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平
(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青海 西宁 810000)
所谓有色金属矿,指的是除黑色金属矿产以外的其他矿产。如锡、铅、铜、镍、钴、汞等多类矿产。在开展以上矿产的找寻与开采作业时,了解成矿方式、地质特点具有重要意义。下面联系实际,就有色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找矿前景相关问题做具体分析。
目前,陆地裸露出来的地表床上,容易辨识出的有色金属极少,大部分有色金属都蕴藏与地球的深度区域,因而找矿与采矿难度极大。如果缺乏先进的技术方法,缺少相应的机械设备,没有相关的成矿模型经验,那么找矿成功率会非常低。
因此,要想提升找矿成功率,就应基于成矿地质概念、成矿地质环境基础、成矿基本条件、控制矿产的影响因素以及找矿标杆等内容来科学、详细地判断潜在矿床,把握矿床勘测方向,提出勘测矿床的具体途径,对成矿过程进行定量评价。同时,基于近年来有色金属寻找与开采难度不断增加的情况,相关单位还要能科学应用超前的地球物理概念以及更为先进的找矿技术来建立起成矿样式,明确成矿方向,从根本上提升找矿的科学性、精准性,提高找矿成功率[1]。
在进行找矿与采矿相关作业时,应先根据地区实际环境情况对有色金属矿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以便更详细地掌握金属矿地质特征。如某地是一块中生代边缘盆地,盆地中存有一伟晶岩带,主要分布有黑云母花岗岩。经勘查发现,该矿山矿脉直接受黑云母花岗岩岩枝控制,且在单独岩枝中集中分布有稀有金属矿脉。经测量岩体矿距离后,得出岩体矿距离在0.5km~2km之间,岩枝可以有效控制稀有金属矿脉。分析该区域矿产的变化情况,可看到该矿区中矿产既有水平结构,又有垂直结构。其中康西瓦南岩枝为垂直结构分带,其余为垂直向与水平向兼顾的结构分带。分析该地区地质环境,可看到该区域壳幔与中生信新代地质构造是主要的成矿环境[2]。
2.2.1 壳幔构造的分布规律分析
该地区在壳幔构造上主要体现了中生代以来地质构造的一些特点。
在勘查时,为了解壳幔构造的分布规律,先后采用了各项技术手段,如电磁探测、人工地震剖面等方法进行了探测,获得了一些数据。在对数据做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后得出与壳幔构造相关的以下分布规律:首先,区域内壳较薄,但上地幔较厚;其次,地壳与上地幔厚度在地理位置上主要表现出了从西到东逐渐变薄的分布规律;最后,在壳内分布有较多的拆离带[3]。
2.2.2 中生新代地质构造的分布规律
相关研究表明,地质构造的形成与发展受板块运动影响。若某区域板块运动频繁,那么地质构造也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在了解地质构造形成规律之前,首先应对该地板块运动规律进行分析。经调查研究可知,在该区域的中生新代时期,地质构造主要呈现出以下规律:主要方向为北东到北北东方向,但也有北东到东西向,北东到北西向,整个区域内的地形呈现出复合型特征,如下图所示。且由于该段时间内发生了较为频繁的断裂造山运动、板块运动,受此影响该地也有较多的地质构造产生。在该时期,地质构造中有两大推覆构造发育,且这两大构造的伸展趋势与大规模走滑剪切趋势明显[4]。
图1 地质构造应力特征
2.2.3 矿床成型
矿床在成型过程中,材料会沉淀下来并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而材料的这一变化过程也就是有色金属矿的形成过程。对该区域的矿床进行分析后发现,有色金属成矿的块状、带状特征比较明显,并且块体边缘存在断裂带,也有成矿聚集的现象。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有色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首先,有色金属矿具有多期成矿的特点。经研究调查发现,当地有色金属矿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成矿时期,成矿时间跨度较大。此外,区域内一些矿床的成矿类型为带状、块状,一些有色金属矿床还具有“多次成矿叠加,多类型聚合”的特征。这说明当地地质构造变化对矿床产生了较大影响。其次,在成矿时间上,表现出时间跨度大、多个时间段等特征。具体如,如新生古代到印支期这两个成矿时期之间相隔了较多的年份。且每次成矿变化也都是因地质活动引起。如该区域就存有中新元古代成矿期、印支期成矿期、燕山大规模成矿期等多个时间段,并且每个成矿时间段都与当地地质活动密切相关[5]。经研究发现,该区域内的围岩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矿物质的形成。由于区域中的围岩蚀变类型多样,蚀变程度严重,蚀变范围广,因而区域内有较多类型的矿物之存在,如绿泥石、褐铁矿、黄钾铁矾等。
近年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对有色金属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但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有色金属是有限的,如不能对开采量做严格控制,对矿产利用率进行优化,最终会陷入无资源可用的境地。因此在进行矿产勘探与开采作业中,相关单位必须遵循科学、合理、持续发展、安全环保等原则来制定开采方案,进而提升矿产资源开采率,有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矿产资源日益稀缺,有色金属寻找与开采难度逐渐加大,在不对相关技术与方法进行革新优化的情况下,一些工作很难顺利开展。因而要想提高找矿陈功率,提升矿产开采率,就需要不断研究优化有色金属勘测方法,提升有色金属勘测与开发的技术水平,进而保证有色金属勘探工作效率。
相关部门要能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研究优化有色金属勘测方法,并掌握科学的成矿模型,通过不断的实践对相关工艺技术进行优化创新,让各项工作技术更加适合当前的找矿工作需求。如根据实际情况对地下物探技术、瞬变电电磁测量技术、航空物探技术等各项找矿技术进行优化与应用,以保证最终的工作效益。
在以上几类技术手段中,地下物探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物理教技术相结合而成的产物。该技术可利用周边介质与地下隐藏物在磁性、密度、电性、电化学性、弹性等方面的差异性来获知矿产所在位置。另外,也可通过测量弹性波场、电磁场、电场、电化学场等物理场分布特征来获得隐藏物的位置信息,实现有效探测。
而瞬变电磁测量技术原理是高温超导,在高温超导这一理论基础上,利用高温超导磁强计进行深部勘探找矿作业,能获得磁场剖面曲线,根据磁场剖面曲线判断勘探区域内是否存在矿物质。所得数据的准确度较高,找矿效率也较高。在有色金属矿成矿地质勘查等作业中引进航空物探技术后,可准确得到矿产区域内的反射性、磁性、电性等地球物理特征参量,这些参量是确定矿产地理位置、掌握区域岩层构造、岩性等需要用到的重要参考数据。相关部门要能科学运用以上技术方法对有色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进行勘查与分析,从中提炼出相关数据并及时录入信息资料库,构建起动态的成矿勘查技术资料管理系统,利用现代化技术来实现对相关信息的储存、管理、分析与应用,为找矿、采矿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有色金属矿的成矿特征有一定的复杂性,勘查难度较大。为实现对矿产成矿特征的准确分析,相关单位需根据矿区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找矿技术方案,并采取有效技术措施来获得相关数据,为矿产开采作业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