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绪恩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构建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但目前,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师在设置教学问题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观性思维,也没有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与教师展开良好的互动交流,这样就减少了学生的学习交流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为学生构建合理的问题情境,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所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完善,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往往較为片面直观,而数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复杂,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师就需要寻找其他的教学途径,强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小学生虽然学习经验不足,但实际生活却非常精彩,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来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而且生活经验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实际,展开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数学知识的利用。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单纯地将理论知识和计算法则传输给学生,由于学生缺乏抽象性思维,不利于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中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花坛、沙滩、草地,教师提出生活化问题:这些景观的面积是多少?怎么计算?让学生实际测量这些校园中的景物。由于这些事物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可以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理解数学知识。同时,由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测量,也就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从而加深了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相关性质的理解。当然,教师也可以在课后留下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测量自己家庭的实际居住面积等。这样,能改变传统的题海战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实际运用能力。
二、创设趣味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年龄偏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难以长时间保持集中的注意力,而教师为了快速控制课堂教学纪律,所以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会采用严肃严厉的教育手段。虽然这样的教育手段可以保证学生的课堂纪律,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定的畏惧情绪,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由于学生对教师产生了畏惧心理,即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不会主动找教师提问,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问题积累越来越多,学习成绩逐渐下滑。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点的同时,应当引入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些与教师共同交流的有趣话题,从而拉近师生关系,进行更加高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借助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脑筋急转弯,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小学乘法教学中引入脑筋急转弯,小明的爸爸一分钟可以剪好自己的5只指甲,那么5分钟,小明的爸爸可以剪好自己多少指甲。学生的回答一般为25只或者10只,回答25只的学生只是进行了单纯的数学计算,却没有考虑到实际逻辑关系。而回答10只的学生则只计算了双手的指甲数量,而没有计算脚指甲。当教师公布答案后,学生会产生疑问,而当教师讲解答案的原因后,学生就会恍然大悟,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浓厚的兴趣,课堂注意力会马上集中起来,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数学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智力发育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教师应当在数学教学中设置更多开放性问题。由于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人理解和实际经验去展开充分的想象,调动学生大脑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数学思考思维。同时,不同的答案也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正比反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开放性问题,如学校教学楼前面有一根旗杆,如何才可以知道旗杆的高度?有的学生会说直接测量,但是旗杆没有可以攀爬的助力点,实际测量较为危险。随后,教师追问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测量旗杆的高度。这时,有的学生就会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旗杆的问题相结合,提出可以借助比例的知识运用影子来进行测量;有的学生则提出可以站在同一角度为教学楼与旗杆照一张照片,借助照片上的比例来进行测量。可见,相对开放的数学问题能有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教学中得以提高。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