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关键词】临时展览;创新实践;河北博物院
【摘要】河北博物院自新馆开放以来,不断拓宽办展思路,以创新带动发展,推出了一批题材广泛、特色鲜明的临时展览。这些展览选题新颖,展示内容丰富多彩,以突出地方特色、捕捉社会热点、贴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并且注重展览形式,不断创新展示技术、展出手段,在表现形式上贴近大众的审美,尝试新的展览宣传推广模式,贯彻环保理念,创新展具。临时展览扩大了河北博物院在业界和社会上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河北博物院自新馆开放以来,不断拓宽办展思路,以创新带动发展,推出了一批题材广泛、特色鲜明的临时展览,逐渐形成了“世界故事”“中国故事”“河北故事”“自然故事”四大展览体系,涵盖了历史、人文、自然、艺术等诸多领域,满足了社会公众多层次、多方位的精神文化需求。2013年初至2019年底,河北博物院共举办临时展览171个,平均每年24个,灵活多变的展览主题和表现形式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下面试从展览选题、主题策划、形式设计、宣传推广等角度,分析总结河北博物院近年来在临时展览策划实施过程中的亮点和收获,以及对博物馆策展模式的探索和思考。
一、展览选题新颖展示内容丰富多彩
临时展览是基本陈列的有力补充,是博物馆塑造品牌、提高影响和美誉度的重要途径。基于临时展览常换常新、运作灵活、形式多样、专题性强的特点,河北博物院以突出地方特色、丰富展示主题、捕捉社会热点、贴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策划了一系列具有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的临时展览,得到社会公众的持续关注与普遍认可。
1.深入挖掘馆藏资源,依托藏品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原创展
河北博物院现有藏品共99407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40件(套),二级文物1926件(套),三级文物17383件(套),而对外展出的9个基本陈列仅利用了5000余件(套)文物,很多珍贵文物深居闺中,鲜以示人。
为合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在9个基本陈列的基础上,河北博物院有计划地策划了《菩提华光——河北博物院藏铜佛造像展》《撷珍·邂逅——河北博物院典藏文物展》《水墨砚边天地宽——河北博物院书画藏珍》《静藏群壑——畿辅先哲祠名人遗物入藏河北博物院65周年纪念展》《小火花·大世界——河北博物院藏火花展》《笔帘留香——河北博物院藏黄绮书画精品展》等临时展览,大大提高了馆藏文物的利用率。
以2019年9月对外展出的《笔帘留香——河北博物院藏黄绮书画精品展》为例。黄绮(1914—2005)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在书法上,他独创的“铁戟磨沙体”开雄奇清丽、朴拙方劲的“北派书风”,在中国当代书坛具有重要影响。黄绮先生曾在河北大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多年,对河北省书法发展影响巨大。1998年他将自己的400余件(套)书画作品捐献给河北省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前身),这是他对河北书法事业的又一重大贡献。利用馆藏的黄绮作品举办展览意义重大。策展团队经过对馆藏400余件(套)黄绮书画作品的认真研究,从中遴选出140余幅精品,以“笔帘留香”为题进行了展示(图一)。由于黄绮先生的作品在河北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展览深受本地观众的欢迎,书法专业人士也有机会近距离观摩众多黄绮书法精品,对河北省书法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近年河北博物院举办的以馆藏文物为核心的临时展览均是在系统研究文物的基礎上,根据不同的主题对藏品进行重新整合后完成的,可以说是从不同角度凸显、传播了河北的地域文化。
2.捕捉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动,策划影响广泛的专题展
河北博物院紧跟国家发展形势,把握时代脉动,策划了多个相关主题的临时展览,承担起了时代赋予博物馆的社会责任。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为了积极响应这一战略,2015年底,河北博物院与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联合策划了《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展览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根源为主线,从文化的高度、历史的角度,深入阐释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内因。2016年,三家博物馆又策划了《金玉满堂——京津冀古代生活展》,采用“同一主题、三个篇章、一册图录”的形式,分“居家篇”“艺术篇”“礼仪篇”三部分,描绘了京畿大地先人们共同谱写的美好生活,分别在北京、天津、河北同时展出。
