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镇豪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古代史研究所,北京100732)
商代社会生活中,音乐歌舞甚盛,内容题材脱胎于人们在生产实践、生活追求、英雄崇拜、民俗风情、战争场面或宗教信仰等生存活动中感情的表露。正如《毛诗注疏》大序所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咏)歌之,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人们通过各种音乐舞蹈的艺术表演形式,宣泄其炽烈的思想情感。
《诗·商颂·那》咏商族后裔祭成汤的歌乐舞蹈云:
猗(yī)与那与,置我鼗(táo)鼓。奏鼓简简,衎(kǎn)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鼗鼓渊渊,嘒(huì)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于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斁(dù),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此诗是盛大祭礼的主题歌,具体描绘了商王朝祭祖行事中,起用了各种名类的乐器,在鼓、管、磬、镛的齐奏声中,跳起万舞,舞队神采飞扬,和着音乐,扣着节奏,唱着颂歌,有板有序,汤的子孙隆重将祭品献给先祖成汤,嘉宾加入助祭行列,最后在宴飨中告结束。器乐与歌、舞,三者融和一气。
文献中讲到商代一些乐舞名。如《淮南子·齐俗训》云:“殷人之礼……其乐‘大濩’‘晨露’”。汉高诱注:“大濩、晨露,汤所作乐”。《吕氏春秋·古乐》云:“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濩’,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高诱注:“大濩、晨露、九招、六列,皆乐名也”。说的是通晓乐律的伊尹接受成汤之命创作“大濩”“晨露”等乐舞,还对传统的“九招”“六列”等前代乐曲加工改编。此外,殷人还有所谓“桑林”的乐舞。《庄子·养生主》云:“合于桑林之舞”。司马彪注云:“桑林,汤乐名”。《左传》襄公十年云:“宋公享晋侯于楚丘,请以桑林”。晋杜氏注:“桑林,殷天子之乐名”。孔颖达疏云:“宋是殷后,得用殷乐,知桑林是殷天子之乐名也。经典言乐,殷为大䕶(濩)。而此复云桑林者,盖殷家本有二乐,如周之大武、象舞也。名为大䕶(濩),则传记有说汤以宽政治民,除其邪虐,言能覆护下民,使得其所,故名其乐为大䕶(濩)。其曰桑林,先儒无说,惟书传言汤伐桀之后,大旱七年,史卜曰当以人为祷,汤乃翦发断爪,自以为牲而祷于桑林之社,而雨大至,方数千里。或曰祷桑林以得雨,遂以桑林名其乐也。皇甫谧云:殷乐一名桑林,以桑林为大䕶(濩)别名,无文可冯(凭),未能察也”。桑林应是殷人祈雨的祭乐。文献所载大濩、晨露和桑林之乐,是殷商用于助祭的乐舞歌曲名,当有各自的音乐歌辞与舞蹈动作。此类文献记载是有史影依据的。殷墟甲骨卜中碻然记有一批乐舞歌曲名,如:
叀商奏。
叀美奏。(《合集》33128)
[贞]其奏商。(《屯南》4338)
甲寅卜,丁永,于子学商。用。
甲寅卜,乙卯子其学商。丁永。用。子尻。
叀庚申奏,又正,有大雨。
叀各奏,又正,有大雨。大吉。
叀商奏,又正,有大雨。
叀嘉奏,有大雨。吉。(《合集》30032)
……出,贞……其置……新用。九月。(《合集》25901)
叀新奏,又正。(《合集》31033)
叀舊奏,又正。(《殷虚文字拾补》18·7)
奠其奏庸,叀舊、庸大京武丁。(《屯南》4343)
[甲]申卜,舞,叀戚。(《屯南》2842)
叀戚奏。
[叀]舊奏。(《合集》31027)
