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强强
答:高空运动的云层互相摩擦产生了静电,当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放电,从而形成我们看到的划破长空的闪电。而雷声实际上就是闪电击穿空气时空气振动产生的,一道闪电通常有几百米到几千米长,那么这道闪电击穿空气时发出的声响传到我们耳中所需的时间就会相差几秒到十几秒(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远小于闪电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并且雷声在云和云之间还会来回反射,所以当一道闪电过后,我们才会听到雷声,而且雷声会“隆隆”作响持续较长时间。
答:春天气温升高,南方空气湿度大,水蒸气多。室内地面和墙壁上有很多水珠是因为空气湿度大,且空气温度高于墙壁和地面的温度,造成水蒸气沾到墙壁和地面时放热,液化成水珠附着在地面和墙壁表面。这种现象也称为“回潮”,尤其是初春晴天气温与地面、墙壁的温差大时现象更明显。
答:我们能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分子进行了无规则的热运动,这种热运动快慢与温度的高低有关,且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晴热天温度较高,花香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更剧烈,花香扩散也更容易,所以春天晴热天更容易闻到花香。因此,春天的晴热天也是踏春赏景的好时候。
答:人的声音本质上是声波,声波实际上是一种振动的波。当声音被耳朵收集后,便经过外耳道,振动中耳的鼓膜,同时带动中耳的听骨,然后通过听骨神经细胞传到大脑的听觉中枢,于是就听到了声音,这种传递声音的形式称为空气传导。而骨传导是由声带发音,振动头颅骨,并由听神经传递给大脑听觉中枢,从而感觉到声音。这两种传导形式的性质不同,功效也不同。我们平时听自己的讲话声,是以骨传导(固体传播)为主,以空气传导(气体传播)为辅。而当听自己的录音时,却以空气传导为主,这两者是有一定区别的。简而言之,声音的固体传播和气体传播的方式和效果的差异,会使你听自己的录音时总觉得和自己平时讲话的声音不太像。
答: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会受到空气的阻力,所受阻力的大小与物体和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大小有关。越小的物体,其表面积大小和重力大小的比值越大,即阻力越容易和重力平衡。因此,微小的物体从高处下落时,下降的速度不会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微小的物体可以在空气中以很小的速度落下,所以蚂蚁落地时速度很小,会安然无恙。反之,较重的物体从高处落下会积累较大的速度,对地面的人和物造成严重伤害,这也是需要坚决杜绝高空抛物的原因所在。
答:用吸管喝水时,没有出现俗语中说的“水往低处流”的现象,水是往高处流,其中的奥秘就是大气压。大气压是气体对物体产生的压力,大气压是由气体分子的运动造成的。如果把气体分子想象成一个个肉眼看不到的“小球”,那么,这些“小球”是非常活跃的,它们会不停地跑来跑去,到处乱窜,碰到物体就被弹开,又朝着另一个方向飞去。气体分子非常小,我们周围的空间里每一处都有大量的气体分子。在一个普通大小的水杯中,气体分子数以亿计,拥挤程度可见一斑。而量如此大的气体分子做着不规则运动,每秒钟就可能有非常多的气体分子“撞在”物体表面。设想一根弹簧,用小锤去击打它,它就会缩短;如果击打速度非常快,不停地敲击弹簧,弹簧就来不及恢复原来的样子,会一直压缩,好像有人用手“一直压着它”一样。同样的道理,由于“碰撞”在物体表面的气体分子太多了,就好像一直有东西压在物体上一样,物体表面受到了一种压力,这是气体施加的,故称之为大气压。
大气压无处不在,有气体存在的地方就有大气压,我们身处大气之中,时时刻刻受到大气的压力。在用吸管喝水时,我们吸的动作使得口腔中的气压减小了,而在吸管的另一端,仍然受到不变的大气压力,这个力要大于口腔中的气体的压力,于是压力差就将吸管中的水推到我们口中,杯中的水则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吸管中,直到被喝光。
既然我们身处大气之中,时刻受到大气压力,那为什么我们没有被大气压扁呢?原因就在于我们体内也有气体,它的压力和大气压是一样的,内外平衡,而且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经习惯了大氣压的存在,丝毫不会感到难受了。
答:每年春天,各地的空旷场地上风筝会一下多起来,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风筝在蓝天上翩翩起舞,十分壮观,但你知道风筝是如何飞上天的吗?有人认为风筝是被吹上天的,这种说法不全对。风筝一般是由纸片构成的,纸片被风吹上天不一会儿就会掉落下来。风筝被线拉着,与风吹来的方向有一定的角度。当风吹到风筝上的时候,由于风筝的阻挡,风的方向发生改变,就像图中所画的那样,风筝给风施加一个力,使风转变了方向。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风也给风筝施加一个反作用力,这个力使风筝向上、向远方飘去。这时只要适当地放开拉住风筝的细线,风就能把风筝送上高空。当人拉紧细线,细线对风筝的拉力与风对风筝的作用力方向相反,不让风筝远去。风筝在这两个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平衡,悬停在半空中。如果风速太小,风对风筝的作用力不足以支持风筝的重力和细线的拉力,风筝就会从高处向下跌落,因此人们往往拉着风筝迎风奔跑,使吹到风筝上的风的速度更大一些,从而使风筝飞得更高更稳。
答:水槽下方的下水管大多都做成如图一样的弯曲形状,再通入下水道,这是利用了连通器的原理。下水管做成弯曲形状,两端开口,中间连通,这就制成了一个连通器,液体不流动的正常情况下,连通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当不使用水池时,没有水流入下水管中,弯曲水管中的A、B管水平面相平(即连通器液面相平),这样可以阻止下水道里污水的臭气上升。而当使用水池时,水流入下水管内,致使A管液面升高,A、B液面不平,产生压强差,从而使水开始流动,水池内的水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