在联合举办展览的基础上,三地博物馆的合作方式逐步扩展。如共同倡议发起“京津冀历史研究课题”,召开“京津冀古代历史研究与区域文化建设”研讨会,合作创办《博物院》杂志,携手策划社会教育活动,加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交流互动,等等。三地博物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京津冀区域文化建设中,推动博物馆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新动力,为构建三地在文化上的认同感、提高关联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3.以开放创新、跨界融合为理念,策划视角独特的非遗类、主题收藏类精品展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河北博物院积极探索非遗类展览的策展模式,从2015年至2018年分别策划了《唐山皮影、蔚县剪纸、武强年画5.18特展》《金声天韵——河北梆子艺术展》《匠艺百年——河北省传统手工技艺织染纫绣系列精品展》《河北省传统工艺精品展》等非遗类临时展览。
以《匠艺百年——河北省传统手工技艺织染纫绣系列精品展》的策划过程为例。策展团队经过前期的大量实地调研工作发现,河北非遗项目众多,传统手工技艺占比很大,于是从中挑选出最具河北特色的60余个项目,分成织染纫绣、剪刻画绘、印刷装潢、陶冶烧造、雕镌塑作、木作编扎等六个系列。经过一年多的筹备,“织染纫绣”系列的展览《匠艺百年——河北省传统手工技艺织染纫绣系列精品展》于2016年12月首先与观众见面了。展览涵盖了土布纺织、花布染织、京绣、缂丝、补花、布糊画等河北省传统非遗项目,通过300余件实物展品,辅以文字、表格、图片等,对各项目的历史渊源、传承谱系、发展现状等进行了介绍,展示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阐释了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图二)。
河北博物院还策划了一系列主题收藏类临时展览,其中2016年1月展出的《经典传承七十年——白毛女主题收藏展》十分成功。就选题而言,白毛女的故事发生在河北省,藏品也来源于河北省的收藏家——白毛女主题收藏人牛双跃先生。河北博物院与牛双跃合作,从他12000余件白毛女主题藏品中精选出500多件,有剧本、唱片、磁带、油画、国画、剪纸、年画、邮票、明信片、火花、布标、暖壶、茶缸、缝纫机等物品,分成剧本、宣传资料、艺术作品、生活用品等几大系列进行展示。展览得到了国内收藏家们的普遍关注,第四代喜儿的扮演者雷佳,日本白毛女主题收藏家关浩志等特意来河北博物院参观,对此展览赞叹不已。
4.立足传统文化,放眼当代艺术,策划个性鲜明的艺术展
河北博物院在保护珍贵文化遗产、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当代艺术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加大对当代艺术的收藏与展示。2015年以前,河北博物院多关注于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领域,近年不断拓宽视野,聚焦于雕塑、篆刻、紫砂等艺术形态,举办了《紫器观来——宜兴紫砂艺术展》《青在当下——何志隆翡翠青瓷展》《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等当代艺术类临时展览。
河北博物院对当代艺术的态度是开放的,但策展过程是谨慎的。在举办《青在当下——何志隆翡翠青瓷展》之前,已经了解到何志隆先生的独特烧制技艺——瓷器无需上釉,烧制时以柴窑中的自然落灰形成满釉。为确保展览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策展团队多次组织专家讨论,并专程拜访、咨询了故宫博物院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还组织专家参与翡翠青瓷的烧制,亲眼见证了裸坯入窑、满釉出窑的全部过程。2017年5月,经过精心筹备,《青在当下——何志隆翡翠青瓷展》正式与观众见面,引起了陶瓷界的巨大反响。配合展览,河北博物院还举办了“中国传统草木灰釉的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法国、新加坡等国家的70余位业界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进行研讨,成果丰硕。
2018年9月对外展出的《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是河北博物院当代艺术类展览的另一次成功尝试(图三)。团队策划时确定了展览的主题——立足传统文化,用现代雕塑形式表达一脉相承的河北文化基因,要求雕塑家在对河北文化与馆藏文物内涵进行学习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在采用当代艺术形式的同时,关照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从这个角度讲,此展览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雕塑展,而是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的结合与对话、反思与启迪。此展览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充分肯定,成功入围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并获得优胜奖。
