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继一
摘要:后真相时代下,感性逐渐侵占理性的高地,主观感受受到民众高度重视,客观真相却被民众忽视,大学生网络舆情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技术的发展、信息的混杂促使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学生的群体特质使其在网络参与时极易受虚假信息影响,引发网络舆情。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应推进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坚持正确导向,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传播——治理”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体系。
Abstract: In the post-truth era, sensibility gradually encroaches on the high ground of reason, subjective feeling is highly valued by the people, the objective truth has been neglected by the people, and new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mixing of information make the guid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 network public opinion face severe challenges, and the group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makes them very susceptible to the influence of false information when they participate in the network, which leads to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solve social contradictions,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and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we should promote coopera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society, adhere to the correct guidance, from the "generation-communication-govern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construct a perfect net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system.
關键词:后真相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网络舆情;舆情引导
Key words: post-truth era;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network public opinion;public opinion guidance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17-0255-03
0 引言
“后真相”一词最早出现于1992年美国《国家》杂志,在《牛津词典》中的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1]身处后真相时代,民众所感兴趣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自己的主观感受,真相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网络的发展是后真相时代到来的基础,“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29亿,普及率达59.6%”[2],远超世界平均水平。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参与的重要组成力量,通过新兴媒介接受网络繁杂的信息,并积极表达自己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在后真相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发生了新的变化:情绪开始操控网络舆情,大学生不断地参与虚假信息的传播,却没有对信息真伪的反思,最终导致虚假信息病毒式的传播,造成信息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但是,在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方面,各方责任界定不明、网络立法不够完备、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突出,网络舆情的“散播——集聚——热议——流行”也缺少合理的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面临严峻挑战。
1 后真相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新变化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3]在后真相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了新变化。
1.1 传播媒介快速发展
后真相时代,互联网高速发展,在各高校迅速普及,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媒介类型的影响,“中国的网络舆论经历了以贴吧、论坛为主导的‘社区时代,以博客为主导的‘书房时代,以微博为主导的‘广场时代和以微信朋友圈为主导的‘客厅时代。”[4]在3G、4G技术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局限于使用计算机进行上网,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网的频率不断增高。并且,大学生手机网民的活跃度不断增强,显示出其具有强劲的发展趋势,未来的使用频率会有更大的增幅。手机等移动载体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与接收更加便捷,更加不受传统意义上时空的限制,网络信息进入全面传播的阶段。大学生群体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移动网络了解海内外发生的事件,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为网络舆情的大量产生提供了有力保障。
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便利了生活,提高了大学生的网络参与度,又带来了传播不可控、信息真假难辨等诸多问题。首先,大学生在参与网络生活时,网络平台会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将大学生喜欢的同质内容进行重复推荐。这种算法推荐阅读会不断强化大学生固有的思想观念,而忽视其它的观点看法,难以同不同观点者互相交流学习,不能从另外的方面看问题,从而使大学生思想越来越僵化、极端。更有甚者,自媒体等网络平台因其自身利益,推荐低级庸俗的内容,给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起到了负面的作用。其次,技术的发展使大学生群体成为网络谣言的推波助澜者。因为技术的便利性,图片、视频资料不再难以获取,其传播方式也呈现几何倍数的发展。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中,匿名且不需要负责任的网络谣言众多,经由人为的推荐转发,便会出现病毒性的增长传播。
1.2 参与主体力量增强
