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聪 刘俊杰 洪扬
摘要:2020年2月份以来,各地政府相继宣布发放消费券以刺激居民消费并联动复工复产。本文从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消费券对单个消费者的影响,从国民收入理论分析消费券对国内生产总产值的影响。最后,本文针对形成内生的消费增长动力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Abstract: Since February 2020, various governments have announced the issuance of consumption coupon to stimulate residents' consumption and to resume produc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act of consumption coupon on individual consumers from the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 and analyzes the impact of consumption coupon on gross domestic product from the theory of national income. Finally,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endogenous consumption growth momentum.
关键词:消费券;消费者行为理论;国民经济理论
Key words: consumption coupon;consumer behavior theory;national economic theory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17-0018-02
1 背景
1.1 消费券概述
政府消费券是政府发放给人民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某些消费场景的支付凭证,目的是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力以刺激消费活动,进而带动生产并促进经济增长。
消费券作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它既可用于刺激消费、恢复生产,也可用于社会救济,经常在经济危机或者经济恢复等特殊时期被政府发放。
1.2 消费补贴发放情况
2020年3月以来,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得到有序开展。但是,受疫情影响,餐饮、旅游、住宿等众多行业由于消费需求的下降而遭受沉重打击。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月~2月份的全国社会零售总额为52130亿元,同比下降20.5%,其中餐饮收入同比下降43.1%,限额以上住宿业客房收入下降近50%。
在国内,为提振消费者的信心并推动餐饮、文化和旅游等行业市场回暖复苏,各地政府纷纷发行消费券。2020年3月2日,济南市发放2000万元文旅消费券。截止4月1日,已经有超过17个省市宣布或已经发行电子消费券,其总额已经超过50亿元,涉及文化、旅游、体育、餐饮等各个消费场景。相比2008年金融危机下,各地区发行的消费券,本次发放的多为现金捆绑式电子消费券,能更好地起到乘数效用。
在国外,各个国家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消费补贴。美国推出经济刺激法案,每位成年公民银行卡余额增加1200美元。有别于中国式消费券发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多以直接发放现金的方式刺激消费。中国民众自古以来有着较强的未雨绸缪意识,而直接的货币发放极有可能被储蓄起来,难以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
本文从微观方面分析消费券发放对单个消费者的影响,从宏观方面分析消费券对国内总产值的影响,最后针对刺激消费和拉动经济提出一些建议。
2 消费券的经济学原理
2.1 消费者行为理论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分析通用货币型消费券和特定场景型消费券的差异。
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我们引用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来描述消费券的影响。各地区发放的消费券有着一定差异,主要分为通用货币型消费券、特定场景型消费券。货币型消费券有一定现金的属性,可以在任意消费场景下,根据相应的抵扣条件搭配现金使用。而特定场景型消费券只能用于特定产品或服务,如图书、旅游、交通等消费券。
2.1.1 货币型消费券的影响
■
如图1所示,通用型消费券的发放直接使消费者的收入增加而预算线右移,预算线与新的无差异曲线形成新的消费均衡点E2,效用水平从U1提高至U2。这表明,通用型消费券能够保证特殊家庭的正常生活需要,起到普惠民生的作用。但是,居民却可将原本用于基本生活支出的货币转化为储蓄,从而削弱了消费券的扩大支出效用。
2.1.2 特定场景消费券的影响
■
特定场景消费券属于对于消费者的消费对象具有一定限制,如出行消费券、旅游消费券等。根据图2分析,由于特定场景消费券的存在,消费券产品或服务的相对价格下降了,以致消费券产品与其他产品的预算线的斜率改变,由C1變化至C2。作一条平行于新预算线C2的预算线C3。替代效应指由于消费券产品相对价格下降,而消费者通过增加对消费券产品的购买并减少对普通产品的需求。其中,B1B2为替代效应,B2B3为其收入效应,B1B3为特定消费券所带来的消费券产品总需求的提高,均衡点从E1变化至E2。消费券导致了消费者总效用的提高,同时由于消费券的捆绑作用能够带来额外的现金支付。3月份,杭州发放的旅游景点及特色餐饮消费券以2000万券值在2.5天内拉动消费4.53亿,其杠杆作用达到了20倍。
结论:货币型消费券首先会被居民用于其偏好的基本支出,特定场景消费券更能带动除基本生活需求以外的消费,但是此类消费券也限制了民众用脚投票的消费选择。2种消费券应该搭配发放,合理分配权重予以发放。
2.2 国民收入理论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在开放经济中,拉动GDP的四个部门是国内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即:y=c+i+g+nx。
目前,受到疫情影响,出口对于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据统计局信息显示,2020年1~2月,中国的进出口总值5919.9亿美元,同比增长为-11%,其中出口为2924.5亿元,下降了-17.2%。由此可见,在出口这驾马车疲软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发挥扩大内需。
面对疫情,政府可以进行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减免等活动,以刺激内需拉动经济。但政府购买和税收减免的刺激活动具有时间滞后性,而消费券能够在短期内提升消费者需求,还可有效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需要。发放消费券是一种增加总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用IS-LM图描述,如图3所示,IS曲线代表商品市场均衡曲线,LM曲线代表货币市场均衡曲线。
消费券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乘数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用公式可表示为k=1/(1-边际消费倾向),乘数k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效应越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就越强劲。
乘数效用可以用图3分析。当政府发行消费券或者减少税收时,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至IS'曲线,则国民收入由y0增加至y2,而y0y2这一段是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一方面,搭配现金类消费券的发放能够带动居民额外消费增加,实现杠杆作用。另一方面,消费券所投放的行业往往具有较强的横向关联作用和较长的纵向上下游产业链。因此,消费券的发放有助于刺激生产,而生产扩大又将增加用工,从而居民收入增加,最终推动经济重回正轨。
挤出效用也可以用图3表示。由于国民收入增加而民众对于货币的需求增加,又因为短期内货币供给不变,货币供不应求因而利息率上升。受到利息率上升影响,私人消费减少并转化为储蓄。同时由于利息率的上升,投资成本上升而投资支出减少,最终国民收入又从y2变回到y1。而y1y2这一段就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最后,y0y1是消费券发放对于国民收入的促进值。
结论:以消费券为代表的转移支付能够在短期内刺激消费,起到联动复工复产的作用。但是最好在搭配税收减免、政府购买等财政政策的搭配下使用。此外,政府在推出财政政策的情况下,也可以配套使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起到1+1>2的作用。
3 政策性建议
消费券的发放是一种政府干预式的外力,而稳定的刺激消费要挖掘消费增长的内生动力。根据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发放消费券的历史经验和现如今的经济状况,各地政府在电子消费券发放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兼顧效率与公平。一方面,精准发放红利型消费券,对于低保、特困等救助对象要适当政策倾斜。另一方面,非定项的普惠性消费券,更应该放在乘数效用较强的餐饮、旅游等行业。第二,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居民的消费意愿主要受到收入和未来预期的影响,只有从根本上打消民众消费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的刺激内需。第三,随着疫情控制而生产逐渐稳定,后期补偿性消费需求将显著增加。各政府也应可以借消费券之机,补贴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的高端行业,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陶开宇.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常用手段之经济学探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6,23(01):25-30.
[2]朱国玮,周利.消费券的经济学解释及发放策略研究[J].消费经济,2009,25(04):24-26,30.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七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