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兰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教务处,广西 桂林 541004)
国务院2018年印发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打造“双创升级版”,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双创工程,在教育领域和社会领域启动了创新创业链[1]。高校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年轻力量,特别是应用型高等院校,针对普通高校本科生的严峻就业形势,在双创背景下如何合理进行职业生涯定位指导,开展符合应用型大学生特点的职业素养培养,着力解决应用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应用型高校应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多个维度全方位思考,文章将就这些问题展开分析与研究。
高等院校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问题,学生的就业创业前景及对学校的满意度评价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的经济已全面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驱动战略”快速稳定的达成转向,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步伐,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双创背景下,改革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和创业观念,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2]。
作为全校的通识教育课,部分应用型高校未重视就业指导课程,课程开设的时效性、针对性、有效性不强,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没有根据学校实际学生情况进行“量身定做”。特别是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因为其培养方向的不同,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若没有充分论证,易导致课程构建不健全、不完善。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课程属于一门需要长期规划的课程,很多应用型高校选择在大一和大三阶段,开设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课程。在大学四年中,由于处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学生变化和成长使得学生的需求是不同的。部分应用型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尚未根据学生特点量身打造课程体系;加之大部分的教师属兼职教师,有些是辅导员,有些是行政管理工作教师,办公场所不固定,学生遇到问题时,并不能实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尚未形成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部分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单一,老师基本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师生互动很少,这样的讲授形式并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往往理论知识很多,学生真正记住很少。忽略了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不同,内容千篇一律,没有结合学生专业和需求来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部分高校普遍存在就业指导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由辅导员兼职上课的情况,师资力量大部分是高校辅导员或者是行政管理教师,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水平不高,无法评估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缺乏专业的就业课指导教师,没有设专门的教研室,教师队伍比较涣散,缺乏经验丰富的专业或企业经验丰富的教师,针对学生的专业指导意义不大,学生在遇到专业相关问题时,无法得到有效指导。
目前,应用型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材一般是采用国家教育部相关心理学专家以及教育学专家或者从业工作人员编写的,大多数的内容基本是理论讲述,存在一定普遍性,并未结合应用型高校自身的特点,使学生无法根据自己专业进行具体应用,因此,应用型大学生的指导和创新创业课程应根据自身实际和需要制定符合本校的校本教材,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我国经济日益强大,正处于新常态的转型期间,大学生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根据麦可思的就业调查报告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除考研的学生外,大部分的学生在毕业时,面临就业问题找不准方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虽然国家有很多鼓励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政策,并且在大学生的创业上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但是在应用型高校的课程中,仍然偏重于就业指导课程,没有结合双创背景下,对有创业想法和适合创业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同时,因为高校教师本身自己缺乏创业经验,所以在进行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时,停留在相关政策、程序和材料的准备上,并未更加深入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SWOT分析又称“态势分析法”,其中S和T分别是从自身内部的优势和劣势方面进行分析,O和W分别是从活动中外部环境提供的有利机遇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基于这种态势分析法,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进行合理评估,SWOT分析方法常用于研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出合理的利用外部优势,国家、高校和企业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了平台,特别是双创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模式并不是单一的,鼓励大学生提高自身硬实力,从专业知识、价值观念以及创新创业的能力方面,打造内外协同的最优解决方案,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模式研究提供有力依据[3]。
表1 SWOT分析
3.1.1 加大创新创业政策扶持
国家对于大学的就业和创新创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再次把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上日程,加大就业和创新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作为培养人才重要平台的高校,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提供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国家层面先后出台政策,提出简化创业者工商登记手续,降低创新创业起步门槛;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和完善高端研发机构奖励政策,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除此之外还就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创业投融资等多个方面出台政策,保证创新创业者权益,为其提供国家层面的“绿色通道”。
3.1.2 加强创新创业资金投入
国家在税收、创新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培训补贴等方面提供支持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和应用型高校设立创新创业基金,设立更多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创新创业项目,在双创背景下,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提供更多平台和资源,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的办公场所和网络提供更多优惠,创新融资方式,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和创新创业[4]。
3.2学校层面