大学生是网络参与的重要组成力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其人员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力量不断增强。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话语权从精英阶层转移到了普通群众的手中,网络舆论人人都可参与,致使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在后真相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稂莠不齐,真假难辨。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对新知识的渴求,但由于其自身阅历、经验的不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未完全成型,思想并未完全成熟,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容易被舆论导向影响,过于冲动,按照自己所臆造的想法行事,缺少沉稳的思考。由于思想的活跃,当受到不法分子煽动时,大学生群体容易做出过激的举动,在网络舆情的推动中充当“急先锋”。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参与群体中,运用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参与者占据着重要的份额。“根据已有研究显示,手机网民属于惰性群体,这主要归因于手机使用的便捷性。”[5]信息的繁多,时代的快速变化,参与的低成本,信息的不对称,都致使大学生在网络参与时难以了解事实的真相,做出正确的选择。
1.3 舆情内容不断反转
在大学生参与的网络舆论内容方面,常常出现舆情反转的现象。“所谓舆情反转,是指随着事件的细节、过程逐步明朗,舆论焦点开始转移,网民质疑、批驳或同情的对象不断发生变化甚至反转。”[6]后真相时代下,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对称,信息资源的不完备,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致使公共媒体中的“罗生门”现象层出不穷。例如2018年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就发生了舆情反转现象。一开始,有媒体报道,重庆市万州区的公交车事故原因是公交车避让一辆逆行的轿车所致,轿车车主为女司机并且穿高跟鞋。一时间,网络舆论出奇的统一,全部站到了轿车女司机的对立面,加之社会固有的对女性司机的歧视,该轿车女车主遭到了大量网民的谩骂。在该消息在网络飞速传播,轿车女车主遭受网络暴力,被人肉搜索时,官方消息的发布让舆情产生了反转。万州警方官方微博@平安万州在当天发出消息:重庆公交坠江事故的原因是公交车突然越过道路中间的双黄线,撞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继而撞断护栏坠入江中。网絡舆情瞬间产生了反转,让网民始料未及,但并未全部消除社会上对轿车女车主的广泛讨论。在此次舆情的产生、传播过程中,没有人思考事件的真实性,而是一再的顺应情感的宣泄,无限度的放大情感诉求,忽视真相的存在。
“在形塑公共舆论上,诉诸情感(emotion)和个人理念(personal belief)可能比客观事实更加有效,这正是‘后真相一词希望传达的特征和情绪。”[7]感性侵占理性的高地,公众在接收信息时,情感和个人信息占据了主导,事实反倒被忽略,成为了次要因素。大量虚假信息借助新兴媒体迅速传播形成网络舆情,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使个人情感的表达走在了事实的前面,大学生网络舆情也体现了这种突发性的特点。
2 后真相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新挑战
在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的发声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来源,大学生关注的更多的是事实背后所涉及到的情感因素,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新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
2.1 后真相时代下真假信息的混淆传播
后真相时代下,信息的真假性变得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于是,大量的虚假信息在互联网上产生、传播,“信息的不确定性经过碎片化的虚拟空间被进一步强化”[8]。真假信息混淆传播,使人难以辨别,给公众的生活带了巨大的挑战。真假信息的混淆导致信任的异化,公众不知道该相信什么,内心的判断准则在模糊、崩塌,产生信任的焦虑。在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和英国脱欧进程中,后真相时代的特性显露无疑。在多次民调中都必败无疑的特朗普,却因为其竞选团队散布希拉里的网络假新闻,而获得了大量的选票和支持,在民众中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最终翻盘成为美国总统,公众在混淆的信息下做出了对于一个国家至关重要的决定。英国的脱欧掀起了民粹主义的思潮,底层民众开始寻求对权威彻底反叛的契机。后真相时代下,民众的真假界限模糊,事关国家社会的重大决定也都基于情感,而不是基于事实,在草率中做出。
2.2 大学生的群体特质易引发网络舆情
大学生由于其群体特质,正处在人生的重要塑造阶段,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引发网络舆情。在当今世界,意识形态的斗争愈演愈烈,思想文化的输出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式。大学生群体阅历不足、经验较少,对于知识与文化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就像是一张等待挥洒的白纸。后真相时代的背景下,大量的虚假新闻信息夹杂着个人的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群体,容易致使大学生群体心态失衡,受到民粹主义、犬儒主义、反智主义等思潮的诱导,虚拟和现实的边界模消失,使脑海中的真相变得模糊。大学生特质使其适用于群体极化理论,在网络参与中,“往往会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倾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9],进而引发网络舆情。
2.3 监管不力易带来网络舆情隐患
现今我国对于网络舆论的立法不足,缺乏明细的法律条款来详细判定网络舆论的责罚,存在着立法上的缺陷。在网络舆情的监管上,各个部分自成一体,各自为战,信息沟通较少,彼此之间缺少交流合作,体系的僵化难以对网络舆情进行全面的监管。各部门内部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未受过专业培训,缺少网络舆情预防引导的专职人员,这直接导致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反应迟缓,对已经发生的网络舆情难以做出快速的应急处理,难以准确把握舆论的动向。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公众对于真实信息的了解程度不高,这进一步加剧了网络舆情的发生,政府部门迟缓的应对,导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管不力直接导致了社会对于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一个公权力部门来牵头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舆情引导体系,只能导致网络舆情的引导处于一盘散沙的局面,各个地方的力量难以集聚,无法拧成一股绳,拳头打不到一处。政府部门不作为,学校平台上行下效,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致使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体制上存在着大量漏洞,易出现大学生网络舆情。
3 后真相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党和国家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后真相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既要加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责,也要夯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企业、社会、政府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从教育、监督、应急管理多方面健全机制,正确引导,从而营造一个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3.1 教育培养,健全引导机制
