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现实路径

2020-08-03 01:58邱玥吴家衡李开强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6期
关键词:现实路径获得感理论课

邱玥 吴家衡 李开强

摘 要:就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来看,在具备基础职业技能的同时,也需要具备优秀的思想政治意识,因此文章便是以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为目的,结合“获得感”展开分析。首先,分析了“获得感”的相关理论含义;其次,结合大学生成长的相关需求,介绍了提升获得感的重要性;其次,结合思政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提升大学生思政理论教学获得感的相关渠道;最后,总结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高校思政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意在通过文章的论述,能够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辅助人才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实路径

新时期的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文化的载体,也是提升学生思政意识、完善意识形态的重点机构,是为社会人才体系提供更加丰富发展渠道的关键节点,而思政理论课可以成为高校落实思政教育的重要工具,但是就当前的高校学生来看,其自主意识较强,且在多方面细节不够完善的思政教学环境中,思想意识塑造的效率和质量还不够好,因此充分分析获得感与思政理论课之间的联系,结合获得感的重要影响力打造更加优质的教学路径,不仅是文章重点研究的内容,也是当前高校管理者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理论综述

(一)获得感

获得感一词早在2015年便被群众悉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讲话上提出的新型词汇,原本是结合社会改革相关工作提出的新型指导意见,要求改革能够从民众出发,政策能够符合民众所想,能够被群众认可,让群众能够生成获得感[1]。获得感一词在年度的流行语排行中获居首位,其深刻的寓意和影响力也成为社会各个企业机构争相使研究的重点。

从代指内容上来看,提升“获得感”要求在满足物质的同时,也要兼并精神需求,能够使人们在参与改革的过程中体会到双重的应得利益,例如生活水平的可见性提升,经济收入的增加,医疗保障的丰富等等,而精神方面则能够尊重改革对象的相关需求,为其打造有追求、有梦想、更体面的生活环境,能够享受到人最基本的权利,也能够公平的履行相关义务[2]。

(二)思政教育理论课的获得感

获得感并不会局限于某一领域,结合其内涵和指向性,能够在企事业单位的自身发展、社会改革、国家建设等各个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在高校的思政教育领域,主要的内容以理论课居多,这针对思想极为活跃的大学生来讲,十分容易产生厌学心理,针对思政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便会导致教学效率下降,因此利用获得感作为教学工具,利用提升获得感的方式来落实思想理论教学,这不仅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满足学生精神需求、拓展未来发展方向和渠道的重点。

二、当前大学生思政学习需求及提升获得感的重要性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政学习需求

首先,大學生需要构建现实的思政观念,即希望思政教学能够超越其理论认知,了解到思想政治塑造与生活的实际关系。这种需求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最实际的需求,我们常见的思政理论教学通常以长篇大论的理论、针砭时政的事件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固然是思政教学的工具,但是从学生现下的思想水平和实际需求来看,其既不是政治要员,也不是企业管理者,初步构建政治思想应该从实际学习生活以及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入手,能够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解决实际的问题,才是学生渴望了解到的内容。

其次,大学生希望能够获得主观重视,即思政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行为的开展能够为学生提供哪些优势,能够赋予学生怎样的权利,在稳定社会社会、加强国家实力的同时,能够为学生带来怎样的促进作用,这不仅是大学生落实思政学习中关注的重点,也是促使其获得感增强的重点措施。

再次,大学生希望能够在既有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思政意识的塑造将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行为活动,例如校内活动的开展,社会活动的落实,从学生角度来看,这些活动是检验其自身学习成果以及理论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定位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理论课的落实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使其具备实践能力,可以借助与理论相关的实践活动的讲解,增加学生实践的渠道和方向。

以上,这三个方面是大学生在学习思政理论过程中的重点需求,不仅是思政理论课改革的方向,也是提升获得感的重要依据。

(二)提升大学生思政理论课获得感的重要性

提升获得感是加强思政教学有效性、提升教学活力、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3],在获得感的引领下,学生能够明确国家发展理论框架,是普法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基础;能够优化社会人才体系,培养一批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青年群体,是提升社会发展稳定性的首要力量。另外,获得感的定位结合了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和发展需求,能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更具针对性和指向性。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理论教学获得感的相关渠道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当前大学生在接受思政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具备较为强烈的个人需求,以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实践需求为主,因此在制定提升获得感渠道的过程中,便可以将其作为依据,进行全面协调,构建全方位的、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笔者结合当前高校思政教学实践,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学生核心体系,满足情感需求

从教学对象角度来看,思政教学还是针对人的教育,是针对思想的教育,这种教育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大学的思想是多样化且具备差异性的,因此在定位获得感教学出发点的时候,首先便要将学生作为核心主体,才能够做好“人”的工作[4]。明确教学对象,解析教学对象的思想认知和生长环境,才能够更为精准的定位学生的精神需求,使思政教学更有价值。

