照“技术问题诊断——参与设计——实地技术试验——监测评价——推广或改进”的工作程序,开展农民参与技术发展。
4.3 加大劳动力投入,优化竹林生长环境,提高竹林产量
由于一些林农更倾向于追求风险最小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深翻垦复或以挖笋为主”的劳动力投入成本大,可見性差(如以深垦或以挖笋为主的竹林,通常在改造第1年笋竹产量会下降,而在第3.4年以后产量才逐渐上升),因此,林农可能会选择放弃竹林改造,更愿意通过兼业来保证较为稳定的收入。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可以通过相关行业协会平台解决劳动力来源问题。只有加大在深翻垦复、施肥、除虫等方面的劳动力投入,加强竹林的防护和管理,才能优化竹林生长环境,进而提高竹林产量。
4.4 积极改善生产经营条件,降低生产成本
对于立地贫瘠的毛竹低产而言,其本身就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毛竹低产林主要是分布在山顶、山脊等地,该地的土壤较为干燥,土层也表现得较为瘠薄;竹株一般都表现出矮小,分布不均匀的状态。一旦生产经营条件处于落后状态,这势必会严重挫伤农户对竹林经营的积极性,基于此,窝们需要逐步提高农户的生产经营条件,鼓励广大林农积极投入到竹林生产之中。
该乡域内毛竹林面积超过10万亩,40%的竹山交通条件困难,一部分竹山远离村庄,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笋竹下山运输困难,运输成本高,仅竹材采运成本可能就达竹材价值的1/3以上。针对这类情况,建议就地以生产笋干为主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5 实现笋竹产品商品化,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在开展定向培育、丰产高效经营的林业生产的过程当中,走上一条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当下发展要务。基于此,应逐步促使其呈现出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的状态,此举能够很好的将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等多方面的现实矛盾全部都予以解决。
4.6 建立多种经济组织,实施一体化经营,扩大产业经营规模
截至目前,农业生产所必需的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已经表现出极强的滞后性。利用依托建立笋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一系列形式来促进农民实施一体化经营,产业化经营规模也能够持续扩大。通过统一购进生产资料的方式来推动技术服务等统一行为的达成,这能够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成本节省下来;在组织化的经营团体当中,一些成员还专门带头将新技术引入进来,并将其投入到试验和生产阶段,新技术的传播和扩散速度也能够持续加快。
4.7 延伸产业链,推进贸工农一体化进程
农业的产业化能够很好的将农业专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均予以提升,利用“公司+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诸多方式,来确保一、二、三产业全部都融为一体,长此以往,这必然也能够真正促进农业效益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简俊金.毛竹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措施[J].低碳世界,2015(17):279~280.
[2]吴强,陈奕浪.庆元县毛竹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推广现状及保障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5(9):174~175.
[3]朱永通.毛竹低产原因及改造技术探讨[J].福建农业科技,2012(6):28~30.
[4]毛竹低产低效林改造措施及效果[J].安徽农学通报,2011(16):184~185.
收稿日期:2019-12-30
作者簡介:刘金添(1972-),男,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竹林经营效益的影响因素及改造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