二、形式设计精心展示技术创新
在选定展览主题,策划好展览内容的前提下,河北博物院也非常重视展览形式,在展示技术、展出手段上不断创新,希望能在表现形式上更贴近大众的审美,吸引更多观众。可以说,每一个临时展览在形式和表达上都有新的尝试和探索。
1.展品不拘泥于文物、文字、图片等,力求多样性、多元化
展品是展览展示的基本依托,是阐释主题的重要载体,也是衡量展览水平的核心要素。广义上讲,在展厅空间内陈列出来供观众参观的物品都可以称为展品。因此,为突出展览主题,河北博物院除了文物、文字、图片、图表之外,还合理利用复制品、仿制品、模型、标本、活体生物等多种类型的辅助展品。
在2015年7月展出的《恐龙来啦——自贡恐龙科普展》中,除了展示珍贵的恐龙化石外,还引进了机械仿真龙、恐龙蛋模型等,加强了与观众的互动。在2016年6月展出的《会飞的花——世界珍稀蝴蝶展》中,除了展示蝴蝶标本外,还展示了动画蝴蝶、活体蝴蝶,观众在展厅参观犹如穿梭在美丽、神秘的蝴蝶谷中。在2018年6月展出的《海上花——浙江自然博物馆藏珊瑚展》中,除了展示了珊瑚图片、活体珊瑚外,还在展厅营造出安静神秘的海底氛围。这一系列尝试增强了展示效果,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
2.探索展览新技术,不断创新展示手段
随着观众对展览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博物馆传统的陈列形式已不能满足观众的观展需求。为突破这一瓶颈,河北博物院通過虚拟现实、语音互动等新技术,不断创新展示手段,以增强观众的观展体验。
在2018年7月展出的《粉壁丹青——毗卢寺壁画艺术展》中,为了更好地展示壁画全貌,河北博物院在展厅还原了毗卢殿的结构,以数字技术对壁画进行全面展示(封二,1)。同时,借助虚拟导览、二维码解说等,为观众深度解读壁画内容。虚拟导览是提前将讲解视频录制剪接好,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在指定区域循环播放。二维码讲解则很好地拉近了观众与展品之间的距离,通过扫描二维码,观众可方便地收听讲解词。
在2019年1月展出的《敦煌不再遥远——走进河北》展览中,河北博物院尝试了原大洞窟仿制、三维技术艺术呈现、遗产地实景远程传输、VR交互体验等展示手段。原大洞窟仿制技术利用洞窟三维扫描数据与高精度壁画图像数字化数据,在展厅里按原尺寸将洞窟的结构与壁画仿制出来,观众参观时如同亲临原地,体验感极强。遗产地实景远程传输则将千里之外的敦煌莫高窟实景传到展厅,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3.尝试展览宣传、推广新模式,实现互动方式多样化
为提高展览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合理制订宣传计划,根据不同的媒体传播渠道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力求宣传效果最优化。同时,针对不同的展览主题策划新颖的专题活动,如主题音乐会、学术研讨会、文化沙龙等,为展览增色添彩。
为配合2016年12月展出的《文明之海——从古埃及到拜占庭的地中海文明》的展览主题,营造地中海文明氛围,展览开幕式上请省交响乐团进行了专场演出,成为展览宣传的一个亮点。《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开幕式上,音乐家与舞蹈家相互配合,以“人与雕塑”为主题进行箫舞表演,多维度阐释了展览主题;开幕式后,还组织了三场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在博物馆语境下的表现形式”“河北文化建设与博物馆的社会责任”等主题展开了讨论。2017年1月展出的《金声天韵——河北梆子艺术展》中,原状复建了张家口宋家庄的穿心戏楼,并依此开辟了“博秀剧场”,每周六上午进行公益演出,3年来演出130余场,听众达9万多人次,通过“搭戏台·唱大戏”的形式,鲜活展示了河北地方戏曲文化(封二,2)。
4.贯彻环保理念,合理创新展具。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全国博物馆举办的陈列展览数量与日俱增,2019年,全国5100多座博物馆、纪念馆共举办临时展览2.5万余个。然而,大量临时展览的推出,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资源的消耗。针对这一问题,河北博物院在进行临时展览策划时十分注重贯彻环保理念,展览设计和制作施工中不断创新,力求减少资源消耗。大到展壁、展柜,小到展台、展托,甚至绿植、花卉,均尽力做到循环使用,减少浪费。展具设计强调广泛适用性,且兼顾材料的安全环保及可回收再利用。如为更方便地参加博物馆文创产品展示会等大型展会,河北博物院设计制作了可随意组装的展具,一次投入,反复使用,减小了消耗,降低了成本。而且此展具本身就是一件文创产品,其结构原理、装饰图案的设计灵感来自古中山国的文物。另外,设计人员还设计制作了可在书画类展览中反复使用的亚克力展框,既保障了书画作品的安全,也满足了公众近距离观看书画的要求。
近几年来,河北博物院的临时展览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创新,策展团队积极求变、主动作为,尝试采用更贴近观众、更具创意的设计,提升了展览的活力,深受业界专家的赞许,扩大了河北博物院在业界和社会的影响,并荣获中国博物馆协会评选的2018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殊荣。
〔责任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