作为应用型高等院校,首先是要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师课程上得好,才能让其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提高自身素质,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一步,注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高校不同于教学研究型高校,主要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应用性能力,所以应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重要功能。
3.2.1 构建课程体系新思路
改革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突出创业指导在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位置,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应用型高等院校大学生注重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情景模拟等环节,加大对学生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能力指导。
课程体系的设计,就业指导课程属于一门职业长期规划课程,大学生在四年时间中,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形成,属于个人全面发展高速时期,需要设计并改革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做到真正课程指导实践,首先,加强应用型院校的师资力量,特别是创新创业导师,构建合理的教师梯队;其次,组织教师多参加培训以及企业实践锻炼,到企业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教师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开发课程,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及积累教学经验。
3.2.2 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内容
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双创背景下,鼓励学生敢想敢做,关注学生成长,模拟招聘现场,模拟职场环境和职场效果,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改进不足,为更好适应社会环境打下基础,实现精准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发挥所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并不断进行评估调整。利用信息化技术,创建就业指导微信群、QQ群、公众号、微博讨论群等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渠道,不同的课程章节内容,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专业基础上,使每位学生都能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就业创业竞争力。开展小班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机会更多,了解学生是教学的第一步,便于更加精准化教学,多数应用型院校还是采用大班教学模式,第一,受限于师资不足;第二,学校对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课程不够重视,大班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老师课堂上跟踪不到位,无法开展模拟环节等活动,课堂形同虚设,小班教学将有效改善这种现状,更加有利于上活课堂。
3.2.3 完善考核方式,推进就业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课程根据课程要求及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制订发展形势的考核目标,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开发出多元式的考核方式,主要关注大学生的发展,不只是关注考核结果,根据学生个人特质,挖掘学生的潜力,加入实践学分的考核要求,带学生参观企业,熟悉实习环境,让学生提前感受就业和创业环境,积累实践经验。
3.2.4 加强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应用型院校应该建立起专业的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形成双创师资队伍,从教师队伍“走出去”到“走进来”。首先,在现有教师队伍基础上,应加大对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让就业指导课程更加丰富,让学生主动学习,从心理学、管理学及社会学等多方面增加课程内容。应用型院校的教师除了加强理论学习,还应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实践锻炼,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熟悉企业的人才需要,以便于更好指导学生就业。另外,引入的新教师,除在学历职称上有所要求以外,应用型院校应广泛吸收有实际就业经验的教师担任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任务,还可以从校外聘请知名企业家和毕业校友做校外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阅历能给学生不同的上课体验,从而优化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师结构。
3.3.1 培养就业和创新创业意识
首先应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创新创业意识,要求大学生紧跟时代步伐,熟悉社会就业环境的变化,主动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就业信息,培养自己的就业和创新创业意识,只有个人去主动了解,才能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去锻炼提高自身的能力,建立良好的就业观念价值体系,选择合适自己的就业方向,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找到合理的社会定位。
3.3.2 提高就业和创新创业技能
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学校的集体组织活动及社团活动,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利用创新创业平台,积累丰富的活动实践经验,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与综合管理能力,为自身就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活动,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将就业指导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反思存在的不足,提升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
3.3.3 加强心理建设,全面发展
心理建设越来越被高校重视,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心理方面的课程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清自己的优缺点,促进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顺利实现,从而促进大学生职业规划进一步实现。心理建设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具有指导意义,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是更好完成科研、学业,从而走上现实社会并实现价值的基本因素,良好的职业规划有利于大学生确定自己合理的职业目标,有利于大学生择业目标顺利实现,有利于大学生在就业之后能够适应新的职业环境[5]。
综上所述,国内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均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双创背景和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机遇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创新虽有优势和机遇,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校作为大学生连接社会的重要枢纽,如何更好培养应用型人才,顺应大众创业的趋势,需要从政策法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建设、教学考核方法等多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研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多元化选择,进而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