于丁亥奏戚,不雨。
丁弜奏戚,其雨。
其奏戚,叀□。(《合集》31036)
甲骨文中的祭歌名1.各、商、嘉(《合集》30032) 2.新和万舞、林舞(《合集》31033)3.美、、商(《合集》33128) 4.戚、舊(31027)5.舊(《殷拾》18·7) 6.镛钟和舊歌(《屯南》4343)
上揭甲骨文中的“商奏”“奏商”“学商”“美奏”“各奏”“嘉奏”“新奏”“舊奏”“戚奏”“奏戚”“奏”,所奏的、商、美、各、嘉、新、舊、戚等,皆指不同的祭乐或歌乐名或作(《合集》29365),张亚初释祁,认为“文献上祁祁训盛、多、大和舒徐。从甲骨文看,此字为树木枝叶茂盛、舒展状,所以它应是祁字的本字,祁、祇则都是借字”,“此字系名词,是商人祈祝求雨的对象”,“为神祇之祇”①张亚初:《甲骨金文零释·九释祇》,见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等编:《古文字研究》(第6 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8页。。王蕴智释为祗,谓“恭敬曰祗。初文写作,象树木枝叶茂盛舒展状”②王蕴智:《商代文字结体例说》,见王蕴智:《字学论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今按,的词性定为名词是对的,但说是神祇名则不确。以奏言,《说文》奏字条云:“登謌曰奏”,则为歌乐名明矣。唯释祁、祇、祗于卜辞“叀奏”意思不畅,疑与“王秉在中宗”(《合集》17445)之为同字异构,可能是以某种摇乐器为主要伴奏乐器或以某种舞具作舞时的祭歌。“奠其奏庸,叀舊、庸大京武丁”,奠为人名,庸读如镛,是打击乐器镛钟,意思是说奠要奏镛钟,是否采用名“舊”的歌乐与镛钟相伴奏来祭祀大京武丁。“戚奏”或“奏戚”,戚为玉斧。《礼记·乐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旄狄谓之乐”。郑玄注:“戚,斧也”。戚在此为祭歌名,可能指以敲击玉戚类为其乐律。“戚”与“奏戚”同卜,字从鬲,疑鬷(zěng)之初字,读为奏。《诗·商颂·烈祖》:“鬷假(嘏)无言”,朱熹《诗集传》卷二十:“鬷,《中庸》作奏”。“戚”意为“奏戚”。“奏”像一人跣足踏歌舞于衢道上,字从鬲,盖示意其舞的祭歌是以敲击陶鬲为伴奏乐器。惜、商、美、各、嘉、新、舊、戚等这些不同的祭歌,其乐曲、歌辞及配何种舞蹈,今已不得其考。
这里应指出的是,“商奏”“奏商”与“学商”,商为祭歌名,与《诗经·商颂》当有联系。据《礼记·乐记》云:“爱者,宜歌商。……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肆直而慈爱,商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③《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引《礼记》作:“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旧说商指《诗经》中的《商颂》数篇。方玉润《诗经原始》谓:“颂之名,自商始有之”。陈炜湛也认为,《商颂》是商人所作诗,词语大部分在甲骨文及同期金文中有证④陈炜湛:《商代甲骨文金文词汇与〈诗·商颂〉的比较》,见陈炜湛:《甲骨文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178页。。“商奏”“奏商”或“学商”的“商”,也是相似于《商颂》,融歌辞、舞蹈、乐曲三者为一体的祭乐。
《周礼·春官·乐师》云:“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郑司农云:“帗舞者,全羽;羽舞者,析羽;皇舞者,以羽冒覆头上,衣饰翡翠之羽;旄舞者,牦牛之毛;干舞者,兵舞;人舞者,手舞”。《周礼·春官·籥师》云:“掌教国子舞羽龡籥”。郑氏注:“文舞有持羽吹籥者,所谓籥舞也。《文王世子》曰:秋冬学羽籥”。讲到古代各种不同称名的舞蹈,大体说来,约略可别为武舞和文舞。
