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败的再手术策略

2020-08-04 02:21蒲志超黄坤炳谢伟勇李献成
关键词:髋臼假体股骨头

蒲志超,黄坤炳,薛 剑,谢伟勇,李献成

股骨转子间骨折常见于7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绝大部分为低能量损伤,跌倒是最常见病因。及早手术治疗是降低患者致残致死率、减少卧床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首选方法。股骨近端防旋 髓 内 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安全、微创,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骨科临床[1]。但随之而来的螺旋刀片切割、退钉、髓内钉断裂所导致的髋内翻畸形、骨折不愈合等内固定失败病例也相应增加。据报道,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发生率为4%~25%[2-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败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失败原因及再手术治疗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0月至2019年1月我科收治的1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败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63~86岁,平均年龄(73.0±5.2)岁。患者未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初次手术至翻修手术时间1~11个月。内固定失败原因:螺旋刀片切割股骨头11例、螺旋刀片退出3例、断钉3例。1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腰椎及对侧髋部骨密度T值均≤-2.5),同时合并1~2种内科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

1.2 术前准备

完善相关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予以心电图、胸部X线片、心脏多普勒、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必要时行胸部CT扫描。通过标准骨盆X线片、患侧股骨全长正侧位X线片及双髋CT三维重建,了解PFNA内固定术失败的原因及患侧髋臼、股骨近端骨质情况。测量双下肢长度,观察患髋软组织条件。邀请相关内科医师会诊并对症处理合并症,最后进行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再手术方案。

1.3 手术方法

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其中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11例、人工双极股骨头(artificial bipolar femoral head,ABFH)置换术6例,均采用SL生物型远端固定股骨假体柄(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健侧卧位,作患髋后外侧切口(长约15 cm),充分显露股骨近端及髋臼,取出内固定物,清除髋周瘢痕组织,在小转子上1.0~1.5 cm处截骨,取出股骨头,清理髋臼,从小到大依次磨挫髋臼,对于螺旋刀片破坏造成的髋臼骨缺损,以自体股骨头松质骨填塞植骨,根据试模大小选择合适的髋臼杯和内衬置入,最后处理股骨端。本组6例患者存在股骨大转子骨折未愈合且移位情况,需进行大转子重建,用钢丝或钛缆“8”字捆缚固定,恢复臀中肌张力。紧贴大转子股骨近端开口,从小到大依次扩髓,根据试模选择合适的股骨假体柄及股骨头置入、复位,检查髋关节稳定性和活动度,比较肢体长度,冲洗后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

1.4 术后处理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观察并记录术后引流量,术后24~48 h拔除引流管。术后1 d嘱患者开始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口服利伐沙班片10 mg,1次/日,连续服药5周,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口服骨化三醇、碳酸钙D3等抗骨质疏松药物。拔除引流管后患肢行持续被动运动,同时进行患侧髋、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每日量化功能训练,根据患者自身条件和手术情况确定扶助行器下地活动的时间,然后逐步开展负重活动。

1.5 观察指标

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肢体长度,术后1、3、6、12个月返院复查,之后每年复查1次,随访期间拍摄骨盆正位及患侧股骨全长正位侧X线片,观察假体初始固定及生存情况,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价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情况,包括疼痛、功能、畸形和关节活动度4个方面,满分为10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70分为差[4]。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时间60~175 min,平均手术时间(90±38)min;术中出血量300~1 100 mL,平均术中出血量(350±86)mL;术后引流量250~560 mL,平均术后引流量(320±70)mL。9例患者术后2 d拔除引流管后扶助行器下床活动,5例术后1周、3例术后2周下床在助行器保护下行走;术后3个月可完全负重。

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8±4.7)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切口感染、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栓塞并发症。术后1年X线片复查未见假体松动、下沉、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发生,骨质疏松情况逐渐改善,复查对侧股骨颈骨密度T值均在-2.5~1.0之间。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23.0±8.2)分改善至术后1年的(80.5±26.7)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452,P<0.001)。术后1年评定髋关节疗效:优8例、良7例、中2例,优良率15/17。典型病例见图1。

3 讨论

3.1 PFNA术后内固定效果的影响因素

股骨转子间骨折属于关节囊外骨折,该部位血供丰富,骨折易愈合。PFNA内固定治疗应用广泛,但仍有一定的内固定失败率。尤其是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失败率较高,其手术效果往往存在多个影响因素[5-6]。

3.1.1 骨折类型和年龄因素 对于累及内侧骨皮质、小转子或波及多个平面的粉碎性骨折,复位较为困难;此外,粉碎严重者可能存在内侧或外侧骨质缺损,无法提供可靠的力学支撑,导致骨折复位后也不易维持。而老年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程度越严重,螺旋刀片对骨质的把持力越差,也越容易发生股骨头切割[7],造成骨折端移位、骨折不愈合、髋内翻畸形等后果。