就大学生主体来看,当前的高校教学已经逐渐步入95后时代,学生的成长环境受到社会进步、经济文化全球化、信息时代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思想意识极为活跃,且处在不断变化的阶段,大学生乐于主动的接受新型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定位要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成长环境,当前绝大部分学生出生在421家庭中,受到了较大的关注,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和思想意识的并没有规范化的定义[5]。因此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并不被其接受,甚至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重新定义大学生的思想境界,结合信息时代的多样化、家庭环境的优越性、个人的自主意识,为学生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以人文关怀为核心,重视心理疏导和意识构建,增加细节方面的理解和关怀,注重利用爱心来开展教学,而不是单纯的利用规范化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能够获取学生的心理认同,满足其集体情感、师生情感需求,才能够使思想理论课堂的开展更加贴近人心。

(2)构建个性化思政教学,满足时代性需求

当前高校的思政理论课通常以低年级为重点,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初步步入“大学社会”的阶段,思想意识不够成熟,利用思政教学进行辅助塑造有良好的效果,但是经过对绝大部分思想理论教学的情况进行了解后发现,传统的“理论讲堂”依旧存在,这种讲课方式仅仅是建立在课本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复述,教学内容虽然都是“干货”,但是过于枯燥乏味,尤其是针对受到信息化生活影响的新时代大学生来讲,其在学习中接触不到生活化的信息和感兴趣的时事要点,导致教学效率下降。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定位学生的兴趣点是关键,而兴趣点则是建立在当下社会环境基础上产生的,新时期的大学生关注娱乐、科研、医学、社会保障等等领域的情况,而思政理论恰好能够统筹这些领域的信息,因此进行结合教学,构建个性化的教学体系,满足学生的时代感需求,也是提升获得感的渠道之一。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选取的内容可以在国家大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增加新闻媒体时事、娱乐领域变化、文化传播形式变化等,而在讲述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将其与社会发展原理、国家改革方向、文化创新理念融合起来,例如“国家广电总局审核机制的优化展现了国家主流文化的变迁以及文化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等方面入手,不仅能够传播思政理论,也能夠将生活与思政结合起来,构建思政大局意识,是满足学生社会获得感以及生活获得感的方式。

(3)构建多样化课堂,满足实践需求

就当前的大学思政教学课堂来看,大多数是百人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差,大部分学生在全程理论教学的影响下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而大量的学生导致教师的针对性管理效果下降,甚至是无暇管理,呈现出靠自觉性学习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很好的协调自身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利用实践活动的方式来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而学生也能够在实践机会的引导下投身到课堂中去。

其一,构建课上实践。教师可以结合所讲述的话题,下发实践任务,例如结合《形势与政策》,引导学生“选取某一领域,介绍其发展形式,并收集相关的发展政策。阐述你的理解,并提出相关意见”,领域的选择可以结合文化、经济、政治、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注重先进性和实效性,例如当下的“禁食猫犬政策”“国产电影月”等,这些领域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也是人类在不断改革中落实的科学化规范,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辩论,最终将课堂实践的总结与思政意识和理论进行对接,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检验自身是思政理论基础的平台,也能够为教师制定教学方案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使教学方案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思想水平,并再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

其二,构建实践教学链条。基础的思政理论课堂实践是建立在学生对外界主观理解的角度上展开的,能够满足学生思想实践的需求,而实践教学料链条则是建立在行为实践的角度,联合社会相关机构开展的真实思政实践活动,这能够将思政理论课堂搬到社会上,乃至政治领域,促使学生能够身体力行的感受到思政意识的魅力。例如结合当地的博物馆以及档案机构,分析“毛概”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举措;结合志愿者机构,落实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结合科研机构,展现中国近代史科研领域奋斗不齐的精神等等,这种社会实践的方式能够为学生展现现实生活中思政理论能够落实的领域,且具备即为强大的感染力,使学生能够明白思政精神的塑造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哪些推进动力,能够为自身带来哪些发展优势,反之,可以利用思政教学,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规划,为其提供丰富的岗位信息和职能权利,是发挥学生个人价值的重要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思政理论教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经过分析后发现,“获得感”的构建能够优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为其提供有目的和指向性的学习方向,因此文章便利用理论分析和实践教学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了如何提升思政理论获得感,结合相关结果可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对于提升思政教学效率有促进作用。因此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重视定位学生的实际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一切以学生正常的需求出发,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促使人才的发展有目的、有规划、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01).

[2] 赵静.提升思政课获得感的“四个导向”[N].中国教育报,2017(09),21:05.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3.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5] 韩喜平,张梦菲.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7):101-103.

作者简介:邱玥(1978.07- ),女,辽宁抚顺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吴家衡(1993.09- ),男,辽宁抚顺人,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开强(1972.11- ),男,辽宁抚顺人,硕士,中级电力工程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现实路径获得感理论课
“互联网+出版”的现实路径及发展前景研究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