大学生身处校园之中,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培养作用,健全引导机制。首先,学校要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专项课题组,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中进行访查摸底。周密组织,设立网络舆情引导课程,培养一支能力强、素质高、信仰坚定的教职工队伍,利用网络案例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教学,弘扬主旋律。其次,在教学中,注重对大学生思想层面的引导,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占领高地,始终坚持正确的网络文化价值导向,积极解答大学生群体在网络参与中的疑惑,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起良好的网络参与氛围,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参与素养。最后,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网络参与中的“意见领袖”,充分发挥其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作用。“‘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又称舆论领袖,通常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10]在纷杂的网络参与者中,“意见领袖”具有极大的话语权,具有众多的追随者,有时甚至能左右事态的发展。在大学生群体中,“意见领袖”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和导向性,在网络舆论指向不明显时,可以充当舆论的指向标。高校要充分重视大学生“意见领袖”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使其强化主流舆论,不断影响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参与者,实现感染、教化的作用。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离不开大众媒体的正确坚守,在后真相时代下,新媒体技术发展,公众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信息的获取来源性更加广泛。对此,媒体工作者要坚持原则,以事实为导向,不散播虚假新闻,这也是新闻报道产生和发展的基石。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要不偏不倚,不掺杂情感和个人理念,站在中立的一方,保持新闻的真实度。大众媒体对于虚假信息的传播要及时制止,要主动了解信息的真实情况,及时告知公众,避免虚假信息的二次传播,将其扼杀在摇篮里。面对后真相时代铺天盖地的虚假新闻,大众媒体要不断自净,健全引导机制。
3.2 不断完善,健全监督机制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需要健全的监督机制,健全的监督机制也是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有力保障。独木难成周,单个部门的监督是乏力的,需要的是政府监管部门、学校监管平台、互联网企业三位一体的协同合作。一个全面的监督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减少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有利于营造一个平和、真诚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提供强劲的动力。
政府的监管部门应加快督促立法进程,对在网络生活中散播虚假信息,传播腐朽思想文化,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定刑量罚,确立出明确的标准,为有效执行提供确切的依据。明确的法律条文还具有法律的普及与震慑作用,不仅可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参与秩序,还可以将各种危害公共事務的网络舆情掐灭在萌芽状态,也避免了更多的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监管不能一成不变,也要与时俱进。面对技术的飞速发展,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时要充分利用新的载体、技术,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实施全方位的监督引导。学校平台的监管尤为重要,由于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所以更能在源头上进行监管引导。学校应组织精干人才队伍,专人专岗,周密培训,发挥校园网络论坛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作用。“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成本最小、最经济也是最成功的危机管理方法。”[11]定期召开校园网络论坛的管理人员会议,对网络舆情可能出现的苗头早发现、早治理。互联网企业拥有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与发展的平台,应从技术上予以监督,运用后台大数据技术进行运算,一旦发现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就要及时像政府监管部门和学校监管平台进行通报。并且,针对大学生网络参与的无序性与无责性,应该积极推动建立大学生的实名制参与。政府、学校与互联网企业三位一体,应明确分工,界定责任划分,确定权责统一,相互之间交流互动,共同修补安全漏洞,保障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
3.3 快速反应,健全应急机制
面对突发的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政府各部门应该快速反应,实行应急处理方案。首先,建立从上到下的高效畅通机制,专人负责,多级监控,保证各级信息、命令的上通下达,使解决方案能最大程度的贴合问题,节省时间。其次,要建立公众的回应机制,畅通民意交流。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网络舆情的产生蔓延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公众所掌握信息的缺失。面对此种情况,政府部门要第一时间发布权威公告,及时的揭示真相,让网络流言不攻自破。“最好的舆论引导,就是发布权威的真实消息。”[12]同时,积极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坦诚表达真实情况,引导舆论转向正常状态。最后,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网络舆情虽然突发,但是各部门之间的配合联系功在平时,不仅要有纵向的层级管理,还要有横向的多头管理,各部门信息共享,对于任务与责任明确划分,快速分工解决突发的网络舆情问题,避免出现舆论失控和群体极化现象。健全能够快速反应的应急机制,不仅仅是单个部门的独自应对,更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人员队伍的专门设立,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EB/OL]. https://www.oxforddictionaries.com/press/news/2016/12/11/WOTY-16.
[2]第四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P020190318523029756345.pdf.
[3]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08).
[4]李良荣.新生态 新业态 新取向——2016年网络空间舆论场特征概述[J].新闻记者,2017(01).
[5]曾润喜.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治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70.
[6]李良荣.传播革命下“新解释框架”建构[J].人民论坛,2015(07).
[7]Midgley. Word of the Year 2016 is…[EB/OL]. https://en.oxforddictionaries.com/word-of-the-year/word-of-the-year-2016.
[8]Matthew R. Kerbel, Joel David Bloom. Blog for America and Civic Involvement[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2005,10(1).
[9]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14(07).
[10]张小明.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设计与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06(06).
[11]张小明.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估的机制与指标体系分析[J].党政干部论坛,2006(12).
[12][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