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亮,李表鹏,朱沛云,周荣德
(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 九三一队,广东 汕头 515041)
广东省海丰县倒把山锡矿区位于广东莲花山整装勘查区南西部,银瓶山矿田中部。大地构造上位于广东省早期新华夏系莲花山断裂带和东西向高要-惠来构造带的交接复合部位,属1:20万海丰幅区调报告中所划分的银瓶山成矿带Ⅰ级普查远景区[1]。
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素以锡矿著称,其次是钨、钼、铜、铅、锌、银、金等。区内已发现有脚头有岭锡矿点、大湖山西矿点、笔架山锡矿点、莲湖山锡矿点等多个锡矿点,表明该区具有较好的资源潜力。通过剖析该矿点,对在粤东进一步的找矿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倒把山锡矿区位于莲花山断裂带西束中段,区内中部出露下侏罗统上龙水组和长埔组并层、上龙水组和银瓶山组沉积岩,银瓶山组地层为调查区锡铜多金属成矿带赋矿层位,银瓶山组岩性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变质砂岩,受动力变质影响,岩石片理化强。
区内受北东、北西和东西向多组断裂构造复合控制,构造形态十分复杂,在平面上呈面状分布,这些断裂为岩体的侵位和各类内生金属矿床的成生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赋存场所(图1)。区内广泛出露中酸性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该岩体是区内W、Sn、Cu、Pb、Zn等亲硫元素系列的成矿母岩。
图1 广东海丰倒把山锡矿区域地质简图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三叠-下侏罗统银瓶山组与下侏罗统上龙水组的一套(含泥)长石石英砂岩建造,地层产状产状范围140°~150°∠42°~85°,及少量第四系(图2)[2]。
矿区内构造较为简单,主要发育北东向银瓶山断裂,走向沿北东45°波状延伸,倾向南东,倾角45°~60°。沿断裂发育强烈的破碎带,破碎带随断裂穿越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的地质体时,形变特征各异。断裂在地表特征为错断的地层、断层角砾岩、石英脉破碎带及硅化与褐铁矿化蚀变标志。银瓶山断裂为矿区主要控矿构造,其次一级裂隙为容矿构造,断裂作北东向延伸。
矿区内岩浆岩出露较少,仅在北侧及东侧出露小面积晚侏罗世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顺地层出露的花岗斑岩脉,与矿体有关的主要为花岗斑岩脉。
矿区地层及部分岩浆长期处于构造应力作用之下而产生的强烈动力变形变质,表现在岩石中的矿物压扁、压碎、拉长,普遍发生重结晶及定向排列。
本次工作根据变形变质作用强弱,将区内划分出内带糜棱岩化带Ⅰ、Ⅱ。
图2 广东海丰倒把山矿区综合地质图
2017年矿区开展了1:1万土壤测量工作,Sn、W、Cu元素处于一个高异常背景,整体呈北东向展布,与区内矿(化)体走向基本一致(图2)[2]。
矿体均呈脉状赋存于斑岩脉岩外接触带上三叠统云母石英片岩的裂隙中,该地层岩石特征是挤压破碎剧烈,片理发育,形成挤压构造带。
矿脉则产于构造裂隙或片理中,各矿脉大致呈密集平行产出。
矿体形态总体呈脉状,但受构造裂隙控制,形态变化也较大,如呈串珠状、分枝复合、尖灭再现、侧列等形态。单脉规模不大,一般长100m~500m,最长可达1000m,厚0.1m~1.0m,最厚可达2.15m;矿脉总体走向为50°~70°,倾向以南东为主,但少部分向北西方向倾斜,或地表为北西,往深部变为南东向倾斜,此现象受“×”型裂隙控制的结果。各矿(化)体特征见表1。
矿石矿物主要有锡石、黄铁矿、黄铜矿及少量毒砂、闪锌矿、方铅矿。
硫化矿物主要出现于深部。脉石矿物有石英、黑云母、石榴石、绿泥石、绢云母、白云母和少量锆石。生成顺序为:锡石→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结构构造为半自形晶粒结构、碎裂结构、交代结构,块状结构。锡石一般粒径为0.02mm~0.12mm,个别可达3mm。区内围岩蚀变以黑云母化、石榴石化、硅化为主,次为绿泥石化、硅化,局部有黄铁矿化、电气石化。
通过对已有资料[1-3]分析及本项目调查研究,区内北东向银瓶山压扭性断裂为主干断裂,矿脉均赋存于主断裂旁侧的次一级裂隙,故银瓶山断裂应为本区的成矿构造,其次一级断裂为容矿构造。
区内银瓶山断裂主要定型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为压扭性断裂。晚白垩世,断裂发生过一次张性活动;矿脉早期受到挤压破碎,随后,花岗斑岩或石英斑岩侵入;中期再度张开,含矿溶液上升,致使脉岩被矿脉错开,或矿脉产于脉岩中;晚期又再次受到压扭作用,使花岗斑岩的矿物成分呈定向排列,石英脉被压扁或又再次被错开。
表1 倒把山锡矿矿体特征
区内地层主要为变质石英砂岩、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等硅铝质或硅质岩石组成。这些岩石的矿物粒度不均匀,孔隙度大,性脆。
在外力作用下容易破碎和产生性质不同的裂隙,而且渗透性较强,为矿液的运移沉淀提供了有利的场所。云母石英片岩、石英云母片岩、云母片岩等塑性岩层,常夹于砂岩层中。
它们一方面受力作用往往形成小褶皱或挠曲,也出现一些小裂隙,为矿液沉淀也提供了空间,但形成的矿体一般规模不大。另一方面,这些塑性岩层,在成矿过程中对矿液的运移起了隔档作用,使矿液在活泼性较强的岩层中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交代,或是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使矿液不至于分散。位于斑岩脉外接触带或附近的变质岩层片理面、层理面或裂隙面为主要的容矿空间,即为重要的成矿结构面。
区内岩浆岩出露较少,仅在北侧及东侧出露小面积晚侏罗世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顺地层出露的花岗斑岩脉。
矿体均呈脉状赋存于斑岩脉岩外接触带上,且矿体形态变化也较大,如呈串珠状、分枝复合、尖灭再现、侧列等形态。
区内围岩蚀变以中高温矿物黑云母化、石榴石化、硅化为主,次为绿泥石化、硅化,局部有黄铁矿化、电气石化。
综上所述,我们初步认为该矿床为受动力变质改造与“斑岩”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