3.1.2 骨折复位质量 骨折复位质量对术后内固定效果有重要影响。Jin等[8]报道,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稳定固定需要后内侧皮质的支撑。Gotfried[9]研究发现,所有伴大转子部外侧壁破损的四部分骨折患者,术后随访均出现股骨头颈骨块塌陷,因此认为外侧壁坚固对内固定器械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如果后内侧皮质及外侧壁骨折复位不良,未达到有效支撑,加之骨折近端内侧骨性支撑不足,术后则存在头颈部剪切、滑移倾向,螺旋刀片对股骨头的切割风险随之增加。

图1 全髋关节置换(THA)+髋臼骨缺损自体骨植骨治疗老年左侧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败手术前后影像学图片(男,63岁)1A,1B PFNA内固定术前髋关节三维CT扫描 1C,1D PFNA内固术后1 d X线片 1E,1F PFNA内固术后3个月X线片示螺旋刀片中心性穿出股骨头,伴有髋臼骨缺损 1G~1I左髋内固定物取出术后3个月(初次手术后10个月)X线片及三维CT扫描 1J,1K THA(初次手术后10个月)术后1 d X线片 1L,1M THA术后3、6个月X线片 1N,1O THA术后1年X线片示左髋假体位置良好,未见松动断裂或假体周围骨折

3.1.3 螺旋刀片位置 Baumgaertnet等[10]提出,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的大小与螺钉切出有显著相关性,当TAD<25 mm时,很少发生内固定失效;当TAD>25 mm时,螺钉切出股骨头的风险增大;TAD为45 mm时,螺钉切出股骨头的概率高达50%。螺旋刀片位置偏前或偏上、长度过短均可导致患者术后负重时内固定负荷增加,从而出现股骨头切割或退钉[11]。

3.1.4 康复训练时机 术后应根据患者骨质疏松程度、骨折类型、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若过早进行患肢负重行走,可能导致螺旋刀片切割、松动甚至断裂,最终引起PFNA内固定失败[12-13]。

3.2 PFNA内固定失败的治疗策略

3.2.1 老年PFNA内固定失败患者的首选方案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败后,由于骨折端移位、髋内翻畸形、患肢短缩,患者无法下地行走,长时间卧床将导致下肢肌肉萎缩、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骨质疏松加重,甚至可能造成创伤性骨关节炎和股骨头坏死。此外,老年患者常合并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内科疾病,加之首次手术失败后可能出现的卧床并发症,这些都是致残致死的危险因素。

为使患者早期离床活动,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存活率,再次手术仍是首选治疗方案[14-15]。D'arrigo等[16]治疗2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其中19例行THA,2例行ABFH置换术,所有患者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Shi等[17]对3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行抢救性非骨水泥型THA手术,平均随访时间47.5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28.4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5.6分。Moon等[18]对96例股骨颈和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非骨水泥型THA的患者开展3~13年的随访研究,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均明显改善,疗效满意。本研究中1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失败后选择THA或ABFH置换术,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改善,髋关节疗效优良率为15/17。

3.2.2 THA治疗老年PFNA内固定失败患者的禁忌证 THA或ABFH置换术均可用于治疗PFNA内固定失败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需要强调的是,部分老年患者因螺旋刀片切割股骨头而导致髋内翻畸形,但骨折端已愈合,此时一般不建议行THA,仅取出内固定物即可。THA禁忌证还包括:①合并严重内科系统疾患;②伴发各种急性炎症病变或髋部有感染灶;③伴有髋部神经性病变或髋部肌力不足;④病理性肥胖;⑤伴有下肢严重血管性疾病等。

3.2.3 全髋或半髋置换术选择 较多文献报道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即半髋置换术)远期可导致髋臼软骨磨损病变[19-20],但随着ABFH材料发展及设计理念的不断进步,其仍有一定的优势。具体采用全髋还是半髋置换术,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本组中对高龄、身体状况差、髋臼退变不明显、髋臼无破坏的患者采用ABFH置换术,而对身体状况可、受伤前活动较多、预期寿命长、髋臼有破坏、退变严重的患者采用THA。

3.2.4 股骨假体选择 因伴有小转子骨折和/或股骨距的破坏,常规锥形股骨假体在股骨近端无法获得良好的稳定性,加之部分病例股骨近端髓腔出现骨质硬化和闭塞,一些患者伤前股骨近端髓腔即呈现“烟囱型”,因此建议采用生物型远端固定股骨假体柄,以便通过紧密的压配,增加假体与股骨髓腔的接触面积,提高假体初始稳定性,保证后期骨组织长入获得生物学固定,均匀分散应力,降低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同时避免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发生[21],有利于转子间骨折愈合,允许早期下床活动。

猜你喜欢
髋臼假体股骨头
高屈曲与传统膝关节假体的10年随访:一项配对队列研究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使用金属骨小梁髋臼和组配重建柄对伴严重骨缺损的松动人工髋关节进行翻修的治疗结果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髋臼周围截骨术中包容程度对Perthes病患儿术后疗效影响的研究进展
四肢骨肉瘤保肢术后假体断裂个性化翻修 10例报告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应用MRI、CT诊断的价值差异研究
组配式与一体式股骨假体联合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Crowe Ⅳ型DDH的疗效比较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周围股血管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