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评剧音乐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对各阶段的音乐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并结合评剧音乐发展现状,就如何做好评剧音乐的传承和创新工作进行了研究探讨,以期能为评剧音乐的发展壮大建言建策。
关键词:评剧;评剧音乐;音乐传承;评剧创新
中图分类号:J617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15-0134-01
一、评剧音乐发展的历程回顾
根植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评剧,兴起于清末民初,萌生以来便快速传播于全国,形成当代的中华戏曲五大剧种之一。其中,评剧音乐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
(一)兴起阶段的音乐特点
在清末民初的幽燕大地,评剧在河北唐山兴起。评剧的萌生大致经历了秧歌戏、对口莲花落、拆出小戏和唐山落子四个演进过程,唐山落子代表评剧的最终形成。秧歌戏阶段,这一时期的音乐表现上,声腔结构由民歌小曲组成的联曲体,以竹子板伴奏乐器,说唱明显。对口莲花落阶段,二人对口彩唱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打竹子板则丰富出多种套路形式。拆出小戏阶段,在唱腔音乐、伴奏乐器等方面初具雏形,从唱腔、板式、伴奏乐器的表现形式来看,开始向板腔体过渡,慢板、二六板等板式开始出现;河北梆子、板胡成为主奏乐器,戏剧音乐表现力明显增强。唐山落子阶段,板式和伴奏迅速丰富,河北梆子、大鼓板式和调式融入唐山落子腔调中,评剧的独特唱腔风格开始形成。
(二)传播阶段的音乐特点
民国时期是评剧在全国进行广泛传播的阶段,这一阶段,在不断地演出实践和学习吸收其他剧种音乐特点的基础上,评剧音乐臻于成熟。评剧音乐吸收了京剧的音乐表现艺术精华,此阶段的评剧音乐的特点是更加富有程式化,唱腔逐渐摆脱高亢豪放风格,总体上在唱腔、板式、伴奏、表演等方面全面走向成熟。
(三)鼎盛阶段的音乐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评剧进入了鼎盛发展的阶段。在人民政府的推动下,评剧已然跃居国内第二大剧种。此阶段,评剧音乐最大的变革,便是对男腔音乐的丰富完善,评剧音乐实现了由“半台戏”走向了“一台戏”的根本转变。
二、评剧音乐传承和创新的对策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后,评剧进入了大发展的阶段,同时也进入了变革为主旨的发展时期。纵观、梳理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的评剧音乐改革,在观念和方法上有许多问题需要调整和优化。
(一)树立科学的观念,传承创新评剧音乐
长期以来,对于评剧音乐的创新,主要分为两种观念,一种是传统观念,一种是西化观念。传统观念认为,评剧音乐完美无瑕,传承就是最好的创新。西化观念,主张吸收西方音乐的技法对评剧音乐进行创新改造,以顺应时代的发展。笔者认为,对于评剧音乐的传承和创新,这两种态度均有所偏颇,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吸收西方音乐的优秀之处,当然这一切的立足点是考量评剧自身的民族性特点。一句话,立足民族,放眼世界。这应是评剧音乐创新的科学观念。
(二)继承评剧经典剧种音乐,有的放矢的创新
评剧经典剧种音乐是经过长期发展传承后,为评剧受众群体喜爱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审美定势。如经典评剧作品《秦香莲》、《花为媒》、《刘巧儿》的音乐,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成为一种文化盛宴。评剧音乐创新,要充分尊重、继承经典剧种音乐。评剧音乐具有中国戏曲声腔音乐便有了“死调活腔”的特点。具体在评剧音乐中的表现为声腔音乐的“大统一”和人物唱腔中的“小自由”有机结合的辩证关系。在评剧音乐创新中,应坚持这一方向,进行推陈出新,有所作为。
(三)弘扬评剧音乐音韵性,创新评剧音乐
“以定腔传辞”是评剧音乐的基本形式。在评剧音乐的长期过程中,以“月明珠调”为基础,逐步形成冀东、天津、北京三种语音相混合的剧种音韵,这些为评剧音乐自身独特韵味和风格的基础。在评剧音乐创新工作中,不少评剧音乐工作者下意识地把普通话当成了评剧音韵,将评剧与唱普通话等同起来。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失去自身独特音乐音韵性的评剧音乐,恐将失去评剧自身的独特魅力。几十年来的评剧音乐创新中形成的这种观念,经过实践检验,在评剧音乐创新实践形成严重教训。 有鉴于此,评剧音乐的创新一定继承自身独特形成的韵味,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否则评剧音乐的创新便成了“无本之木”。在此基础上,吸收西方戏剧音乐、现代流行音乐的特点、元素,才能形成评剧音乐与时俱进的创新目标。
三、结语
面对评剧艺术的未来,回顾总结过去数十年的实践是十分必要。只有這样,评剧音乐艺术才能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永葆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l]金紫光.谈戏曲音乐的改革问题[J].人民音乐,1955 (03).
[2]《正确对待戏曲音乐的推陈出新》[A],载《马可戏曲音乐文集》[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3]《戏曲音乐表现现代生活的一些问题》[A].《马可戏曲音乐文集》[C].
作者简介:汪冬月,女,中级职称,研究方向:评剧音乐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