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需要要解决艺术专业教育过程中平台、资源,短缺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根据改革目标明确资源平台功能,划分资源层属关系,有针对性的进行微课、慕课、创客、数字教材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立,提高供给质量,促进资源结构调整,扩大有效资源供给。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15-0168-01
一、前言
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需求侧改革转向供给侧改革,从注重规模、数量的发展过渡到注重结构、质量、效益和创新。供给侧改革凸显了内部结构性变革,重视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目前,重庆工程学院艺术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尚存在资源整体结构不清晰、教学资源杂乱无序、资源实际利用率较低等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资源供给结构不合理。本文将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思维来推动重庆工程学院艺术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现状分析
1.资源建设分散杂乱,质量不佳。资源建设者缺乏统一的建设模式,资源种类分散、质量不佳。
2.资源浪费。资源使用者没有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很多建设好的资源访问量少甚至无人访问,导致资源浪费,资源建设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3.资源更新缓慢,不适应时代发展。科技发展,各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资源自建设后没有及时更新与维护,导致资源内容陈旧,不适应时代发展。资源建设主体不能完全把握学习者最新需求,缺乏持续进化的动力。
4.资源利用效率低。信息爆炸时代,互联网上推送大量教育资源,但是学习者无法辨别资源优劣,因缺乏有效的资源优化管理与遴选推荐机制,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学习效果不佳。
5.資源针对性、适用性不强。资源缺乏针对性,资源适用性不强,灵活性差,不利于教师根据学情对资源进行加工。
三、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措施
1.资源甄别与整合。针对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合适教学的资源进行有效甄别和资源收集整合,教师全程参与资源制作,根据行业发展动态,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学情进行资源的改进与更新。
2.以学生为主体,资源动态性服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需求,资源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进行动态调整与组合。做到资源的精准投放,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3.学习者与资源建设者共同参与。在供给侧改革理念下,需求与供给相辅相成,只有学习者对某类资源有需求,建设者提供该类资源,才符合供需平衡原则。制定相关的创客教育模式,将学习者变为知识的创造者和贡献者。
四、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内容
1.H5移动微课。H5是一种用来进行宣传展示的工具和教育教学的新形式,非常适合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教学需求。移动学习是未来教育的大趋势,而掌上微课(如H5移动微课)则让学生离学习更进一步。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学习H5移动微课平台的知识点,延伸了课堂教学,扩展了学习时空。与传统的微课相比,H5移动微课在制作上更简单高效,能够快速的进行课程内容的更新换代,强大的交互功能还能让学生告别枯燥的被动的学习状态,在互动中进行学习。
2.数字教材库建设。目前学院图书馆也有大量的数字图书,需针对专业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资源甄别收集,对数字教材资源库进行精确的分类,以便学生高效的使用。
3.创客空间建立。《中国创客教育蓝皮书(基础教育版)》当中所给的定义——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因此制定相关的创客教育模式,建立学院创客空间,将学习者变为知识的创造者和贡献者,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立足高校艺术专业供给侧改革,以市级教改项目为基础,构建艺术专业教学教学资源,有效解决重庆工程学院艺术专业教学资源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好的平台和资源。
★基金项目:2018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3112。
参考文献:
[1]伍成艳.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理念与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7 (03).
[2]李璐,周宅,土东丽.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远程教育资源研究[J].软件导刊,2019 (05).
[3]曹景凯,马强.H5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J].冶金管理,2019 (15).
[4]法焕宅,尹伟,甘孟瑜,李泽全,胡宝山.“互联网+”时代大学化学系列课程网络资源供给侧改革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8 (06).
作者简介:傅潇(1983-),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新媒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