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演琼剧《忆十八》中的梁山伯有感

2020-08-03 08:57叶建宏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琼剧

叶建宏

摘要:戏曲舞台艺术它的多元化形式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的基础都在于剧本之中,通过导演的二度创作调度,在舞台上演“活”剧中人物,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观众以审美享受。因此,戏曲发展数百年来,如何演“活”角色成为了一辈又一辈演员孜孜以求的目标。本文将通过过《忆十八》的舞台实践,就饰演“梁山伯”这一角色谈些肤浅的认识和表演体会。

关键词:琼剧;出处与梗概;唱与演的艺术探索;内在的艺术形式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15-0121-02

一、《忆十八》的出处与梗概

“忆十八”是传统戏《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中的一个故事情节,它不是从剧中节选的折子戏,而是由京剧厉家班成员朱福侠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根据《梁祝》一剧编演出的新戏。说到《梁祝》,观众朋友们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它讲述这么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祝英台女扮男装往杭城求学,路遇梁山伯结为兄弟,同窗三载,情谊深厚。祝父催女归家,英台行前向师母吐露真情,托媒许婚山伯,又在送别时,假托为妹作媒,嘱山伯早去迎娶。山伯赶往祝家,不料祝父已将英台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两人在楼台相叙,见姻缘无望,不胜悲愤。山伯归家病故,英台闻耗,誓以身殉,马家迎娶之日,英台花轿绕道至山伯坟前祭奠,霎时风雷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纵身跃入,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作蝴蝶,双双飞舞。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戏曲剧种都有搬演该剧,并且是久演不衰。而《忆十八》以十八相送为对应点,说的便是梁山伯相送女扮男装的学友祝英台之后,朝思暮想,乃着意访祝,在路上面对旧景,回忆往事,勃然动情,如痴如醉的一个桥段。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将其移植而来,由琼剧作曲家张拔山老师作曲,作为小生教学的剧目课内容之一。

二、《忆十八》中唱与演的艺术探索

《忆十八》是唱做并重,属于梁山伯的一出重头戏,一整场表演下来将近十三分钟,一个演员要在台上独自表演这么长时间,且还是一段与传统《梁祝》中“思祝下乡”完全不一样的“新”戏,必将会引来广大新老观众盼‘挑剔”的眼光。为了将这出戏演好,笔者除了观看茅威涛、吴风花等越剧范派名家的演出以外,还细细的揣摩了较有影响力的一些琼剧名家饰演的“梁山伯”,经过研究,我发现,陈华老师在60年代时饰演l拘“梁山伯”给人予耿直中的悲戚之感,而吴多东老师在90年代时饰演的“梁山伯”则表现出了憨厚中的笃诚。

那么,新时期下的传统戏曲,如何才能更好地吸引一批年轻人的关注?又该以何种形式往前人的经典剧目中打造出自己的特色,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我想起了“青春时尚”一词。笔者希望所呈现出来的“梁山伯”,能够脱离老版《梁祝》的束缚,以浪漫的风格和人性深度开掘的视角,尤其要在突出唱功的基础上,加大做功的处理,给古老的琼剧刮来一阵春风,给琼剧表演带来新的挑战,给观众一个具有“初恋少年青涩与清澈”气质的梁山伯。

在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前提下,笔者找到了感觉:结合之前学习京剧、昆剧、越剧等剧种的表演手法,将其揉入到了琼剧艺术表演当中,并发挥了小生身段和表演的特长,大量的运用水袖功、扇子功、圆场、碎步等戏曲表演程式与技巧,化为戏中情境,纳为己用。于是,出场时身着一袭白色褶子,手执一柄折扇,一副温雅如玉谦谦然的书生打扮。“祝家庄访英台我喜盈盈”程途内唱之后,急切的音乐碾过舞台,笔者撩着袍角兴冲冲的飞赶上场,一个转身亮相,喜不自禁,只为能早日见到那朝思暮想的“贤弟”。一路上,悠长的忆想,懊恼的自责,甜蜜的暗笑……笔者将一切情感都交付于受众手中这把折扇之中,为了做到以扇传情,笔者综合运用了抖扇、展扇、转扇、抛扇等多种扇花技巧传递着山伯的情感,让观众跟着表演者出城过关,随之情绪激昂,慢慢地,这类清爽阳光、朝气蓬勃的“梁山伯”,这类浑身的细胞都散发着喜悦音符的“梁山伯”感染了在场的观众。

十八里路程并非通途,而是需要跋山涉水,一路上甚是艰辛,途中有表示难走的路,难淌的河,難跨的桥,戏曲动作都要将它充分体现,在“过了一山又一山”时,笔者单抖扇快步,继而单翻袖转身,以示赶路,身段繁复细腻,又突出了戏曲表演程式的虚拟性。翻越了几座山,离英台家还远着呢,得继续往前走,过池塘、过独木桥、进观音堂。独木桥桥面狭窄,得小心翼翼地走出摇晃且不摔倒的模样……看不透、思不透,解不透十八相送时英台的各种比拟,山伯在忆十八的途中终于茅塞顿开,将谜底一一破解了,原来所有的谜面暗藏着英台真情告白,想起英台把“弟兄携手在独木桥上”说成是“多情织女会牛郎”,山伯心中一阵得意和窃喜,一个踉跄差点摔倒,机敏地一个平转开扇……此时的山伯是心如兔撞的,心儿已飞到英台的身旁倾诉相思情长,想要见到英台的心情更加迫不及待了。