甲骨文中也有相应的各类舞蹈名,例如:
万舞,其……(《屯南》825)
叀万舞。
叀林舞,又正。
叀新奏,又正。(《合集》31033)
“林舞”与“万舞”对贞,应是指不同形式的两种祭祀舞名。“万舞”亦即《诗·商颂·那》说的“庸鼓有斁,万舞有奕”之“万舞”。卜辞又有云:
丁酉卜,今日丁万其学。
于来丁乃学。
若呐于学。(《屯南》662)
殷商王朝内有一批主要从事舞乐工作的人,称为“万”,可能因擅长“万舞”而得名①裘锡圭:《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豐”“鼗”·释万》,见朱东润等主编:《中华文史论丛》(总第十四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79-81页。。甲骨文有“万其庸”(《合集》31018))、“万其奏”(《合集》30131)、“王其乎万奏”(《合集》31025),可知“万”熟悉有关乐器的性能,娴于音乐演奏,称得上是殷商专门的演奏表演家。甲骨卜辞云:
万叀美奏,又正。
叀庸奏,又正。
于盂庭奏。
于新室奏。《(合集》31022)
弜以万。
叀祖丁庸奏。(《合集》27310)
两例均同卜一事。盂庭当为盂宫内的封闭式露天庭院,新室是商王的宫室名。可释为道,读如导,前导、导引之义。上一片四辞大意讲“万”要演奏“美”的乐曲,是不是用镛钟演奏,是选择在盂庭还是在新室的宫廷演奏。下一片三辞大意谓要否以“万”舞,是不是奏镛来祭先王父庚还是祖丁,王为之引导。说明“万”还通晓各种祭歌或宫廷舞曲。它辞有云:“乎万舞”(《合集》28461)、“王其乎万(雩)”(《合集》31032)、“叀万乎舞”(《合集》30028),是知“万”又精于舞蹈。
当然,殷商的舞者,并不仅仅限为“万”人。为舞者,有“王其舞”(《合集》11006 正)、“子舞”(《花东》181)、“多舞”(《合集》14116),有“乎戍舞”(《合集》28180)、“乎围舞”(《合集》20971)、“乎多瞽舞”(《合集》16013),还有“贞乎取舞臣廿”(《合集》938 正)。舞蹈者有王、子、多、戍、围、多瞽②裘锡圭:《关于殷墟卜辞的“瞽”》,见王宇信,宋镇豪,孟宪武编:《夏商周文明研究之六·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舞臣等,上自商王,下至文武元臣,包括一般官员和贱臣。“舞臣”当是专门从事乐舞的臣属官员。惟乐器的演奏,大概通常是由“万”者承担。
甲骨文中还记有众多不同的乐舞名,如卜辞有云:
“舞戉”,戉为斧钺类兵礼器,执钺而舞,当是武舞的一种。《礼记·乐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郑氏注:“干,盾也,戚,斧也,武舞所执也。羽,翟羽也,旄,旄牛尾也,文舞所执”。是祭歌名。“多万”是主事舞乐者“万”的群称。子舞戉,多万“引”奏唱,是知武舞也有歌乐。武舞力量外露,或如“万舞”喝声顿促齐猛,或如“舞戉”手执盾钺,步态腾挪,都带有行仪习武的性质,其初可能与军事训练有关,在常规训练中有可能演变为各类套路式的武舞,其与尚武尚勇的社会习尚也是相关联的。
下面祈雨卜辞中的几个词,也与乐舞名有关:
己丑卜,舞羊,今夕从雨。于庚雨。
己丑卜,舞[羊],庚从雨。允雨。(《合集》20975)
1.陕西西安老牛坡铜铺首
2.江西新干铜双面神器
3.安徽舒城金敦村铜面饰
4.西安老牛坡铜面具
5.西北冈1400号大墓铜面具
6.殷墟西区M701牛头铜面具
