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伙伴课堂”建构的实践研究

2020-08-03 02:03周茂利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伙伴课本小学生

周茂利

一、小学数学“伙伴课堂”的内涵阐释

小学数学“伙伴课堂”的“伙伴”是指小学生身边的具有育人价值的人和物,可以是同学、老师、家长、社区居民等“人”的伙伴,也可以是课本、学具、网络、多媒体等“物”的伙伴。小学数学“伙伴课堂”是以数学核心内容为载体,以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中心的伙伴式学习的一个场所。结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及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小学数学“伙伴课堂”基本学习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在人际交往中的相互学习,即参与的个人在自愿的情况下,将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传授给伙伴;二是在物我融合中的探究学习,即借助课本、教具、多媒体等物性资源进行的动手实践直观感悟。

二、小学数学“伙伴课堂”的实践困惑

课堂上,教师在营造伙伴学习的机会、气氛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存在一些困惑。

(一)学生缺乏主动

小学数学“伙伴课堂”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使学生成为课堂里的主动学习者。小学数学“伙伴课堂”关注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的翻转。由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说、学生听的“讲述教学”,因此,学生的学习多倾向于被动式的接受,缺乏主动地思考、表达的机会。学生未能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以及主动探索思考的能力,是目前在建构小学数学“伙伴课堂”之初,需要克服的难题之一。这需要依赖教学现场的教师,运用提问的技巧和教学安排,提升学生主动探索、思考、表达的能力。

(二)伙伴互动不畅

“伙伴学习”是小学数学“伙伴课堂”建构学生互学机制的方式,利用学生2~4人一组的随机分组,让学生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下,进行讨论学习。并在此过程中,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不断反思学生的学习状况,再进行反馈教学。通过反推式的教学设计,教师才能真正地做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三)缺乏沟通氛围

笔者在课堂观察中发现,有的学生不愿意与别人讨论。这时,如果教师只提问那些举手的学生,就会将另一部分不举手也不发言的学生排除在课堂之外;如果提问不举手的学生,就会让那些不愿意与他人沟通的同学内心更加无助,造成了更低的成就感。

三、小学数学“伙伴课堂”的建构策略

基于伙伴及伙伴学习的理念,小学数学“伙伴课堂”基本教学模式是“生本自主—生生合作—师生探究—生社实践”。

(一)生本自主

生本(学生和课本)为“伙伴”,理解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即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的预习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在此环节中,课本就如同学生一个亲密无间的小伙伴,课本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启迪他们的思维,引领他们学习的方向;而学生在与伙伴交流的过程中,不停地向课本伙伴学习,不断地从中汲取知识和营养。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使得他们在预习课本过程中缺乏系统的学习思维。

(二)生生合作

学生与学生为“伙伴”,可以是同桌、小组、全班等。在此环节中,教师承担组织者角色,及时总结鼓励,保证秩序井然。由于小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在构建生生伙伴关系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氛围与机会,鼓励学生争做“小老师”,让他们通过自行发挥,将自己所掌握的课堂知识传授给其他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伙伴课堂”也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这样避免出现学生将“伙伴课堂”学习当成自己的“避风港”,做任何事情都完全依赖对方,这样就失去了“伙伴”互助学习的真正意义。

(三)师生探究

师生为“伙伴”,教师在生生教学环节过程中,应积极地从“教学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者”,与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方向、解答质疑、拓展知识的同时,应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协调合作,共同分享经验,通过互动、相互支持与借鉴,实现教学相长。好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美好的人性和美好的人格,师生同处于一个生命共同体中,应该既是伙伴,也是对手。教育中的“人”是双向的,既指向学生,也指向教师。在中国,由于儒家思想的长期浸淫,加上“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观,使得教师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使得学生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严重阻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生社实践

学生与社会为“伙伴”,知识重在应用,教育即生活,生活即社会。将“伙伴”关系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网络背景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强化或补充教师的教育,对于小学生的社会价值获得、认知和人格健康发展、社会能力培养等起着重要作用。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年幼的儿童常常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念和情感。而通过构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伙伴关系,能让儿童在一种平等地位的状态下,逐渐学会与伙伴互助合作、竞争发展,并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其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知识水平、观点采择能力等方面的社会能力得到逐步发展。同时,学生在建立伙伴关系的过程中,能够满足他们对于归属、爱和尊重的基本需要,获得支持、安全感和归属感。为此,学校可以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喜乐见闻的活动或项目形式,让学生能与社会群体结伴在一起,共同做,共同玩,共同说,来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推进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 “伙伴课堂” 是在“伙伴及伙伴学习”的理念观照下,将课堂教学诸多要素进行融合,结成伙伴关系,通过伙伴学习这种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并共同参与、彼此促进,使在学习中存在困难或无人问津的学生得到来自伙伴的帮助,使班级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伙伴课本小学生
伙伴
新伙伴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