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娜
摘 要:新形势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挑战。行政事业单位应强化内部控制建设,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和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本文主要阐述了强化内部控制建设对县区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薄弱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县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一、行政事业单位强化内部控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明确定义了内部控制的概念和目标。内部控制就是要通过完善的制度、有效措施、具体的程序将单位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管控,避免业务管理盲区,有效防范舞弊和违规行为,确保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合规,真正降低内外部运营风险。
内部控制建设不但可以规范管理,而且可以有效解决问题、推动创新、促进发展,是提升管理水平、争创一流业绩的重要途径。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认真抓好内部控制建设,进一步夯实县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逐步将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引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现状
自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后,与之相匹配的政策法规也陆续颁布,不断将强化内部控制建设推向新的高潮,为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夯实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县区行政事业单位紧跟改革步伐,积极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努力通过强化内部控制建设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促进本单位业务财务大融合。经过几年的努力,县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不断得到提升,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制约着内控建设真正落地实施。
1.员工意识淡薄
县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从2016年开始真正运行,但至今仍有很多单位管理层的理念落后,墨守成规。很多的管理者未系统学习《内控规范》及相关的法规政策,不了解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不了解作为单位负责人在内部控制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领导职责和引领作用。责任意识淡薄,致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流于形式,进而影响单位全体成员的内部控制意识。
2.岗位设置不符合要求
内部控制建设应当由单位的财务部门或单独设置的内控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并牵头实施,而县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只是办公室或综合科的一个内设岗位。单位管理层往往以业务工作为重,形成了重业务轻财务的局面,其简单认为内部控制建设只是财务工作的内容之一,仅由财务人员即可完成内部控制建设,没有起到组织、沟通、协调的作用。同时,很多财务人员兼职出纳、会计、资产管理、账务处理、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设置既不符合《会计基础规范》,更不符合《内控规范》,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得不到有效的分离与实施,难以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3.相关人员业务能力低下
业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内控工作质量的高低。县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岗位、内控管理岗位多是由非专业人员担任,由于对财务基础知识、政府会计制度、政府会计改革理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务等内容缺乏系统的学习与了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控制的推进和高效运转。同时,会计从业资格的取消导致会计岗位任职门槛低,加之相关业务培训机会少,高业务素质与高专业水准的人员短缺,岗位胜任能力低成为制约内控建设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4.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规范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应该覆盖全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促使业务与财务充分融合。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县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内容过于笼统,设计不够精细严密,单位内部各科室之间缺少沟通,内部控制条款与业务联系不紧密甚至无联系,缺乏对权力的有效规范、制约和监督,导致操作中人为因素较多、随意性大,未能达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的目的。加之对政策规定的把握、理解不同,经常出现不同口径甚至不合理要求,导致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相关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5.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具有流程化和制度化的特點,而且要通过有效的执行把制度落到实处。县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缺乏保障机制,责任不明晰,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确保制度得到严格执行的条款设计,导致制度难以真正落实。
制度执行不严格,有时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在执行过程中人为简化流程,推卸责任,忽视了风险的管控。县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在做重大决策时通常还是独自直接决定,导致内控形式化,制度虚弱化,流程表面化,单位内部难以形成信息共享、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控制合力。
三、县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对策
县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它既是基础,也是保障,是对风险加以预防的重要载体。县区行政事业单位要切实提高内部控制建设的组织程度,把内控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业务出发,从全局入手,逐步充实完善,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讲求实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1.营造内控氛围,增强内控意识
县区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将内部控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营造细内控、严内控、强内控的工作氛围。把内部控制建设纳入廉政建设中,聘请专业人士针对内部控制建设体系进行专题讲座,尤其是单位管理层更应该与时俱进的学习内部控制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在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同时,引导全体员工自觉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充分认识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达成高度重视内控建设、全面完善内控制度、严格执行内控流程的共识。
2.优化岗位设置,完善组织结构
县区行政事业单位受“三定”方案中编制人数的限制无法设置标准的组织架构,但可以通过优化岗位设置,强化关键岗位管控,动员单位内部各科室和非财务人员充实到内控体系中,进行不相容岗位和关键岗位的设置,建立“三重一大”和“联审联签”审批制度,通过实行轮换岗位制度,确定岗位轮换周期等措施不断完善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各科室、各岗位的职能作用,使内控各岗位人员只能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形成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良性运行体系。
3.加强能力培养,拓展综合素质
作为主管内控工作和财务工作的县区财政部门,应当针对各单位的一把手、分管领导、财务人员建立备案制,多层次、多角度的开展形式多样的能力培训。新员工必须通过岗前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对老员工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方便专项工作的实施和知识的更新。内部控制建设及相关财务、审计、纪检知识、廉政风险教育等内容应当纳入单位管理层任职培训计划;单位自身要将内控建设摆在重要地位,在单位内部经常开展学习,促使相关人员业务能力不断提升,执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拓展。
4.积极动员全员参与,建立常态机制
内控建设要体现全面性、制衡性、重要性、适应性原则,这需要单位全体人员共同参与。作为单位管理层应当牵头对单位内部各领域、各环节的制度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同时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开展讨论交流,查找漏洞和不足、多方征集建议意见。在制度起草完善过程中,管理层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通过组织会审等途径,对照目标对拟定的制度进行严格把关,杜绝模糊式制度的出臺。同时,要结合单位的重点工作和中心工作,定期与不定期的组织召开内控专题研究会议,集思广益,将内控建设引入常态化机制,真正从源头上防范舞弊,预防违规行为。
5.严把内控流程,完善内控漏洞
有效的执行才能体现出制度的约束。县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应当在单位管理层的直接领导下,营造出“严格流程,严控风险”的良好氛围。各科室之间要加强沟通和信息共享,建立相关审批互动机制,杜绝衔接不到位导致的工作脱节。建立健全相关岗位分工负责的内控机制,强调权利与责任的对等,坚决抵制越权办事,确保任何业务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最大限度地取消自由裁量权,真正将内部权力运行嵌入本单位的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通过执行及时发现内控风险与问题,不断完善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需要长此以往的坚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县区行政事业单位要主动适应新时代,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以问题为导向,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确保本单位获得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媛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会学习,2019(30).
2.陈霞.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22).
3.李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现状的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19(20).
(责任编辑: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