商代乐舞有面具之用,此类面具在各地不少商代遗址中时有发现。安阳西北冈M1400 殷王陵出有一青铜人面具①陈梦家:《殷代铜器》,《考古学报》1954年第7 册,第38页。。1977年殷墟AGSM1571 出有一件铜牛头面具。1985年山东滕县前掌大商代甲字型大墓亦发现与乐器石磬同出的青铜面罩,有的为牛头形。另在203 号墓内,还发现一长约1.5 米、宽0.6 米的嵌蚌饰大型漆牌,两面均做成眉、眼、牙等形状,下接红黑色云雷纹漆干②《滕县发现商代墓葬》,《文物报》1985年9月26日第3 号;《滕县前掌大商代墓葬》,见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138页。。1987年又在214 号中字型大墓内出土同类彩绘牌饰六七块以及铜牛头饰③《滕县前掌大新石器时代及商代遗址》,见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176页。。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发现的一座大型晚商墓,出有一种高60 厘米的青铜双面人头器,五官穿通,下有秉把,还出有小型的玛瑙套环人形饰④《江西新干发现大型商墓》,《中国文物报》1990年11月15日第1 版。。
甲骨文又有云:
于丧,大雨。(《合集》30031)
殷商青铜彝铭还有称作“九律带”的乐舞名,辞云:
殷商王朝的乐舞,每有其人负责教授。有一片卜辞云:
丙戌……多万……入教,若。(《英藏》1999)
“多万”是从事舞乐工作的“万”人之群称,他们有时兼做执教者,其身份相当于文献中所谓“乐师”。如《周礼·春官》云:“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而接受舞乐教学的则为贵族子弟,例如,甲骨文有云:
……新庸至自夒,入学……(《合集》15665)
丁卯卜,子其入学,若永。用。一二三
丁卯卜,子其入学,若永。用。四五六(《花东》450)
甲申,子其入羌,若永。用。(《花东》473)
乙丑卜,子学。
“入学”犹言就学。入有纳入、参与、进入之义③宋镇豪:《从甲骨文考述商代的学校教育》,见王宇信,宋镇豪,孟宪武编:《夏商周文明研究之六·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27页。。“新庸至自夒,入学”,大意是卜问在镛钟奏新乐祭祀夒的场所就学。“子其入羌”与“子其入学”文例同属,广义的子是为贵族子弟,均对子就学而言,殆指学羌舞。
殷商礼乐祭祀行事中歌舞和合,贵族所尚一般都是有器乐与音乐歌舞相配的,这在甲骨文中所见颇多,再略举数例:
辛未卜,子其告舞。用。
辛未卜,子弜告奏。不用。(《花东》293)
己未卜,贞……奏、舞,至□用。(《合集》31024)
……雨,庸……舞……(《合集》12839)
其乍豐,又正,王受又。
弜乍豐。(《合集》31045+31180;《蔡缀》66)
《周礼·春官·大司乐》云:“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甲骨文中的礼乐祭祀行事中通常以器乐、歌、舞贯穿其间,也已开启“大合乐”之先河。
宋人画中钟鸣鼎食的“大合乐”
要言之,殷商社会音乐歌舞甚盛,乐器品类众多,殷墟甲骨文及石器刻铭中所见,不仅有一系列乐器名(见拙撰《商代乐器补说》),还有一批名为、商、美、各、嘉、新、舊、戚、的不同祭歌。舞蹈亦有其名,有称为“万舞”“舞戉”“林舞”“”“舞羊”“舞”等等的武舞、文舞及化妆舞蹈。殷金文也有所谓“九律带”,可能指一种有多重音乐伴奏且以钟乐为主旋律的宫庭文舞。还有舞、舞、羌舞等散乐及夷乐。
《淮南子·泰族训》云:“有喜乐之性,故有钟鼓莞弦之音”。乐舞在殷商贵族社会生活中十分兴盛,统治者礼乐序政,不同的乐舞用于不同的场合,要以体现威仪、谐和上下、养尊处优为其要质。甲骨文中众多的祭歌名,不同形式的舞蹈,品类齐备的乐器,以及乐师多万和众多舞臣的专事分工,正反映了商代音乐、歌舞与器乐的发达状况,已开《周礼·春官·大司乐》所谓“大合乐”之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