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燕
小学音乐课程本身学习的难度并不是很高,但是对于学习基础不一致、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兴趣不稳定的小学生而言,要使他们全心融入音乐课堂却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调动多种手段,激活小学音乐课程,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充分感受音乐魅力,释放小学生的创造天性,让学生切实学有所得。
音乐被称为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音乐不仅可以带给人们听觉的享受,还能在心灵层面给人以启迪,对学生想象力发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还有很多教师单纯指引学生进行生硬的模仿,表面上看学生参与了进来,但是学习气氛并不融洽,音乐育人价值的发挥也被严重削弱。要想让学生真正参与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来,就必须用多种手段有效激活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
一、营造宽松灵动的课堂氛围
音乐是一门强调参与和体验的学科,学生本身对音乐就有一定的感知基础,他们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社会环境等,可以接触到很多不同类型的音乐,其中有一些他们还非常喜欢,甚至可以生动地演唱。因此,小学音乐教学的第一步不应该是教师教给学生什么是音乐,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向我们表达什么是音乐,他们所了解的音乐有哪些;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灵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接下来才可以更方便地展开教化育人的过程。
以歌曲《粉刷匠》为例,这首歌曲学生本身就耳熟能详,课堂上音乐一出来,很多学生就可以随着音乐哼唱,如果教学仅着眼于歌曲的聆听和演唱,那么这节课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如果让学生随意演唱,那课程的节奏更是难以有效把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预留一段展示空间,让学生随着音乐一起演唱,在一遍演唱完之后,教师就可以把难度升级,问有没有哪位学生愿意到台前来把这首歌曲通过舞蹈来表现一下呢?肢体动作的加入与单纯的音乐欣赏相比,对于节奏、情绪、层次、舒展性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教师可以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创编舞蹈,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点启示,就是舞蹈前后要表现出劳动的快乐,劳动过后虽然累但很有成就感的喜悦心理。这样,既实现了寓教于乐,又使“劳动”这一教学的主题得到了很好的升华。
二、以乐曲鼓励学生积极表现美
与传统的聆听和演唱教学相比,现在小学课堂上有了多媒体教具的加入,可以更好地营造课堂氛围,但如果仅有教师一人主导课堂节奏,那么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依然会非常浅薄,还有很多小学生会犯眼高手低的错误,对音乐的感知和艺术表现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欠缺。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以简单的乐器积极表达音乐美,使学生对音乐美的认知可以进一步升华。
以《龙咚锵》这首曲目为例,这是一首节奏感非常强的曲目,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把这一特点体现出来,除了要求学生聆听、欣赏、学唱之外,还要鼓励学生用简单的乐器来演奏这首曲目。除了鼓、钹、镲之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乐器适合演奏这首曲目,并鼓励学生试着用自己手中的乐器演奏一下,看看效果会如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建立基本的乐感,并对音乐表达所使用的樂器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于学生喜欢的一些曲目,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恰当的途径演绎出来,如有的学生可以用口琴为大家演绎《两只老虎》等简单曲目。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表现美、演绎美,这可以使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
三、以微课助力音乐课堂多元化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散性非常强,加之互联网的影响,学生接触和了解的曲目越来越多。因此,很多时候教师在导课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就很容易被带偏。如有的老师提问:你所了解的非常欢快的歌曲有哪些啊?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小星星》《新年好》《春天在哪里》《歌声与微笑》《娃哈哈》等,列举出了一长串,足见学生的歌曲储备量非常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日常的音乐储备来助推课堂教学的多元化。
如在《快乐的一天》的教学中,涉及哈尼族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很多学生对于这种边唱边跳的歌曲都非常热衷,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为学生引入一小段教育游戏来热身。在这节课正式授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这节课我们将会来赛舞,看看哪个小组歌伴舞表现得最好。当大屏幕上出现《你笑起来真好看》《少林英雄》等曲目时,课堂气氛被迅速点燃,每个孩子都跃跃欲试想去前面跳舞,在下面的孩子小手也在不停地拍。有了这个热身之后,《其列多》《跳绳》等歌曲出现时,学生对于节奏的把握非常灵活。
总之,音乐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困囿于简单的模仿和掌握,而是要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舞蹈、乐曲、节奏等都进行个性化尝试,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韵律感、节奏感。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这样就一定能激活小学音乐课堂,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