这时候的身段、眼神、一行一止总关情,我要求自己每一个动作都要尽善尽美,要透露着两分书卷,承袭着三分儒雅,更兼具五分痴情,洋溢着青春与浪漫。“叫四九,奔祝庄,我心花怒放”这时心比箭长,脚下生风,从小碎步到圆场,由慢至快,我在场内直走得襟飘衣飞,时而急促,时而轻盈,却又不失潇洒书生的风流之美,这一套动作做下来分寸感极难拿捏,收一分,则木讷呆滞,放一分,则庸俗浅薄。

三、内在的艺术形式

作为一个专业演员,要把戏唱好,将技巧运用得好,必须要做到以字生腔,以唱抒情。《忆十八》整个戏的唱腔设计基本在中低音区,按照琼剧的板腔特点,不是特别好表现山伯兴高采烈的心情。笔者反复琢磨,总结出《忆十八》的唱腔艺术处理,第一点是要突出一个“忆”字,第二要抓住一个“喜”字,第三要强调一个“急”字。前半段是梁山伯思索的过程,行腔和动作比较舒缓,意在表达他一边走一边陷入对往事的思考,而思考的过程又是一点一点推进,下半部分,记忆的闸门渐渐打开,唱腔的节奏就稍微加快了。因此,在唱腔中,我着重在字上狠下功夫,尤其要通过咬“字”表达出梁山伯急切想见到祝英台的心情以及三年同窗共读的深厚情谊。第一句“祝家庄访英台我喜盈盈”中“访英台”这三个字,我先是由轻到重再细细的控制往外送,体现梁山伯急切又含蓄的心情。接下来“一边走一边想”这六句唱腔,我又要突显一个喜,一个想,一个呆,一个忖,表现梁山伯一路上沿途而去的复杂心情,到了长亭之后,有环顾四周,送祝英台归家的情景回忆,这段唱腔的着力点在于误会解开的心情反馈,梁山伯重走十八里相送路,触景生情,时时忆起祝英台花样迭出的哑谜,对自己的木讷迟钝懊悔不已。“她曾经梅花透露春消息”,这个“她”是梁山伯浮现的祝英台的视觉形象,在演唱的过程中,我认为这个“她”是要唱得充满深情的,而且音量是需要控制的,要有一种跟祝英台交流的心情,而唱到“我却像泥塑木雕不知其情”,这个“我”字就要有点自责意思,因此,音量要加重,这个“她”和“我”的音量对比,在语气、语调方面就很好地渲染了山伯的心境。如此系统地处理下来,观众是可以感受得到,梁山伯这个人物的心理是非常细腻的。

四、结语

以上便是笔者对剧本的分析和对人物的看法,也是笔者在演出中遵循的依据及演出后的总结。《忆十八》尽管只是一段十三分钟的小戏,但为了塑造好一位翩翩风度,款款深情,俊朗气质,儒雅做派的梁山伯,笔者花费了不少心思。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当时在艺术创作上感觉很有难度,但是越有难度越能从中发现了创造人物的乐趣和激情。今后,笔者会迎难而上,继续为广大琼剧观众奉献更多精彩的人物形象。(上接第120页)发的创作理念。中国的戏剧往往更加追求对物质世界的超越和对美的追求,体现东方哲学中特有的文化气息,和对天人合一等思想和精神的追求。这一阶段的艺术创作往往与帝王的统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宣扬对百姓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教育,使其安于现状,以维护帝王的地位和社会的阶级,同时体现了对和谐美和圆满的追求,“哀而不伤”的审美情趣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取向。

在意大利的歌剧文化中,往往充满了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精神色彩,强调主人公的个性与自我意识的觉醒,强调人的行为不再受到传统的封建礼数的制约,而是遵从自身内心的真实需求和憧憬。这一时期的戏剧创作往往是为了取悦贵族或上层阶级的人士,忽略了群众对于戏剧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脱离了人民群众和社会背景,从而被迫走向了衰弱。

在传统中国戏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严格地遵守着旧社会的道德和规范,从而压抑自己內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表现出道德的约束下人们的个性得不到解放,无法自由的追求幸福的无奈和苦闷。而在西方的歌剧文化中,对人类个性和自由的追求的表现则发挥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在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行为虽然受到传统文化习俗的约束,但不乏对新事物的追求和渴望自由的理念,这种思想推动了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瓦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戏剧还是意大利的歌剧文化,都对其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和文化思想等有着充分的体现,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渴望。对比中国和意大利的传统戏剧,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历史差异和社会形态的变化,有助于相关人员对二者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发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游溪,中意战争喜剧片对二战历史不同的戏剧性想象[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04).

[2]肖雄,古典美与现代美的诠释——观国家大剧院版《纳布科》与《游吟诗人》有感[J].人民音乐,2014(07).

[3]吴清平,童年看戏,看戏中“真”意[J].福建教育,2018 (001).

[4]宫旭,竞赛类真人秀节目的摄影造型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 (23).

[5]刘正维.风格、个性、主题——关于戏曲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2005(03).

[6]邓蔚,论许渊冲的翻译三美理论——以《西厢记》许译本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7] Mila,M.,de Aranda.C.G.P.&Tamargo,C.S.El arte de Verdi.Alianza, 1992.

[8] Southwell-Sander.P.Giuseppe Verdi. EdicionesRobinbook, 2001.

猜你喜欢
琼剧
琼剧多维融入幼儿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琼剧的营销传播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让“琼剧”走进音乐课堂
浅谈琼剧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传承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让“琼剧”走进音乐课堂
非物质文化遗产琼剧的传承与旅游开发探析
浅谈琼剧现状
琼剧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保护
让琼剧成为国际旅游岛独特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