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形的旋转”的教学设计与探讨

2020-08-03 03:16葛余芳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旋转性质图形

葛余芳

[摘  要] “图形的旋转”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教学中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旋转;通过辨析探讨,完成概念定义;开展演示探究活动,掌握旋转性质;渗透数学思想,提升学生思维. 文章基于上述四个方面开展教学探讨,精设教学环节,与读者交流学习.

[关键词] 图形;旋转;概念;性质;探究

“图形的旋转”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图形旋转是初中数学需要掌握的三大图形变换之一,同属“空间与图形”领域. 其中旋转的概念和性质是探究的重点,除了需要掌握上述重点知识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空间几何观,学会用变化的观念来分析问题,提升相应的数学思维. 该章节的动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建议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知识探究的教学方式.

联系实际,新知引入

“图形的旋转”是继平移、翻转后需要学生掌握的另一种图形变换,教学引入阶段可以参考前面两大知识内容,充分联系实际,从学生接触、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出发,利用具体、感性的实物来初步认识旋转.

引入阶段可以设置两个实践活动,包括利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常见的与旋转相关的图片,以及借助教具近距离展示图形旋转.

活动一:利用多媒体展示图1所示生活中的一些旋转现象.

活动二:准备一把常用的直角三角板,教师演示直角三角板绕着直角顶点旋转,让学生观察直角板旋转的过程.

教学指导:(1)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图形变化,对比平移、翻转,分析是否与之前学习的相同,并举例生活中其他的旋转现象;(2)分析上述动图及直角板移动过程,引导学生从移动距离和转动角度来确定这种变化.

学生对图形旋转还很陌生,利用动图展示和实物旋转的方式,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旋转与平移、翻转不同,积累相关的认识经验. 同时由具体中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过渡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后续利用理论来分析实际,进而为后续的概念、性质的探索做铺垫.

辨析探讨,概念生成

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三要素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生活实际向数学理论的重要过渡. 旋转的概念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三要素是数学上对旋转本质特征的定义,因此教学中需要分为图形旋转分析和数学定义两个阶段,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中建议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采用“引导设问”的方式提取旋转的三要素,完成概念定义.

1. 直观呈现,感知差异

活动:利用投影在屏幕上展示3条旋转的线段,逐一演示线段绕着点A逆时针旋转90°、绕着点B逆时针旋转90°、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60°,如图2所示.

直角坐标系可以对线段进行定位,因此有利于学生观察图形变化,在设计时建议针对旋转的三要素展开多类别呈现,变换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旋转.

2. 设问引导,分析要素

通过上述线段在直角坐标系中的旋转,学生对其有了直观的感受,教学中有必要围绕旋转的三要素进行分析讨论,理解旋转过程,掌握旋转概念.

设问1:对比图(a)和图(c),观察两条线段旋转过程有何相同点?(均围绕点A旋转)

设问2:对比图(a)和图(b),观察两条线段的旋转方向是否相同?(旋转方向不一致)

设问3:对比图(b)和图(c),观察两条线段的旋转角度是否相同?(旋转角度不一致)

教学中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图形旋转过程中的“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然后结合三要素来概括旋转的概念,即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

3. 控制变量,理解内涵

“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是旋转的三要素,三要素的综合才能诠释旋转的概念. 在教学中需要强调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解其内涵,可以设计定向活动,使学生理解“三要素”缺失其中任何一个图形旋转的情形均不唯一. 可以设计如下活动并思考,准备一个△ABC,进行如下操作:

(1)让三角形围绕点A旋转30°,可以得到怎样的情形,旋转后的位置是否唯一?

(2)让三角形分别围绕点A和点B进行逆时针旋转,旋转角度为30°,旋转后的图形位置是否唯一?

(3)让三角形绕着点A逆时针旋转,分析旋转后的图形位置是否唯一?

(4)思考给定哪些条件才可以确保图形旋转后的位置唯一?

上述活动通过缺失条件可使学生认识到“三要素”缺一不可,深刻理解图形旋转概念的内涵,为后续的性质学习提供条件.

整体演示,性质探究

图形旋转的性质同样是该部分探究的核心,对于后续几何旋转问题的突破有着关键作用. 图形旋转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提取性质实则就是探究旋转中的不变性,因此教学中需要设计活动呈现图形整体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图形旋转前后的不变性质.

设置如下两个探究活动:

活动一:利用直角三角形教具,设定为△ABC,用图钉固定一点C为旋转中心,将△ABC围绕点C按照逆时针的方向进行旋转,旋转后设定为△A′B′C′,如图3所示,让学生思考图形旋转前后的哪些性质有改变,哪些性质没有改变.

引导学生思考时关注旋转过程中的两点:一是位置,二是三角形的特性. 学生很容易可以发现仅是圖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变. 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旋转时对应点、线的变化,还需深入呈现旋转的轨迹,引入旋转角度,探究旋转过程中角度、线段长的相关性质.

活动二:呈现△ABC绕平面内一点O旋转任意角度的过程,并绘制对应点的旋转轨迹,如图4所示. 分析图形上每个顶点、边长的旋转角度是否相同,对应的顶点到点O的距离是否相同,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引导学生标出旋转前后的对应边和对应点,然后提取对应边和对应点的旋转角度,进而得出结论;也可以随机在图形上取一点,以及旋转后的对应点,让学生观察其转化角度.

根据上述两个活动,学生对图形旋转的性质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性质归纳时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整体上,图形的大小和形状;(2)局部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对应点的旋转角度. 通过实践、观察、归纳等探究活动,学生可以积累众多与旋转本质属性相关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归纳性质更为条理、清晰,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渗透思想,发展思维

“着眼生活实际,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数学思维”是该章节对学生情感方面的要求. 在旋转概念、性质的教学中需要合理渗透数学思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章节的教学需要渗透的思想有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抽象思想、归纳思想等.

模型思想和抽象思想则主要体现在教学引入阶段,需要联系实际,基于实际问题来抽象问题模型. 例如,对于图5中的时钟,设定其中心为O,指针为线段OP,旋转后到达OP′的位置. 则可以构建线段OP围绕旋转中心O顺时针旋转∠POP′的旋转过程. 数形结合思想主要渗透在旋转性质的探究中,根据图形的旋转过程可以绘制图形的旋转轨迹,根据图像则可以获得相应的几何关系,包括线段长、角度、图形形状等. 如图6中△ABC顺时针旋转α得到了△A′B′C′,根据图像可知如下关系:△ABC≌△A′B′C′,AB=A′B′,AC=A′C′,BC=B′C′,∠AOA′=∠BOB′=∠COC′,从而完成图形旋转到等量关系的提取. 而最后的概括中体现了归纳思想,上述利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对旋转的概念和性质进行了概括,如结合三要素的核心内容来概括旋转的定义,根据旋转特性的不变量关系来概括其性质.

这些数学思想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有着极大的帮助,数学的探究活动是低层次的,学生仅可以从中获得一些较为“粗糙”的经验,但渗透了数学思想的实践活动则可以将活动经验与人的心智、情感、思维相关联,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活动层次,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综上,对“图形的旋转”章节内容进行了新知引入、概念探讨、性质探究以及思想渗透,从生活经验中凝练知识,在觀察、分析中获得了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感受到图形旋转的魅力,从而获得深入学习的动力.

猜你喜欢
旋转性质图形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厉害了,我的性质
后外侧加后内侧入路治疗旋转加垂直暴力引起的三踝骨折46例
刍议中国古典舞旋转的特性与训练方法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